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沁园春·长沙
激扬青春的豪壮篇章
学习目标
2. 赏析诗歌的关键字词及写景手法
3. 感受诗人的青春壮志,思考青春的意义
1. 明确 物象、意象、意境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听范读,标注字音。【5mins】
自主诵读2遍,读准字音,自主勾画易错字;【10mins】
将课下注释批注到原文上,初步疏通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上下片主要内容,小组达成一致后展示。【20mins】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2—1976.9),字润之,湖南省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造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下片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出青年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明确区分“物象”、“意象”、“意境”的概念。【10mins】
通过细读文本,找出上阙的物象、意象,总结意境特点,完成后小组讨论,之后小组展示。【20mins】
通过姊妹题巩固以上知识。


客观物象
作者情感
意 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物象 意象 物象特点(原文修饰词) 意象特点 意境特点
找出上阙的物象、意象,总结意境特点。
(10mins)
物象 意象 物象特点(原文修饰词) 意象特点 意境特点
山 红遍的万山 万、红、遍 多、生机、广 营造了
....(生机勃勃/壮阔深远/活泼灵动)的
氛围
林 被染透的层林 层、尽染 多而密、灵动(有动态感) 江 清澈的丰盈江水 漫、碧透 广、灵动 船 争先向前的上百只船 百、争 多、动态 鹰 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的鹰 击 灵动有力 鱼 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的鱼 翔 灵动 找出上阙的物象、意象,总结意境特点。
(10mins)
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翻译
2.本诗通过写红遍的万山和层林,碧透的江水,争相前进的船只,充满生机的鱼和鹰等意象
3.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4.营造了壮阔廖远的意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字词,明确炼字的概念和方法。
能够根据样例进行自主整理并背诵答题思路,完成姊妹题练习。
通过分析上片的景物描写,梳理写景手法的思维导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说说下列加点词用得好在哪?按照示例分析,任选3个字,形成书面答案(10mins)
示例展示:
①字意
②句意
③字的手法(修辞、词性: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数量词)
④作用:((修辞及不同词性的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特征;描绘了...的画面
⑤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
炼字 字的作用
万山红遍 万:
1.万的意思是成千上万的;2.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3.使用数量词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的多(连绵不绝)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遍:
1.遍的意思全部;2.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3.使用程度副词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的红的程度;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山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层林尽染 层:
1.层的意思是一层一层的;2.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3.使用形容词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林的高低层次感;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山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染:
1.染的意思染色;2.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3.使用动词4.使画面具有动态感;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山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炼字 字的作用
漫江碧透 漫:
1.漫的意思是满;2.丰盈的江水清澈澄碧3.使用形容词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江水的丰盈;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百舸争流 争:
1.争的意思是争先;2.一艘艘大船争先恐后的进发3.使用动词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的进发状态;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生机万物的喜爱
鹰击长空 击:
1.击的意思是拍打;2.鹰的翅膀击打着广阔的天空3.使用动词4.有动态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鹰的强劲生命力;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5.表达了作者对生机万物的喜爱
鱼翔浅底 翔:
1.翔的意思是飞翔;2.鱼在江水中畅快游动。3.使用动词和拟物的修辞4.有动态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鱼的游泳的轻快;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景图;5.表达了作者对生机万物的喜爱
1.翔的意思是飞翔;【字意】
2.鱼在江水中畅快游动。【句意】
3.使用动词和拟物的修辞。【词性+手法】
4.有动态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鱼的游泳的轻快;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景图;【作用】
5.表达了作者对生机万物的喜爱【情感】
本诗的“翔”字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个字好在哪?
远景;色彩
远景、静景
近景、俯视、静景、色彩映衬(红、碧)
远景、动景
仰视、动景
俯视、动景、拟物
词的上片用了哪些写景手法,在文本中标注(8mins)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写景
手法
四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
四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
三角度:
观察:高低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色彩:对比、映衬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想象.......
1.远近结合【手法】。山和树林是远景,江水是近景【文本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情感】
2.动静结合。
3.高低结合。
4.俯仰结合。
5.色彩映衬。
6.拟物。
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手法+文本分析+情感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补充背景资料,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有人说,深秋季节的橘子洲,枯叶多过红叶,湘江几乎水落石出,船只能在江中行走。这似乎与诗中的描述不符。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请结合背景资料,对上片进行分析。
探究景语
写作背景
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逐渐兴起,同年 5 月爆发的 “五卅运动” 席卷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高潮,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对抗日益激烈;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
国共两党在 1924 年实现第一次合作,但合作内部仍存在分歧,共产党亟需明确自身在革命中的领导方向,凝聚革命力量。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中国工农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谁主沉浮?
国共合作
领导权问题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请结合背景资料,对上片进行分析。
探究景语
作者要借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来表现革命运动的红红火火,抒发豪壮之情。
文学创作不是有景必录,而是缘情择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请结合背景资料,对下片进行分析。
知人论世
②与何叔衡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①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常与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百侣曾游
峥嵘岁月稠
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01
02
03
年青
有朝气
有才华
有抱负
有热情
有力量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士
蔑视反动统治者
身无半亩
心系天下
—左宗棠
讨论:我们从文字中看到了一群怎样的
革命青年形象?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
作者说“曾记否”他是对谁说的呢?他又为什么要回忆中流击水这个场景呢?这个场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是对那些在各个战线上奋战的革命同志们说的,中流击水这个场景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同学们在江中奋勇进击,劈波斩浪,浪花溅起阻住了飞舟的宏伟场面。
表现出革命者们非同凡响的气魄。
这表现了诗人的劝勉之意,希望革命同志们不忘却当年的激情岁月,保持纯粹的初心,希望和他们一起改造旧世界,为了民族兴旺而奋斗。同时也以当年的岁月激励自己和战友。
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诗人的语气和情感。
讨论: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和那时候的青年人的理想有何不同?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总结全诗
拓展补充:诗人是用生命力量克服现实困境的伟人,越是困难,就越是迸发出激烈的人生智慧与豪情。
境遇· 诗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1929年主张被否决,身患疟疾,面临敌人追捕 一年一度秋风今,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感谢您的聆听
知识点整理
1.本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6分)
2.本诗上片是如何写景的?(6分)
3.“层林尽染”的“尽”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个字好在哪?(6分)
答题要求:先写答题思路;再写答案。
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翻译
2.本诗通过写红遍的万山和层林,碧透的江水,争相前进的船只,充满生机的鱼和鹰等意象(2分)
3.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2分)
4.营造了壮阔廖远的意境。(2分)
1.远近结合【手法】。山和树林是远景,江水是近景【文本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情感】(1分)
2.动静结合。
3.高低结合。
4.俯仰结合。
5.色彩映衬。
6.拟物。
2.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手法+文本分析+情感
1.遍的意思全部;(1分)
2.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1分)
3.使用程度副词(1分)
4.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的红的程度;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山景图;(2分)
5.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1分)
3.“层林尽染”的“尽”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个字好在哪?(6分)
所看之景
眼中之景 意象 意象特征(哪个字用的好) 画面 画面 状态 观察 角度 画面的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山、林 万--山多 遍--辽远 层--密,有层次感 染--浸润、动态美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静 远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江、船 透--澄澈 争--千帆竟发,生机活力 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静 动 近看 鹰击长空 鹰 击--向上飞,逆风搏击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 动 仰视 鱼翔潜底 鱼 翔--轻快 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动 俯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