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7 综合检测(一)(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周测7 综合检测(一)(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周测7 综合检测(一)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5·广州天河高三上测试)魏晋时期,造籍单位由乡上移至县;奴婢开始被作为家口计入口数;编户被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让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这些做法(  )
A.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B.体现了基层组织的完善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求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2.(2025·昆明高二上期中)唐初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至太宗时,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贞观律》,“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徙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这一现象表明唐朝法律(  )
A.旨在维护儒家伦理
B.体现了宽仁慎刑的思想
C.礼法结合注重尊君
D.重视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3.(2025·广东部分学校高三上调研)唐代士大夫家的婚礼,要搭建毡帐作为洞房,称为“青庐”。莫高窟的壁画中,青庐的形制类似于蒙古包。唐人认为这种毡帐来自北魏的穹庐之制,是北朝余风。由此可知,唐代(  )
A.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
B.青庐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西北地区发展游牧经济
D.儒学思想的地位受冲击
4.(2025·周口高二上阶段练习)为有效遏制“夹带大观”现象,唐代创立了贡院搜检制度。宋真宗曾规定:“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撵出,殿一举。”清代则更为严厉:“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月,问罪发落,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扭转了吏治腐败局面
B.反映了主流价值观的变革
C.以维护皇权为出发点
D.有利于保证科考的公平性
5.(2025·吉林名校联盟高二联考)如图所示为宋代文书封装流程图。据图可知,宋代(  )
A.国家行政中枢系统职责分明
B.行政保密制度得到规范化建设
C.中央政令传送安全得到保证
D.不同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
6.(2025·茂名高三联考)嘉靖末年,尚在赋闲的张居正曾说:“古之(善于)理财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务(追求)厚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改革税收制度 B.裁减政府开支
C.制定“考成法” D.开放远洋贸易
7.(2025·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三期中)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江南地区雇佣关系的推广
C.白银货币大规模投入使用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
8.(2025·昆明第一中学联考)云南使用贝币(贝巴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明代洪武初年至万历中期,贝币依旧作为主币通行于民间交易,课税也征收贝币。但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年间,“银贵贝巴贱,遂滞不行”。清王朝统一云南后,铜币取代贝币成为流通的主币。这一变化可以佐证云南(  )
A.与沿海产贝区联系逐渐稀疏
B.产业结构与内地趋同
C.经济发展但与内地仍有差距
D.自然经济已逐渐解体
9.(2025·如皋高三调研)晚清,海关出现了“常洋并立”的局面。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而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常洋并立”的局面表明(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清王朝中央权力的不断下移
C.税收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D.清政府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10.(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1913年3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后,“国民党称获得众议员三百六七十人,共和党号称二百五十余人,统一党说得到一百几十席,民主党亦称获一百余席”。这表明,民国初年(  )
A.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B.政党政治得到尝试
C.帝制复辟遭到阻止
D.国人参政意识高涨
11.(2025·安阳高二上阶段练习)1930年,国民党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初创时,采取荐举方式选拔公职人员,且“一律先行试用”。试用章程为:符合任用条例规定多者优先试用;同样条件者再以学历或经历决定;资格相同者优先使用党员;学历、经历均相同者,“以其在党年限及对于革命工作之成绩为标准”;“曾任职务,以服务于革命工作及国民政府统治下之机关者为优先”。该章程(  )
A.具有鲜明的党派性与政治性
B.表明文官考试制度日益规范
C.使得精英人物主导政治生活
D.实现了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12.(2025·九江高三阶段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步转变“一条线”战略,开始实行“不结盟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进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这表明,中国当代外交政策(  )
A.走务实和主动的外交之路
B.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C.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D.取决于国际政治局势演变
13.(2025·新疆部分名校高三开学考)在加尔文教统治下的日内瓦,“有利可图”的劳动不仅被看作生活的手段,而且被看作生活的目的。加尔文教也宣称,财富的增长诱惑使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耽于享乐。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推翻了天主教的权威
B.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C.使宗教伦理成为法律
D.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14.(2024·淮安高中校协体高二期中)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地域概念。1523年,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1648年,天主教联盟和新教同盟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上述事件(  )
A.体现了欧洲国家意识的觉醒
B.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C.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D.导致欧洲各国间的长期战争
15.(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美国1883年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一经录用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能因党派纷争被罢免,明令禁止文官政治捐款,改变文官对利益集团的依附关系,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分权制衡体制
B.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
C.使得两党的竞争激烈
D.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
16.(2025·如皋高三学情调研)1994年英国公益事业基金会成立,其资金分配由下设的12家机构负责审批,资助受益方多为地区市政委员会或地方管理服务机构,资金多用于改善社区环境、资助聋哑人、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设备等。这表明(  )
A.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负担
B.社区是基层自治主要方式
C.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
D.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宁波高二上阶段练习)(20分)有学者评价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诏敕皆中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凡制命颁行,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有一事失,天下必有受弊者。”“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所谓“程限”,即规定办“案”的期限。如上所述,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据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整理
材料二 为什么唐朝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唐朝对此前400年的混乱历史进行了制度、文化上的统合;第二,唐朝的“世界主义”,它是一个开放的帝国,既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容并蓄,又对周边的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把唐朝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唐朝时期,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的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等方面,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认同明显加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中枢体系,并结合所学,概括其特点和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可以作为唐朝称为“律令国家”依据的重要成就,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成就的历史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具体史实,阐释唐朝在推动“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上的制度安排。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7分)
18.(2025·四川省九校联考)(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某中学开展以中国近代选官制度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时,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各自所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晚清组 实行官制改革以后,清政府明令停止捐纳,官吏录用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停科举、兴学校,以新式学堂毕业生、留学生作为官吏的储备。——据徐绯婷《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晚清选官以新式学堂或留学生为主
北洋政府组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 ——据尹全海、贾政武《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旧式选官制度逐渐转为现代文官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文官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据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非国民党党员不能成为政府官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19.(2025·东三省高三上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的世界领导者不可避免地要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即对国际权力进行再分配。为了使权力再分配具有合法性,以及使这种再分配后的权力格局得以长久持续下去,新的世界领导者需要建立新的国际规范。——摘编自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周测7 综合检测(一)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5·广州天河高三上测试)魏晋时期,造籍单位由乡上移至县;奴婢开始被作为家口计入口数;编户被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让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这些做法(  )
A.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B.体现了基层组织的完善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求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国家对人口的管理效率,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的现实需求,从而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故选C项;户籍制度的调整虽有助于政权稳定,但“保障了”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户籍管理的强化,这属于户籍制度的变化,与基层组织完善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对人口进行了重新分类和管理,其社会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2025·昆明高二上期中)唐初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至太宗时,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贞观律》,“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徙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这一现象表明唐朝法律(  )
A.旨在维护儒家伦理
B.体现了宽仁慎刑的思想
C.礼法结合注重尊君
D.重视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治国奉行“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太宗时期修订法律,削减法律条目、罪名种类和严苛刑罚,体现了宽仁慎刑的思想,B项正确;唐朝修订法律减轻刑罚,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非维护儒家伦理,排除A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但材料侧重减轻刑罚而未体现尊君,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制定法律,而非司法(运用法律处理案件),排除D项。
3.(2025·广东部分学校高三上调研)唐代士大夫家的婚礼,要搭建毡帐作为洞房,称为“青庐”。莫高窟的壁画中,青庐的形制类似于蒙古包。唐人认为这种毡帐来自北魏的穹庐之制,是北朝余风。由此可知,唐代(  )
A.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
B.青庐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西北地区发展游牧经济
D.儒学思想的地位受冲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婚礼中使用青庐,青庐这种毡帐形制与蒙古包相似,还被认为是来自鲜卑族北魏的穹庐之制,这反映了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提到青庐的形制来自北魏的穹庐之制,并没有明确说明唐代整体上继承了北魏的婚礼仪式,排除A项;材料仅关注于婚礼习俗和毡帐的来源,并未涉及西北地区的游牧经济,排除C项;婚礼习俗的变化并不能直接说明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4.(2025·周口高二上阶段练习)为有效遏制“夹带大观”现象,唐代创立了贡院搜检制度。宋真宗曾规定:“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撵出,殿一举。”清代则更为严厉:“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月,问罪发落,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扭转了吏治腐败局面
B.反映了主流价值观的变革
C.以维护皇权为出发点
D.有利于保证科考的公平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清朝,对于科考作弊现象给予明确的处罚,以此保证考场的清明,进而保证科考的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考场内作弊的问题,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主流价值观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据材料“为有效遏制‘夹带大观’现象”可知该制度目的是整顿考场,排除C项。
5.(2025·吉林名校联盟高二联考)如图所示为宋代文书封装流程图。据图可知,宋代(  )
A.国家行政中枢系统职责分明
B.行政保密制度得到规范化建设
C.中央政令传送安全得到保证
D.不同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文书封装流程涉及一系列步骤,体现其严密性与保密性,表明当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故选B项;结合所学宋朝的国家行政中枢系统为二府三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凭文书封装这一道程序,政令的传送安全“得到保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文书封装流程的严密性,强调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推动不同部门履行自身职能,但“有效履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5·茂名高三联考)嘉靖末年,尚在赋闲的张居正曾说:“古之(善于)理财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务(追求)厚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改革税收制度 B.裁减政府开支
C.制定“考成法” D.开放远洋贸易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张居正认为擅长管理财务的人,会削减不必要的支出,而不是单纯追求增加收入,他们会节约成本,而不是寻找新的赚钱途径,裁减政府开支有利于削减财政支出,节约成本,符合张居正的理念,故选B项;张居正在位时期改革税收制度,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税征收的程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考成法”强调严肃官员考核、强化官员监督、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开放远洋贸易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项。
7.(2025·湖北新高考协作体高三期中)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江南地区雇佣关系的推广
C.白银货币大规模投入使用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服役,但清代边远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人民优游,并不亲身服役,这体现了官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减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且张居正实行了“一条鞭法”,这促进了白银代役等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明朝时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依然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并未出现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某些行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但与边远地区“悉得免于追呼”无关,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与货币代役现象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2025·昆明第一中学联考)云南使用贝币(贝巴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明代洪武初年至万历中期,贝币依旧作为主币通行于民间交易,课税也征收贝币。但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年间,“银贵贝巴贱,遂滞不行”。清王朝统一云南后,铜币取代贝币成为流通的主币。这一变化可以佐证云南(  )
A.与沿海产贝区联系逐渐稀疏
B.产业结构与内地趋同
C.经济发展但与内地仍有差距
D.自然经济已逐渐解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云南从西汉到清朝统一云南之后货币使用由以贝币为主到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结合所学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工货币的出现实证商品经济的发展,云南地区作为西南边陲,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因此当明朝主要流通货币为白银时云南仍使用贝币,故选C项;随着国家统一、地方治理、交通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的推动,云南与沿海地区联系逐渐增强,排除A项;货币的使用情况与产业结构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9.(2025·如皋高三调研)晚清,海关出现了“常洋并立”的局面。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海关称为“洋关”,主要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船钞、洋药税等,而原有清政府海关监督领导下的海关,只保留了对民船贸易征税,被称为“常关”。这种“常洋并立”的局面表明(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清王朝中央权力的不断下移
C.税收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D.清政府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洋关”征收中外商人的进出口贸易税等主要税收,这实际上削弱了清政府对自己海关和关税的自主控制权,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故选D项;题目中的“常洋并立”局面主要是讲海关的两种不同管理体系,并没有直接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排除A项;中央权力的下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层面,而题目中的“常洋并立”局面主要是讲海关的两种不同管理体系,排除B项;“税收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确实是“常洋并立”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10.(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1913年3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后,“国民党称获得众议员三百六七十人,共和党号称二百五十余人,统一党说得到一百几十席,民主党亦称获一百余席”。这表明,民国初年(  )
A.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B.政党政治得到尝试
C.帝制复辟遭到阻止
D.国人参政意识高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民国初期的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均参与竞争并取得议会席位,说明当时政党政治得到尝试,故选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专制政权土崩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排除C项;材料是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四个政党参政,不能代表全体国人参政意识高涨,排除D项。
11.(2025·安阳高二上阶段练习)1930年,国民党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初创时,采取荐举方式选拔公职人员,且“一律先行试用”。试用章程为:符合任用条例规定多者优先试用;同样条件者再以学历或经历决定;资格相同者优先使用党员;学历、经历均相同者,“以其在党年限及对于革命工作之成绩为标准”;“曾任职务,以服务于革命工作及国民政府统治下之机关者为优先”。该章程(  )
A.具有鲜明的党派性与政治性
B.表明文官考试制度日益规范
C.使得精英人物主导政治生活
D.实现了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答案 A
解析 从章程内容可以看出,选拔公职人员明显偏向国民党党员,以在党年限、革命工作成绩等与国民党相关的因素为优先考量标准,具有鲜明的党派性和政治性,A项正确;规范的文官考试制度应该更注重公平、公正、公开,而不是党派因素优先,排除B项;材料中章程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党员在公职人员选拔中的优先性,不代表精英人物主导政治生活,排除C项;这种党派因素优先的选拔章程,不符合科学的公务员管理理念,故选A项。
12.(2025·九江高三阶段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步转变“一条线”战略,开始实行“不结盟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进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这表明,中国当代外交政策(  )
A.走务实和主动的外交之路
B.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C.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D.取决于国际政治局势演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从“一条线”战略到“不结盟政策”,再到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和“结伴而不结盟”可知,中国在外交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边合作和伙伴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故选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21世纪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外交政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排除C项;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和外交智慧,而非由国际政治局势决定,排除D项。
13.(2025·新疆部分名校高三开学考)在加尔文教统治下的日内瓦,“有利可图”的劳动不仅被看作生活的手段,而且被看作生活的目的。加尔文教也宣称,财富的增长诱惑使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耽于享乐。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推翻了天主教的权威
B.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C.使宗教伦理成为法律
D.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 B
解析 加尔文教统治下的日内瓦将“有利可图”的劳动视为生活的手段和目的,这表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经济利益,努力工作,这有助于资本的积累,故选B项;“推翻了”表述过于夸大,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天主教信仰仍然存在,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宗教伦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4.(2024·淮安高中校协体高二期中)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地域概念。1523年,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1648年,天主教联盟和新教同盟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上述事件(  )
A.体现了欧洲国家意识的觉醒
B.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C.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D.导致欧洲各国间的长期战争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显示宗教改革有助于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国家的形成得益于欧洲国家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政治变动,且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经济并未快速增长,排除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排除D项。
15.(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美国1883年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一经录用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能因党派纷争被罢免,明令禁止文官政治捐款,改变文官对利益集团的依附关系,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分权制衡体制
B.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
C.使得两党的竞争激烈
D.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
答案 D
解析 文官被禁止参与政党活动和政治捐款,有助于确保他们在执行公务时保持中立和公正,不受政党纷争和利益集团的影响,有助于减少政治冲突和腐败,从而促进政治稳定,故选D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排除A项;文官的政治中立和禁止政治捐款等措施,并不能直接导致政府开支的增加,排除B项;两党的竞争更多是由其政治理念、选民基础、选举策略等因素决定的,排除C项。
16.(2025·如皋高三学情调研)1994年英国公益事业基金会成立,其资金分配由下设的12家机构负责审批,资助受益方多为地区市政委员会或地方管理服务机构,资金多用于改善社区环境、资助聋哑人、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设备等。这表明(  )
A.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负担
B.社区是基层自治主要方式
C.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
D.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答案 D
解析 公益事业基金会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通过审批资金并资助地区市政委员会或地方管理服务机构来改善社区环境、资助弱势群体等,这明显体现了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故选D项;公益事业基金会通过筹集社会资金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排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更多地是关于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分配和资助活动,与社区自治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宁波高二上阶段练习)(20分)有学者评价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诏敕皆中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凡制命颁行,事有不可,给事中职合封进。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有一事失,天下必有受弊者。”“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所谓“程限”,即规定办“案”的期限。如上所述,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据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整理
材料二 为什么唐朝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唐朝对此前400年的混乱历史进行了制度、文化上的统合;第二,唐朝的“世界主义”,它是一个开放的帝国,既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容并蓄,又对周边的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把唐朝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唐朝时期,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的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等方面,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认同明显加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中枢体系,并结合所学,概括其特点和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可以作为唐朝称为“律令国家”依据的重要成就,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成就的历史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具体史实,阐释唐朝在推动“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上的制度安排。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7分)
答案 (1)中枢体系:三省六部制。(1分)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或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或三省运作以皇权为中心,彼此制约)(任答2点即可,2分)
影响: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4点即可,4分)
(2)重要成就:颁布了《唐律疏议》。(1分)
历史意义: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此后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为古代亚洲一些国家制定法律提供了借鉴。(任答5点即可,5分)
(3)制度安排:①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②册封,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会盟,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纷争;④羁縻府州制度,唐朝在边疆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⑤设置机构,如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5分)
影响: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18.(2025·四川省九校联考)(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某中学开展以中国近代选官制度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时,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各自所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晚清组 实行官制改革以后,清政府明令停止捐纳,官吏录用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停科举、兴学校,以新式学堂毕业生、留学生作为官吏的储备。——据徐绯婷《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晚清选官以新式学堂或留学生为主
北洋政府组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 ——据尹全海、贾政武《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旧式选官制度逐渐转为现代文官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文官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据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非国民党党员不能成为政府官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答案 (1)晚清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晚清停捐纳、停科举、兴学校,把新式学堂的毕业生、海外留学生作为官吏的储备,而不是以新式学堂的毕业生、海外留学生为主。(3分)
北洋政府组:结论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使考试和甄别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体现了选官制向近代演变的特征。(3分)
南京政府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的是文官服务对象是国民党,并不是说只有国民党党员才能成为政府官员。(3分)
(2)趋势:选官方式逐渐近代化;考试制度逐步规范化;选官范围逐渐放宽;从选拔封建官僚向选拔现代文官过渡;政治化和党派性趋势加强;演变过程曲折。(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9.(2025·东三省高三上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的世界领导者不可避免地要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即对国际权力进行再分配。为了使权力再分配具有合法性,以及使这种再分配后的权力格局得以长久持续下去,新的世界领导者需要建立新的国际规范。——摘编自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观点:新的世界领导者通过建立新的国际规范实现国际权力的再分配。(2分)
阐释:17世纪末,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海上霸主,国际贸易和殖民优势进一步增强。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将“自由贸易”作为主要的国际经济原则,主导了国际经济秩序。此过程中英国还不断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战争和条约将其影响力延伸到美洲、亚洲和非洲,造就了“日不落帝国”,主导了19世纪的国际秩序。(10分)
因此,英国在崛起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政治理念和利益需求,构建了新的国际规范,推动了国际权力的再分配,并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