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8 综合检测(二)(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周测8 综合检测(二)(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周测8 综合检测(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5·泉州开学考试)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2.(2025·常州高二上期中)战国时李悝著《法经》,分“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中盗、贼篇指侵犯私有财产和人身,“囚”“捕”篇事关刑事诉讼程序,“具律”则是根据具体情节有关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这说明李悝《法经》(  )
A.迎合封建统治需要
B.体现法家重刑主义
C.旨在保护私有财产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3.(2025·萍乡高三期中)唐朝前期,吐鲁番等地“钱帛并行”,“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符合“阔尺八寸、长四丈为匹”等要求加盖官印),才可以充当日常交易的钱币,甚至作为军饷、悬赏放债等使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赋役制度影响货币市场
B.绢帛拥有广阔海外市场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缺位
D.官营手工业生产标准化
4.(2025·邢台开学考试)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
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
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
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
5.(2025·湖南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考古发现,不仅宋朝使用宋币,辽、夏、金朝以及大理出土的钱币也主要是宋币。辽朝所铸钱币皆仿中原地区的圆形方孔钱,上铸汉字年号加“通宝”或“元宝”,且本朝所铸钱币流通使用较少。西夏钱币的形制、大小皆仿制中原王朝,出土的钱币也多数是宋钱。这显示当时(  )
A.民族间交往交流程度加深
B.少数民族政权铸币水平低
C.中原王朝的经济主体地位
D.宋朝垄断了边境榷场贸易
6.(2025·宣城高二上阶段练习)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徽贵池人黄观在殿试策问中建议“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忧,边境无虞”甚合圣意,被钦点为状元。据此可知,明初科举制(  )
A.关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B.开启了皇帝主持选官先例
C.重视用八股文形式选拔官吏
D.展示了“分科取士”的特色
7.(2025·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上联考)明代《大诰续编·再明游食》中规定:凡“逸夫”“游食”之人,不在士、农、工、商四业中择业者,四邻、里甲有义务将其送官,若是其人日后危害乡里,案发后四邻、里甲与之同罪。这一规定意在(  )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降低社会治安的维系成本
C.提升民间自我治理水平
D.纠正不事劳作的社会风气
8.(2025·扬州高三上期中)清朝通过朝贡和赏赐的方式来维持藩属国的忠诚。一些藩属国在清廷的赏赐不足时,逐渐减少朝贡次数,甚至出现倒向其他外部势力的迹象。这表明清朝(  )
A.朝贡体系的脆弱性
B.主动放弃宗藩政策
C.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D.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9.(2025·自贡高二上阶段练习)1898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设各级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优予官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学堂选官制;同年还采用留学毕业生选官制,考试结果分三等,分配相应官职。这表明(  )
A.新式教育促进了选官制度的改革
B.维新变法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C.公务员制度在近代得以逐步建立
D.科举制度被清政府逐步废除
10.(2025·永州第一次模拟)1904年7月,长沙开埠,设长沙关于西门外,英国人夏立士为关首任税务司。从国民政府执政到1947年长沙关裁撤的20年间,长沙关轮换了15任税务司(包括代理税务司),由华人担任的只有5人,其中有3人还是代理税务司,加起来的任职时间仅3个多月。这(  )
A.表明我国开始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
B.反映了近代中国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
C.说明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D.为新中国海关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11.(2025·赤峰高三月考)民国初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这说明当时(  )
A.权力重心逐渐下移
B.投机革命者居多
C.军阀乘机扩大地盘
D.代议制度不稳定
12.(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1963年11月,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共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2 404名运动员参加。中国对“新运会”非常重视,派出了由229名运动员组成的参赛队伍。中国的参赛(  )
A.拓展了自身国际活动空间
B.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体育事业的垄断
C.打开了中国的外交新局面
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3.(2025·鄂尔多斯高三期中)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法(  )
A.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义
C.渗透古代希腊文明的特质
D.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14.(2024·武汉高二期中)在11到18世纪期间,英、法两国形成了一种习俗:国王以手触摸为瘰疬病(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等炎症)患者治病(如图一、图二),被称之为“国王神迹”。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成为普遍的信仰。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西欧(  )
        
  图一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触摸患者  图二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触摸患者
A.宗教神学影响深远
B.现代医学遭到抵制
C.民族国家逐步发展
D.普通民众思想保守
15.(2025·衡水郑口中学高二联考)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把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确立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有助于(  )
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
B.避免官僚习气的滋生
C.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
16.(2025·南昌高三月考)177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和管理慈善工场的指示”,雇用身体健全的乞丐和流浪汉修建和改善道路,按天或者按件支付低于市场行情的工资。1790年,政府颁布法令,拨款在各省建立慈善工场,雇用工人平整土地、修路、清理、挖掘运河和填充采石场等。这一举措(  )
A.推动了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B.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革命的危机
C.满足了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D.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延续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安庆高三上阶段练习)(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每科殿试取士不过二三十人,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录取进士109人。到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已达427人。宋代仅“仁宗之朝十有三举,进士4 570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殿试一般都考的是赋、诗、论三题。时人记载,“殿廷惟用赋取状元,有至宰相者,赋功用如此也”,由此出现了“春雨如膏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赋”等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多写歌功颂圣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才能浅谈考生自己的见解。——摘编自谭小华《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殿试策的写作,以“依经傍史”为基本准则。《大明会典》载:“凡出题,或经或史……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士子对策必须明确指出策问的经典依据如《尚书》《礼记》《中庸》等,并由此着手加以阐发。士子在作答时需要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一一梳理清楚,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评说。——摘编自陈文新《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
材料三 清代存在着“钦赐殿试”现象,意指未经会试考试或会试落第者,获得皇帝的特殊恩赐,以非贡士身份直接参加殿试,进而获得进士功名。康熙年间,除了传统儒学士人有被“钦赐殿试”的事例外,一些通晓天文、数学的“畴人”也常得到“钦殿试”的恩典。
——摘编自王学深《皇权与科举:清代钦赐殿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殿试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相关治国方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殿试策确定“依经傍史”准则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至明清殿试制度实施的影响。(6分)
18.(2025·安徽A10联盟高三质检)(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讼师多恶名恶迹,心思狡诈,手段阴险毒辣,诡辩巧言,诱导诈讼,最终都沦落到悲惨的结局,被民间撰写成书,广为告诫。官方的榜文、告示中,讼师也多是负面形象。因此讼师已经被贴上了“恶”的标签,不配再以“师”为名,仅以“讼棍”称呼之。但时人王有孚却认为“讼师”“不必禁”,其原因是:“若夫安分良民,或为豪强欺压,或为仇盗扳累,大则身家几陷,小则名节攸关,捶胸饮恨,抱屈莫伸,仅假手于庸碌代书,具词呈诉,非格格不吐,即草草敷衍,徒令阅者心烦,真情难达,于此而得一职能之士,为之代作词状,摘伏发奸,惊心动魄,教令对簿当堂理直气壮,要言不繁,卒致冤者得白,奸者坐诬,大快人心。是不惟无害于人,实有功于世。”——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1906年,伍廷芳呼吁建立律师制度,他指出:“夫以华人讼案,借助外人辩护,已觉扞格不通,即使遇有交涉事件,请其申诉,亦断无助他人而抑其同类之理,且领事治外之权因之更形滋蔓,后患何堪设想。”1907年颁布、试行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1910年颁行生效的《法院编制法》,其中均有律师代理、辩护的规定,从法律条文上确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律师制度始植根于中国。——摘编自陈浩《从“讼棍”到权利的维护者》等
材料三 1980年《律师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1996年《律师法》第2条则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2007年《律师法》第2条除了继承上述法条外,又增加一款,即“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摘编自王进喜《论〈律师法〉修改的背景、原则和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关于讼师形象的两种不同看法,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律师制度兴起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颁行《律师法》的意义。(4分)
19.(2025·沧州高三上阶段练习)(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英国、法国大展身手的时代是在18、19世纪,但16、17世纪却是为其兴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这些新兴国家崛起的奥秘就是民族国家的模式,同时也是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政治体制、逐渐巩固的由市民和乡绅组成的新的社会基础、发展经济和贸易、承认先进文化并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带来的机遇,以及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量力而行、增进军事实力和影响力。——摘编自朱孝远《后发国家如何赢得未来》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围绕欧洲一个国家,自拟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周测8 综合检测(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5·泉州开学考试)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与分封制相关,故选B项;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权力让渡方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周王册封赏赐诸侯的信息,排除C项;宗法制与血缘相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2.(2025·常州高二上期中)战国时李悝著《法经》,分“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中盗、贼篇指侵犯私有财产和人身,“囚”“捕”篇事关刑事诉讼程序,“具律”则是根据具体情节有关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这说明李悝《法经》(  )
A.迎合封建统治需要
B.体现法家重刑主义
C.旨在保护私有财产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李悝的《法经》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法律著作,其内容涉及对侵犯私有财产和人身的惩罚、刑事诉讼程序以及根据具体情节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巩固封建统治,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的刑罚量刑标准,不能得出“重刑”,排除B项;《法经》主要迎合封建统治需要,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3.(2025·萍乡高三期中)唐朝前期,吐鲁番等地“钱帛并行”,“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符合“阔尺八寸、长四丈为匹”等要求加盖官印),才可以充当日常交易的钱币,甚至作为军饷、悬赏放债等使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赋役制度影响货币市场
B.绢帛拥有广阔海外市场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缺位
D.官营手工业生产标准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吐鲁番等边远地区“钱帛并行”,这说明当时当地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又据材料中绢帛被官府认可才能充当日常交易的“钱币”可知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租、调、庸均以实物即绢帛为主,这说明赋役制度的推行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符合特定标准的绢帛才充当一般等价物,不能说明其在海外的流通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对能够充当货币的绢帛进行检验并加盖官印,这体现出政府严格履行其经济管理职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充当货币的绢帛是租庸调制下民众所交纳的“实物”,这属于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是官营手工生产所得,排除D项。
4.(2025·邢台开学考试)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
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
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
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包括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工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这些经济举措的实施,能够合理解释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故选C项;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与民众税收负担无关,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冗官、冗兵局面的变化,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岁赐”的取消,排除D项。
5.(2025·湖南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考古发现,不仅宋朝使用宋币,辽、夏、金朝以及大理出土的钱币也主要是宋币。辽朝所铸钱币皆仿中原地区的圆形方孔钱,上铸汉字年号加“通宝”或“元宝”,且本朝所铸钱币流通使用较少。西夏钱币的形制、大小皆仿制中原王朝,出土的钱币也多数是宋钱。这显示当时(  )
A.民族间交往交流程度加深
B.少数民族政权铸币水平低
C.中原王朝的经济主体地位
D.宋朝垄断了边境榷场贸易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辽、夏、金朝以及大理出土的钱币主要是宋币,辽、西夏的钱币也是仿中原王朝,流通中的大多数钱币也是宋钱,这反映了中原王朝的经济主体地位,故选C项;材料中无宋与前朝的对比,无法体现“民族间交往交流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钱币仿制宋币,铸币水平并不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政府管控的互市贸易场所,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而宋朝并没有垄断边境榷场贸易,排除D项。
6.(2025·宣城高二上阶段练习)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徽贵池人黄观在殿试策问中建议“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忧,边境无虞”甚合圣意,被钦点为状元。据此可知,明初科举制(  )
A.关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B.开启了皇帝主持选官先例
C.重视用八股文形式选拔官吏
D.展示了“分科取士”的特色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显示,黄观在科举中“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建议迎合皇帝加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稳定的意图,被钦点为状元,这体现了明初科举考试重视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考察,A项正确;科举制的殿试开始于唐朝,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黄观在殿试问策中的建议,并未涉及八股文考试形式,排除C项;“分科取士”是明代科举体制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7.(2025·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上联考)明代《大诰续编·再明游食》中规定:凡“逸夫”“游食”之人,不在士、农、工、商四业中择业者,四邻、里甲有义务将其送官,若是其人日后危害乡里,案发后四邻、里甲与之同罪。这一规定意在(  )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降低社会治安的维系成本
C.提升民间自我治理水平
D.纠正不事劳作的社会风气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法律加强了对无业游民的监管,并且规定地方基层官员有义务将无业游民交送官府,体现了明朝政府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故选A项;将无业游民的治理纳入基层治理会进一步增加维持社会治安的成本,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无业游民的管理以国家法律规定的方式强制执行,已经超出了“自我治理”的范畴,排除C项;国家强化对无业游民的监管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
8.(2025·扬州高三上期中)清朝通过朝贡和赏赐的方式来维持藩属国的忠诚。一些藩属国在清廷的赏赐不足时,逐渐减少朝贡次数,甚至出现倒向其他外部势力的迹象。这表明清朝(  )
A.朝贡体系的脆弱性
B.主动放弃宗藩政策
C.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D.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朝贡体系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实力之上,清廷赏赐不足,藩属国对清廷的忠诚度有所下降,体现了朝贡体系的脆弱性,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是藩属国对清廷有所不满,从而减少朝贡次数,而非清廷主动放弃宗藩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关系有所变化,未体现外交关系转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领土被别国占领,排除D项。
9.(2025·自贡高二上阶段练习)1898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设各级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优予官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学堂选官制;同年还采用留学毕业生选官制,考试结果分三等,分配相应官职。这表明(  )
A.新式教育促进了选官制度的改革
B.维新变法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C.公务员制度在近代得以逐步建立
D.科举制度被清政府逐步废除
答案 A
解析 维新变法仅存在100多天,材料未体现其效果,排除B项;公务员制度是在民国时期初步确立的,排除C项;科举制度在1904年尚未被废除,排除D项。
10.(2025·永州第一次模拟)1904年7月,长沙开埠,设长沙关于西门外,英国人夏立士为关首任税务司。从国民政府执政到1947年长沙关裁撤的20年间,长沙关轮换了15任税务司(包括代理税务司),由华人担任的只有5人,其中有3人还是代理税务司,加起来的任职时间仅3个多月。这(  )
A.表明我国开始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
B.反映了近代中国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
C.说明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D.为新中国海关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B
解析 从国民政府执政到1947年长沙关裁撤的20年间,长沙关轮换了15任税务司,华人加起来的任职时间仅3个多月,说明长沙关基本上是由外国列强来控制的,反映了近代中国海关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故选B项;我国开始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排除A项;材料未凸显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排除C项;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近代中国海关管理体制并不会为新中国海关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奠定基础,排除D项。
11.(2025·赤峰高三月考)民国初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这说明当时(  )
A.权力重心逐渐下移
B.投机革命者居多
C.军阀乘机扩大地盘
D.代议制度不稳定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中国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党、会、社等分化组合多变,政治组织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说明代议制度不稳定,故选D项;据“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的政治斗争,不能说明权力重心逐渐下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国初年政治混乱,不能说明投机革命者居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军阀的行动,不能说明军阀乘机扩大地盘,排除C项。
12.(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1963年11月,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共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2 404名运动员参加。中国对“新运会”非常重视,派出了由229名运动员组成的参赛队伍。中国的参赛(  )
A.拓展了自身国际活动空间
B.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体育事业的垄断
C.打开了中国的外交新局面
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参加“新运会”可以展现中国的体育成就,也可以通过“新运会”这一平台发展与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国家的外交关系,从而拓展新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故选A项;“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体育事业的垄断”的是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而非中国的参赛,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主旨不符,排除C项;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
13.(2025·鄂尔多斯高三期中)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法(  )
A.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义
C.渗透古代希腊文明的特质
D.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人心中,法律是人的理性的表现,是追求正义的标准,故选B项;罗马法主张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但材料的侧重点是法律的目的与追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人对法律的认识,无从得知他们的这些认识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排除C项;“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2024·武汉高二期中)在11到18世纪期间,英、法两国形成了一种习俗:国王以手触摸为瘰疬病(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等炎症)患者治病(如图一、图二),被称之为“国王神迹”。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成为普遍的信仰。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西欧(  )
        
  图一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触摸患者  图二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触摸患者
A.宗教神学影响深远
B.现代医学遭到抵制
C.民族国家逐步发展
D.普通民众思想保守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国王以手触摸为瘰疬病患者治病”“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可知,英法两国国王的这一行为展示了其权威和神圣性,增强了人们对国王的尊重,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逐步发展,故选C项;国王以手触摸患者为人治病,体现王权的威望,而非宗教神学影响深远,排除A项;该现象流行于11到18世纪,并非现代,排除B项;仅凭材料这一现象不能证明普通民众思想保守,排除D项。
15.(2025·衡水郑口中学高二联考)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把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确立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有助于(  )
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
B.避免官僚习气的滋生
C.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等原则的确立,使得文官的选拔和任用更加科学、公正,不受政党更迭等政治因素的过多影响,有助于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故选C项;《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并不是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排除A项;该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僚习气,但“避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彭德尔顿法》主要是针对文官制度的改革,不能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排除D项。
16.(2025·南昌高三月考)177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和管理慈善工场的指示”,雇用身体健全的乞丐和流浪汉修建和改善道路,按天或者按件支付低于市场行情的工资。1790年,政府颁布法令,拨款在各省建立慈善工场,雇用工人平整土地、修路、清理、挖掘运河和填充采石场等。这一举措(  )
A.推动了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B.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革命的危机
C.满足了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D.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延续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先后于1775年和1790年颁布法令建立和管理慈善工场,雇用贫苦工人从事公共工程建设,有利于保障底层百姓的生活,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故选D项;材料所述举措只是社会救济的一个方面,不足以推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1790年,法国处于大革命期间,阶级矛盾激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可知,在特定的慈善工场劳动,并不能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安庆高三上阶段练习)(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每科殿试取士不过二三十人,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录取进士109人。到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已达427人。宋代仅“仁宗之朝十有三举,进士4 570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殿试一般都考的是赋、诗、论三题。时人记载,“殿廷惟用赋取状元,有至宰相者,赋功用如此也”,由此出现了“春雨如膏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赋”等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多写歌功颂圣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才能浅谈考生自己的见解。——摘编自谭小华《唐宋时期科举殿试之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殿试策的写作,以“依经傍史”为基本准则。《大明会典》载:“凡出题,或经或史……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士子对策必须明确指出策问的经典依据如《尚书》《礼记》《中庸》等,并由此着手加以阐发。士子在作答时需要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一一梳理清楚,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评说。——摘编自陈文新《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
材料三 清代存在着“钦赐殿试”现象,意指未经会试考试或会试落第者,获得皇帝的特殊恩赐,以非贡士身份直接参加殿试,进而获得进士功名。康熙年间,除了传统儒学士人有被“钦赐殿试”的事例外,一些通晓天文、数学的“畴人”也常得到“钦殿试”的恩典。
——摘编自王学深《皇权与科举:清代钦赐殿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殿试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相关治国方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殿试策确定“依经傍史”准则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至明清殿试制度实施的影响。(6分)
答案 (1)特点:录取人数增幅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内容注重文学性;答卷多歌功颂圣。(4分)
治国方针:崇文抑武(大兴文治)。(2分)
(2)原因: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中国古代浓厚的史学传统;统治者重视史鉴作用;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选拔实用性人才的需要;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的需要。(8分,任答四点即可)
(3)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了文化;加强了皇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助推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客观上加强了思想专制。(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2025·安徽A10联盟高三质检)(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讼师多恶名恶迹,心思狡诈,手段阴险毒辣,诡辩巧言,诱导诈讼,最终都沦落到悲惨的结局,被民间撰写成书,广为告诫。官方的榜文、告示中,讼师也多是负面形象。因此讼师已经被贴上了“恶”的标签,不配再以“师”为名,仅以“讼棍”称呼之。但时人王有孚却认为“讼师”“不必禁”,其原因是:“若夫安分良民,或为豪强欺压,或为仇盗扳累,大则身家几陷,小则名节攸关,捶胸饮恨,抱屈莫伸,仅假手于庸碌代书,具词呈诉,非格格不吐,即草草敷衍,徒令阅者心烦,真情难达,于此而得一职能之士,为之代作词状,摘伏发奸,惊心动魄,教令对簿当堂理直气壮,要言不繁,卒致冤者得白,奸者坐诬,大快人心。是不惟无害于人,实有功于世。”——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1906年,伍廷芳呼吁建立律师制度,他指出:“夫以华人讼案,借助外人辩护,已觉扞格不通,即使遇有交涉事件,请其申诉,亦断无助他人而抑其同类之理,且领事治外之权因之更形滋蔓,后患何堪设想。”1907年颁布、试行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1910年颁行生效的《法院编制法》,其中均有律师代理、辩护的规定,从法律条文上确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律师制度始植根于中国。——摘编自陈浩《从“讼棍”到权利的维护者》等
材料三 1980年《律师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1996年《律师法》第2条则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2007年《律师法》第2条除了继承上述法条外,又增加一款,即“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摘编自王进喜《论〈律师法〉修改的背景、原则和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关于讼师形象的两种不同看法,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律师制度兴起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颁行《律师法》的意义。(4分)
答案 (1)看法:官方、民间均认为讼师为恶人;时人王有孚认为讼师不仅不害人,还是对世人有功之人。(2分)
原因:讼师本身有劣迹;讼师对官方权威存在挑战;儒学排斥诉讼,以息讼为最高理想。王有孚看到了讼师的价值,认为讼师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保护民众的权益等。(6分)
(2)背景:西方法律文化的传播;清末新政的推行;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实践;近代经济发展,需要律师制度等。(6分,任答3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2025·沧州高三上阶段练习)(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英国、法国大展身手的时代是在18、19世纪,但16、17世纪却是为其兴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这些新兴国家崛起的奥秘就是民族国家的模式,同时也是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政治体制、逐渐巩固的由市民和乡绅组成的新的社会基础、发展经济和贸易、承认先进文化并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带来的机遇,以及在新的国际格局下量力而行、增进军事实力和影响力。——摘编自朱孝远《后发国家如何赢得未来》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围绕欧洲一个国家,自拟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英国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阐述:16世纪宗教改革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成为英国教会的首脑。英国国教建立,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王权,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同时,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日益推广,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17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厂制度,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0分)
综上,近代英国利用民族国家模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作用,实现了自身的崛起。(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