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九月份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长治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九月份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长治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1986年长治市博物馆在潞州区小神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的特点,学者认为接近晋南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特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该遗址出土了( )
A.燧石石器 B.彩陶残片 C.黑陶 D.青铜器
2.据统计,秦在淮河秦岭以北设郡的数量是南方设郡数量的2.2倍。东汉在全国设置郡国约105个,其中位于南方的两广和越南北部以及荆、扬二州江南部分的25个。这一状况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划分
C.南方经济地位更为重要 D.大一统政治局面尚未真正的实现
3.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中往往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等头衔,逐渐形成“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的等级序列。据此可知( )
A.相权强化之后皇权受到制约
B.宰相由政治身份向学术身份转变
C.促进了唐宋文化的高度繁荣
D.皇帝通过头衔体系直接调控相权
4.明初接管四川地区后,推行了两种移民政策:一是从湖广地区迁出大量人口以填补四川的空虚;另一是将四川原残余势力迁移出去到胶东半岛。以上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生产,稳定秩序 B.移民实边,筹饷济用
C.缓解四川的人地矛盾 D.推动文化认同和融合
5.在清廷和两湖地区地方政府大量刻书的影响下,仕宦学者以刻书为荣。有的自著或辑注、校刊。整理前人著述,并刊刻传行后世;有的嗜学好古,热心刊刻乡邦文献;有的以刻书为业,希冀扬名当时,流芳后代、等等。此类现象表明当时( )
A.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崇尚文化的氛围较浓厚 D.学术和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6.下表是晚清洋货在中国的流行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洋货种类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奢侈品和高档品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高档品和时尚品
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1911年 价廉物美的生活品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中国关税权丧失所致的必然结果
C.传统“经济实用”型消费观念改变
D.列强侵略逐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1925年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我们务必在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民族革命时代努力获得最大多数农民为工人阶级之革命的同盟”。与此同时,各省农运也取得较大发展,1925年10月,仅在湖南韶山地区的一个乡,农民协会便已发展到20多个。这说明( )
A.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工农联盟
B.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C.我党对中国革命认识和实践有重大进展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8.如图是中国现代版画家陈烟桥发表于《救亡漫画》(诞生于八·一三事变后的上海)第3期的作品。该漫画旨在( )
A.揭示华北事变后的危急局势
B.号召根据地群众坚持抗战到底
C.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精神
D.讽刺国民党内战引发统治危机
9.据图可知,这一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
A.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B.得益于对外开放重大突破
C.注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D.确保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0.下表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某主题过程中搜集到的主要文献,据此可知,该同学最有可能正在研学( )
年代 文献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17年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
A.建国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历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与发展
D.党在革命年代政权建设经验
11.公元前4世纪后期,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伊朗北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皆出现了一些建有体育场、神庙、剧场等带有古希腊传统公共建筑的城市。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古代希腊商贸活动范围不断拓展
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
C.雅利安人的迁徙促进了区域交流
D.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东西方联系
12.中古时期,英格兰郡守作为王权在地方利益的代表,一般由国王任命。1225年,德汶郡愿意花200马克获得三年内自己选举郡守的权利;1300年,爱德华一世批准只要职位不世袭,郡有权选举自己的郡守。这说明,当时英格兰( )
A.王室严格控制地方官僚系统 B.专制王权不断加强
C.呈现出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13.下表是意大利舞蹈的道德价值观演变情况。这一变迁过程说明( )
时期 道德价值
中世纪 通常被归为七宗罪之一的色欲罪;异教的崇拜形式
15、16世纪 身体的美与心灵的善和谐一致,身体的运动反映了心灵的活动,身体的美丑可以折射心灵的善恶
A.人文主义推动观念革新 B.民族意识促进社会变迁
C.重商主义改变娱乐观念 D.宗教改革促使思想解放
14.1838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各邦签订协议,接受了1750年普鲁士“帝国塔勒”标准,造出了统一的2塔勒银币。1873年的货币法案规定马克逐步取代塔勒,成为帝国境内唯一法定货币。这一进程( )
A.促进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兴起
B.推动了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C.消除了德意志各邦的经济壁垒
D.反映了德国统一助推经济发展
15.1958年以前,美苏两国医学出版物的正常采购十分困难。1959年,美国向苏联提供34种医学图书,以换取价值相当的苏联期刊。1960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通过交换和赠送请求新增1115本俄语图书,同时还制定了新的交换计划。由此可知( )
A.美苏两国重建战时盟友关系 B.医学领域是冷战对峙的焦点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开始瓦解 D.冷战过程中对抗和交流并存
16.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加强合作、统一资源与力量促进国家发展,非洲国家建立了许多次区域组织,如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组织。这反映出非洲国家( )
A.区域经济获得较大的提升 B.团结一致以争取民族独立
C.试图改变旧有的国际秩序 D.基本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都长安城里的移民更多,有学者估计,长安城里的外族、外国的人要占到总人数一半以上。其中包括唐朝任用的官员、将士和他们的家属、随员,还有使者、商人、乐工、舞者、工匠、学者、留学生、医生、僧人、奴仆等,各地也有大批人员因为当官、参加科举考试、求学、游学、旅游、经商、投亲访友等来到长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此定居下来。
——摘编自葛剑雄《不变与万变·深受移民影响的都城文化格局》
材料二 京师之地,人才辈出,其数量之多,使其它地区望尘莫及。文官、武将、诗人学者、能工巧匠及各种人才,无所不有。为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其他专家应运而生,或经自己潜心琢磨和长期实践获得一技之长,他们在政治、学术、工艺、美术、文学、音乐以及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其他方面有所作为的。即使一般的僧侣,也是经过文化考核的。按人才多寡来看的话,长安城则最引人注目。
——摘编自李虎《唐长安人口质量会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都长安移民人口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唐长安具有移民性特征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现实中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基于“共同利益”而产生的中拉合作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分化。第一,“三个世界”时期(1949—1978年),由于同属第三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唯有团结起来,方可在政治上实现突围。这一时期古巴、智利等13个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第二,“融入世界”时期(1979—2001年),同处“改革发展”与“融入世界”的内外之势,“求同与携手发展”对于中拉尤为重要,面对“东西南北问题”,只有南南合作南方国家发展壮大以后,南北对话才会切实可行。这一时期,不仅中拉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发展也逐步起色。“1981—2001年的20年间,中国总理访问拉美2次,国家主席访问拉美4次。同期,拉美建交国和非建交国的总统(或代总统)访华48次,总理访华8次”,中拉经贸规模更是从1979年的12.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26亿美元。第三,“影响世界”时期(2002年至今),2018年,中拉经贸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与此相对的是,双方在全球治理中互动日渐频繁。对于这一时期的中拉合作而言,已经“超越了过去穷国之间互通有无的传统互助模式,开始拓展到贸易、金融、产能乃至全球治理等各领域”。
——摘编自陶德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 鉴于美国和拉美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国将南北美洲视为整体,即西半球,视拉美为“后院”。美国利用意识形态、军事和金融等手段全面控制拉美,确保拉美作为其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地。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控制拉美的金融命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霸主,拉美不再是美国国际议程的核心,拉美是美国外交框架内最受忽视的地区之一。美国在西半球奉行底线思维,不允许其他域外大国在拉美谋求军事存在,不允许与美国不一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拉美传播,不允许动摇美元在拉美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飞《美国介入中国与拉美经济合作:动因、方式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中两国外交政策对拉美地区造成的不同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往今来,有很多地区出现过辉煌的文明,大部分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东亚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绵延不绝,令世人惊叹。许倬云先生在《经纬华夏》中认为世界其他地区“内部的充实和一致性,以及面临外部重压下的调节能力,都无法和中国历史上呈现的弹性相比”。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对文明的延续非常关键,例如西亚、北非、恒河流域虽然地势较为平坦肥沃,却屡遭外族入侵而毁灭。中南美洲先是封闭导致落后,之后毁灭于西方殖民者入侵,等等。下图是依据相关著作绘制的“影响文明延续相关要素”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以“文明的延续”为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论题明确,中外结合,逻辑严谨)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54年6月14日的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4月25日,他进一步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这不是说新的工厂都建在沿海。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
材料二 1964年8月,按照毛泽东的批示要求,中共中央确定了一线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决策。三线地区是指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11个省区。数据显示,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了4.28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增长3.92倍。特别是国防工业,到了1975年,三线地区的各项指标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
——摘编自《三线建设:艰难时期的国家创业》(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6日)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新中国1953至1976年期间经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安全角度对材料中相关政策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C
6.D
7.C
8.C
9.C
10.B
11.B
12.C
13.A
14.B
15.D
16.C
17.(1)特征:来源广泛,涵盖外族、外国及国内各地;身份多元,包括官员、将士、商人、学者、工匠等多个群体;定居比例高,相当一部分移民长期定居;人口质量高,聚集大量政治、文化、技艺等各类人才。
(2)原因:唐朝国力强盛,长安作为都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鼓励中外交流;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移民提供发展机遇;科举制的推行与文化繁荣,吸引各地学子与文人汇聚。
18.(1)外交关系基本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基于共同利益,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顺应时代潮流,聚焦务实合作,兼顾政治、经济等多领域交流;尊重国家主权与自主选择,不干涉他国内政。
(2)不同影响: 美国:将拉美视为“后院”,推行控制政策,导致拉美成为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经济结构单一;通过金融、军事等手段干预拉美事务,破坏拉美国家主权与自主发展;冷战后忽视拉美,导致拉美发展动力不足,与美国差距扩大。中国:坚持平等合作,为拉美提供资金、技术与市场,助力拉美产业升级与经济多元化;尊重拉美自主选择,推动南南合作深化,提升拉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务实合作促进拉美民生改善,增强拉美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19.示例:论题一一制度创新与战略纵深是文明延续的关键支撑。
阐述:制度创新为文明延续提供稳定框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科举制,实现了对广阔疆域的有效治理与人才选拔,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古罗马的万民法与行省制度,推动罗马文明在帝国范围内传播与延续。反之,古巴比伦因缺乏灵活的制度调整,在外部入侵与内部矛盾中文明中断。
战略纵深为文明延续提供缓冲空间:中华文明依托东亚大陆的广阔疆域与复杂地理环境,形成天然战略纵深,面对游牧民族入侵时能通过内部调整与空间转移延续文明;而古希腊因城邦林立、疆域分散,缺乏战略缓冲,最终被马其顿征服后文明形态发生剧变。
综上,制度创新保障文明发展的内在活力,战略纵深提供文明存续的外部屏障,二者结合助力文明历经考验而绵延不绝。
20.(1)趋势: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注重协调农轻重关系;工业布局从偏重沿海向内地拓展,逐步追求平衡;三线建设推动内地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快速发展。
(2)国家安全角度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奠定了国家军事工业基础,增强了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改变了近代以来工业集中于沿海的脆弱格局,降低了战争状态下工业遭摧毁的风险;三线建设将重要工业、学校等向战略纵深迁移,构建了稳固的后方工业基地,为应对可能的外部侵略提供了战略保障;协调农轻重关系,保障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为国家安全奠定了物质与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