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用的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其中《暮江吟》写景,《题西林壁》《雪梅》还寄寓了一定的道理。在三年级学会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后,四年级的古诗教学开始运用更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本课的教学,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象;可以结合插图理解诗意,通过换词体会古诗表达的准确;还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诗句意思。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其中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在教学中,先充分朗读诗句,再体会诗中描绘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感知诗意,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将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以朗读促进理解,用朗读呈现理解,通过循序渐进地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本课以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诵积累,以及能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大意。在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中,形成良好的鼓励与引导。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多角度观察的意识。单元任务情景:做小小自然观察员五、教学过程《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单元篇章页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先来看看单元主题,一起读:处处留心皆学问。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指名说】课件出示:只要多多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观察的技巧。3.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谁来读。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②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4.带着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让我们一起跟着小朋友走进本单元的学习。出示小朋友视频:同学们,大自然非常奇妙,本单元让我们化身小小自然观察员,一一起走进神奇的自然展览馆,大家准备好了吗?5.大家都准备好了,我们一起来看本单元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走进山水展览馆;学习《爬山虎的脚》,走进植物展览馆;学习《蟋蟀的住宅》,走进动物展览馆,还要学习《观察日记》,自己去写观察日记。6.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化身小小自然观察员,先走进山水展览馆,本馆一共有三大特色展厅,每个展厅都藏着诗人的观察密码。一起读:古诗三首。要想顺利进入山水展览馆,需要获得门票才可以呢。任务一:初读古诗 获得门票 /读古诗|议古今一、读古诗1.出示三首古诗,我们先来读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读3遍古诗,第一遍大声一点,读慢一点,读正确。第二遍读时读快一点,读熟练。第三遍读时读出节奏。这三首都是七言绝句,我们以前学过七言绝句,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读。开始读吧谁来读第一首。评价:读得特别流利,要是把后面押韵的字拖长一点就更好了。听老师读。谁还想来挑战。多找几个同学来读。总结: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第一次读的时候要读快一点,每个字都要读清楚,接下来第二遍要读流利,读熟练,第三遍读出节奏。这叫一慢二快三节奏。我们以后读古诗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3.请同学按照这个方法再来读读后面两首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二、理清古今异义词三首诗要想读懂它,古今它的字含义、读法、用法很多不一样。我们来看看这三首诗都有哪些不一样。写法不一样:出示“珍珠”,读读这个词。都是王字旁,表示玉,很珍贵,但是古人写成真珠。真假的真。意思是一样的,出示“搁笔”搁笔就是【把笔放下】,提手旁,但是古人写作 出示阁笔。在这里也读一声。意思一样,但是写法不一样。这两个词再来读一读。说法不一样我们现在说傍晚的太阳叫做:夕阳。【课件出示:夕阳】 古人称为:残阳是呀,太阳下山时成为残阳。请大家猜一猜,月亮快要落下去叫做:残月。花快要凋谢时叫什么花?【残花】 秋天快要过去了,叫什么秋?【残秋】一年快要过完了叫什么年?【残年】古人经常用这个残表示快要结束了。快要没有了。来看第二个 诗人。古人称作【骚人】。为什么古人称骚人呢?因为战国有个诗人叫做屈原,他写过一首诗,《离骚》,这首诗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所以,后人把那种忧国忧民爱国的诗人称作“骚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赞美。后来这个词泛指文士、诗人。现在我们说评论,古人说【评章】用法不同也就是同样一个字,古人在用时意思发生了变化。三首诗里有个“缘”,我们一般称两个人相识很有缘分。但是在这句诗中什么意思呢?一起读读这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谁来说。缘:因为。可怜 我们现在认为这个人很值得同情,读读这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什么意思呢?可怜:可爱。瑟瑟:我们经常说秋风瑟瑟 秋风怎样?是的,有点亮了。我们还说瑟瑟发抖,是说这个人很害怕。诗句当时一起读:半径色色半江红。这里瑟瑟什么意思:青绿色。大家看,在这三首诗中,古时候的字与现在的字在哪些地方不一样:写法不同、说法不同、用法不同。掌握了这些不同,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些诗句。恭喜大家顺利拿到入场门票。我们先进入第一展厅:暮江光影馆,一起去欣赏暮江美景。任务二:欣赏暮江美景1.一起读课题:暮江吟2.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相机指导:“暮”中间的“大”撇捺要舒展,“吟”的右边是“今”。)3.暮是什么意思?傍晚。吟呢?这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那么,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4.前面我们已经度过古诗了,谁来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口答:残阳、江水、露、月)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美景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先来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接下来请大家利用学过的这些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先来看前两句,一起读出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学生交流,其他学生补充。红日西沉,夕阳铺洒在江面上,夕阳没有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青绿色,而夕阳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红色。2.思考:“铺”是什么意思【找生回答】既然这样,可不可以换成“照”、“射”?指名回答。预设:我觉得“铺”字更能让人感受到夕阳洒满江面的景象。是啊,“铺”是均匀地、平坦地、薄薄地展开,给人以 “柔和、宏大”的感觉,更能体现夕阳渐渐西沉时,与江面的角度越来越小,余晖由远及近地铺洒在江面上的。3.引导朗读:残阳如血,余晖在这江面上铺展开来,一起读出“铺”的动感。光在跳跃,江面丰富而美丽的颜色,一起读出江面颜色的丰富。4.我们知道这是作者江边傍晚看到的美景,诗人一直观察江边美景到什么时候啊?哪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诗人沉浸在秋江暮景中,不知不觉,夜晚来临了。他从傍晚一直玩赏到夜晚。此时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2.学生交流:九月初三的夜晚真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月亮像一把弯弓。3.最后一句还藏着两个比喻呢,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预设: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课件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绘除了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一起读出诗人对这个夜晚的喜爱。任务三:感悟诗人情感1.就是千年前,白居易在江边从日暮玩赏到夜晚的眼前之景,就让我们用琅琅书声,让这江边美景一一重现。2.读着读着,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预设:喜爱与赞美。)3.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诗人并未感受到秋天的寂寥和萧瑟,反而品出了可爱。让我们走进写作背景,了解一下他的心境。4.诗人此刻是轻松的、是愉悦的,连带着面前的景物也就变得可爱,所以作者的观察能够一直从傍晚持续到晚上,也才有耐心细致、持续观察江边,发现与众不同的美。4.现在挑战把这首诗背下来吧。(个别背,齐背)总结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暮江吟》,诗人从傍晚到夜晚伫立江边连续观察,才官观察到夕阳西沉弯月初升的美景,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也能做有心之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一起看看《题西林壁》和《雪梅》又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呢?《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上节课,跟随白居易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江边美景,诗人站在江边看景,一直从傍晚站到深夜,大家学会了怎样的观察方法:连续观察。2.回忆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生汇报,师总结:读准读通诗歌、想象画面读懂诗歌、悟情诵读古诗。3.这节课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后两首古诗。出示学习要求:同桌两人合作学习《题西林壁》《雪梅》。解诗题 贰、通古诗 叁、诵古诗注意:同桌两人一人选择一首古诗自学,然后两人分别互相把自己学习的古诗讲给对方听。如果同桌有不懂的,请你帮帮他。同桌两人互相学习。我们先进入第二展厅:庐山视角馆 ,跟着苏轼同游庐山赏美景。任务一:同游庐山赏美景(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题是这节课需要我们会写的生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汇报】“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连起来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3.我们把题写在墙壁上的诗,叫做——题壁诗。理解了课题,谁再来读读课题。出示课题停顿符号,大家一起读。4.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全诗,读好节奏了。这首诗用词直白简练,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分享?(个别分享,相机出示解释,齐读。)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看来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里面的意思。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二)深入理解诗句出示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谁再来说说什么意思?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2.横看,是横着看吗?应该怎么说。想想侧看,是怎么看【从侧面看】。横看就是从哪个角度看。【正面看】3.谁来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4.选一选:出示两幅图,选一选,哪一幅是“岭”,哪一幅是“峰”?出示两者的文字介绍,理解“岭”和“峰”5.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你脑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语?谁能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句式:正面看庐山山岭_______,从侧面看庐山山峰_______。6.同一座山,一会儿看是山岭一会儿看是山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读一读: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读出不同。朗读指导: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7.诗人不仅正看,侧看,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观察。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8.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说一说你所看见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句式:站在_____处,庐山______。)(指名说,)预设:站在远处,庐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站在近处,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直插云霄。站在高处,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站在低处看,庐山高耸入云。一眼望不到顶。一起读读这一句朗读指导:用朗读来表现看山者的位置,教师通过点评,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在哪个位置看山,远看则要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看高处则以高昂的语调,看山的远近高低,都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9.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多不同的美景呢?预设: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看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是的,作者进行了多角度观察。大家知道吗?苏轼曾两次游庐山,第二次在山中流连了十余日。作者对庐山还行了连续观察。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一起读,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庐山的全貌】2.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看不见庐山的全貌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3.大家想一下,如果想要看清庐山全貌,应该怎么做呢?跳出局部,从整体进行观察,才能看到全貌。4.诗人在庐山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未能领略到它的全貌。这就像我们俗语所说的——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三)多诵读,悟诗理1.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可见庐山的美丽景色让他流连忘返。一起来读读这首诗。2.观看视频,了解庐山。3.指名小组背诵。同桌互背。大家齐背。4.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谁来说说?(《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这和哪句俗语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观察的角度要有变化,可千万别只从单方面进行哦。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三展厅:冬韵诗画馆,一起同诗人卢钺在雪天共赏墨梅图。任务二:雪天共赏墨梅图(一)通诗意1.齐读课题。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白雪和梅花】2.作者是宋代卢钺,介绍卢钺。3.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4.看来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里面的意思。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二)深入理解出示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1.“降”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是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谁来给它组个词。2.梅雪为什么不肯“降”?他们在干什么?梅与雪在争当春天的使者,争出结果了吗?说说你的看法?引导学生抓“费”。体会二者难分高下3.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难分高下。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出示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逊”是什么意思?2.“逊”和“输”说明了什么?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三)悟诗理2.这首诗表面上写雪和梅的对比,实际上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和《题西林壁》一样,都属于哲理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任务三:对比阅读填档案这三首诗都是作者在观察大自然,从观察的角度,你们发现了什么?《暮江吟》写了作者从傍晚(时间)到夜晚(时间)观察到江边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景象。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在观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题西林壁》写了作者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从低处不同角度介绍了庐山的美景。诗人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的道理。《雪梅》作者用对比(手法)写了白雪和梅花。作者将两个事物对比着观察。告诉了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大家看,同样是观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进行观察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和诗人一起欣赏了秋江暮景,和诗人一起观察了庐山、欣赏了白雪和梅花。诗人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自然的美,看到了事物的特点与不同。我们要向诗人学习,细心观察,感悟生活。下节课我们我们一起走进植物展览馆。板书设计参考【来源小红书】(共62张PPT)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多多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小小自然观察员走进山水展览馆走进植物展览馆走进动物展览馆观察日记我会写壹读古诗|议古今获得入馆门票自读提示自读古诗3遍,要求:第一遍:大声朗读,读慢一点,读正确。第二遍:读快一点,读熟练。第三遍:读出节奏。雪 梅 [宋]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西林壁[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慢二快三节奏古今珍珠——搁笔——写法不同说法不同用法(意思)不同夕阳——诗人——评论——缘——可怜——瑟瑟——真珠阁笔残阳骚人评章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青绿色半江瑟瑟半江红第一展厅暮江光影馆暮江吟白居易中间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下面这个“日”要写得稍瘦长些撇捺伸展写一写右边是“今”不是“令”暮江吟暮:傍晚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贰想画面|通古诗欣赏江边美景﹝可怜﹞可爱。﹝真珠﹞这里指珍珠。注释暮江吟【唐】白居易②③④﹝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我们学过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插图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红日西沉,夕阳铺洒在江面上,夕阳没有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青绿色,而夕阳照射到的那部分江水呈现出红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铺”是均匀地、平坦地、薄薄地展开,给人以 “柔和、宏大”的感觉,更能体现夕阳渐渐西沉时,与江面的角度越来越小,余晖由远及近地铺洒在江面上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傍晚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夜晚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作比作叁悟诗情|诵古诗感悟诗人情感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喜爱与赞美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了解写作背景暮江吟[唐]白居易( )残阳( ),半江( )。可怜( ),露似( )月似( )。暮江吟[唐]白居易总结方法读准读通想象读懂悟情诵读总结方法读准读通想象读懂悟情诵读同桌两人学习《题西林壁》《雪梅》。壹解诗题贰通古诗叁诵古诗雪 梅 [宋]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题西林壁[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展厅庐山视角馆壹同游庐山赏美景题西林壁苏轼题西林壁注释① 〔题〕书写,题写。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题壁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解诗题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 〔题〕书写,题写。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 〔缘〕因为。通诗歌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谁来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横岭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侧峰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正面看庐山山岭_______,从侧面看庐山山峰_______。层层叠叠 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危峰耸立 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站在______处,庐山_______。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多不同的美景呢?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多角度观察苏轼曾两次游庐山,第二次在山中流连了十余日。连续观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看不见庐山的全貌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看清庐山全貌,应该怎么做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看清庐山全貌,应该怎么做呢?跳出局部,从整体进行观察,才能看到全貌。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_________,_______各不同。不识_________,只缘_________。诵古诗哲理诗《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悟道理哲理诗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三展厅冬韵诗画馆贰雪天共赏墨梅图雪雪梅梅卢钺又名卢梅坡.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等。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 〔降〕服输。② 〔骚人〕诗人。③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 〔逊〕不及,比不上。xiángjiàng降落投降降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所以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这个词泛指文士、诗人。雪梅【宋】卢 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宋】卢 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笔来。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难分高下各有所长注释⑤ 〔逊〕不及,比不上。道理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叁对比阅读填档案诗名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揭示的道理)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作者从____(时间)到_____(时间)观察到______________景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事物各有所长作者从______________(角度)介绍了庐山的美景。作者用______(手法)写了白雪和梅花。雪 梅 [宋] 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西林壁[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yuán“缘”字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可借用“互”字帮助识记。xiáng“降”字第七笔是撇折,容易误写成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 9.《古诗三首》 课件.pptx ai视频1.mp4 庐山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