4 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
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
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
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作者简介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背景资料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sǒng zhì
dàn

深入探究
到达,登上
多么
【译文】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深入探究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译文】(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浪
深入探究

【译文】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它,指沧海
银河
深入探究
幸运
【译文】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达到极点
深入探究
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观沧海



水、山岛、树木、百草 、洪波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深入探究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实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深入探究
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深入探究
【解析】
这四句展现了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深入探究
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板书设计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