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日新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日新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日新班)
一、单选题
1.东汉时期,出现了“乃开广田土三百顷余,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的场景;魏晋时期更出现了“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格局。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1865年徐寿在安庆内军械所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黄鹄号”,轮船所用材料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及汽缸配件之铁”购自外洋,其他一切器材,包括“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由此可知,“黄鹄号”的发明( )
A.促进中国近代航运业迅速发展
B.体现时人积极进取的爱国精神
C.打破西方列强高新技术的垄断
D.开启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3.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B.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强化了纪律和时间观念 D.保证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4.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多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走向衰退,很难维持原有的统治秩序。西方国家人民要求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更多的政治权利。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国家( )
A.赋予人民以更多的民主权利
B.被迫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5.1995年1月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实行逐步放开,允许其根据国内服务业发展状况、竞争力,决定是否开放和如何开放某一服务业,并允许对服务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和保护。这一规定( )
A.适度回应了发展中国家的顾虑与要求 B.折射出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提升了第三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D.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6.宋代多数镇只差小使臣(武官)或选人(文官)任监镇,杖罪并送县。到南宋初,乌墩、梅溪两镇的监镇官已改由级别较高、有一定资历的京朝官充任,并拥有一定的治安和司法处置权。此后这种情况日益普遍。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
A.崇文抑武国策固化 B.市镇规模日益扩大
C.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D.沿用唐朝法律体系
7.如图为古代罗马城高层住宅模型。该住宅类型在罗马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B.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
C.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D.城市公民门槛的放宽
8.1904年4月,比利时世昌洋行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成立,随即启动电车线路建设。很快有人发文,斥责电车公司雇用的西人蛮横无理、肆意欺人。“各脚行及拉东洋车人等,联名恳求……,饬将电车停止,以保生计”。1906年,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封建保守势力阻碍发展
B.社会发展进步艰难曲折
C.天津近代交通发展迅速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9.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据统计,在卡尔卡松的法兰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图卢兹,圣塞尔南大教堂的20个教士死了12个;阿维尼翁教堂的官员死了1/4。 ……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据此推知,黑死病的爆发( )
A.推动医疗体系重构 B.动摇天主教会权威
C.催生新的社会制度 D.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10.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11.1918年,《新青年》开辟“易卜生号”,除了宣传胡适等人批判传统戏剧的言论外,还刊登了旧剧剧评家张厚载为旧剧辩护的文章,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中国旧剧逐渐摆脱了所谓“野蛮落后”“原始低等”的标签。这反映出( )
A.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B.国民近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C.中华传统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 D.社会风俗实现近代化转型
12.朱元璋建国之初,“招徕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弥边患,授国师、大国师”,授予西藏等地的佛教僧人以官职,后世帝王亦展现出对佛教的热衷;至明成祖时,短短的数十年间,除五王以及两个法王之外,授西天佛子两人,灌顶大国师九人,灌顶国师十八人,其他禅师、僧官不可尽数。这些举措( )
A.旨在推动三教合流局面形成 B.说明佛教成为重要统治工具
C.有效的稳定了基层统治秩序 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13.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用至广 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反映出( )
A.西方科学在中国流传广泛 B.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C.中外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 D.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眼界
14.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主张通过争取民主权利来解放妇女。五四运动后,他开始阐释这样一个观点,“妇女的历史地位、道德观念、家族制度的变化都是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结果”。这一变化是因为( )
A.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封建伦理纲常逐渐式微
D.妇女问题成为社会共识
15.《汉谟拉比法典》第78条规定:“倘居住房屋之自由民以全年之租金交与房主,而房主于未满期前令房客迁出,则房主……应丧失房客与彼之银。”此规定( )
A.打击了贸易欺诈行为 B.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C.体现了租赁契约精神 D.确保了市场秩序稳定
16.考古学家在开凿于公元前21世纪中后期的古埃及MMA504坟墓东墙壁画上,发现一段书吏的涂鸦文字:“希望国王向拉神奉献供品,他是两土地王权的主人,向奥西里斯神奉献供品,他是西部定居者和其他所有地方定居者的管理人……天空赐予大地重生,尼罗河从它的源头为书吏尼斐霍特普的灵魂带来新生。”这说明古埃及( )
A.阶级分化显著 B.专制王权有神秘性 C.祖先崇拜盛行 D.政治体制较为完善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而形成发展的。大工业造成了近代大城市、新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城市的出现,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诞生了试图以改善物质环境与结构而达到改造人类社会的西方近代城市规划,这是从古典到现代的连贯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规则基本上不是以工业化为起点的,主要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发展的结果,其近代性具有不完善性,西方国家的殖民化促成了城市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商业城市,并仅限于少数几个开埠城市。在近代中国城市之中常见三界四方板块划分的局面,即使同一城市的新市区规例也互不相干,无城市的整体性可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城市规划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不同。
18.【中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
材料一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鸦片战争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对外交往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设立初期只是为了培养为朝廷效力的专业外交翻译人才。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西学乃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学等科学技术,于是1867年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化学和公法等馆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京师同文馆存续期间(1862-1902年),师生们以翻译国际法为肇端,渐及外交、天文、历史、医学、数学等不同领域,印刷出版《万国公法》《富国策》《化学阐源》等多部西方著作。
——摘编自禹仁朋《从西语到西学:清末京师同文馆创办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第一、二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同文馆教学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分为四期,四期之中又可以细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期:先秦(公元前2世纪以前)
第一阶段:先夏
第二阶段:夏商周
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世纪至7世纪)
第一阶段:秦汉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
第三期:隋唐至明中叶(7世纪至16世纪)
第一阶段:隋唐五代
第二阶段:宋元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四期:明中叶至辛亥革命(16世纪至20世纪)
第一阶段:明中叶(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结合相关史实,就上述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论题,并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时期与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七”为云南特产,其得名有不同来源。
其一、源于李时珍的考证。据《本草纲目》记载:“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并绘制专图、药方作说明。
其二、源于语言音译释名。文山周边的苗、瑶、彝等少数民族可能是最早发现“三七”功效的人群,苗语将草药称为“漆”,生长于深山中的“山漆”演化为“三七”。
其三、源于民间流传的口头语。如“三七命名因栽培需三成光、七成阴而名”“因三月出苗,七月采挖而命名三七”“长三年后在七月采挖,故名三七”等说法。
——摘编自马双成《探秘三七》等
材料二 1902年,民间医生曲焕章以“三七”为主要材料,研制成功“百宝丹”。
1937年,昆明金碧路“曲焕章大药房”向抗日前线捐药3万多瓶,另筹巨款为国家购买飞机。
1938年,当局为迫使曲焕章交出“百宝丹”秘方,将其押往重庆软禁,最终曲焕章忧愤成疾,不幸辞世。
1955年,曲妻缪兰英向人民政府献出秘方,“百宝丹”正式更名为“云南白药”。
1971年,云南白药厂成立,云南白药作为中华特产,远销东南欧、非洲等地区。
1972年,云南白药打开日本、欧美市场,并在日本掀起“三七热”。80年代,日本尝试人工种植三七。
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云南白药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
1993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20年,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旨在推动三七产业国际化发展。
——摘编自邱纪凤《“云南白药”的创制人曲焕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最可信的“三七”得名缘由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云南白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时代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A B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B C B
17.(1)背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不同:中国:缺乏整体性;发展不均衡;商业城市规划;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西方:具有连贯性;发展相对完整;工业城市规划;自身发展的结果。
18.(1)影响:
第一次:
①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远影响。
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次:
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但影响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
(2)变化:教学内容由单一的语言类发展到西方各国的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日益广泛。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发展;国人救国方案探索的深入。
19.观点:秦汉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论证: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奠定了此后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汉承秦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地主所有制经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西汉以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司马迁《史记》的诞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20.(1)得名缘由;源于李时珍的考证。
说明:李时珍认为“三七”的命名可能与叶子的形状有关,但他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靠。他更倾向于认为“三七”原名“山漆”,因其能合金疮而得名,而“金不换”则表示贵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因为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其著作《本草纲目》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而且,李时珍对于“三七”的命名还进行即较为严谨的考证,还有药方等文献的支持。
(2)因素:政府支持与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科技研发与创新;技术保密与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品牌建设与推广;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时代意义:推进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为民族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范例;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