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明晰主旨壹贰叁目录课后巩固肆学习目标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了解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体会其“游仙”之念与道家风骨、儒家风范的融合。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意象,发挥想象力,仔细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42岁担任翰林供奉,44岁受权贵排挤,赐金放还,游历全国。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李白去世,时年六十二岁。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合称为“大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雄奇壮丽。杜甫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李白将游东鲁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解题梦游 天姥 吟 留别梦中游览本首诗内容梦游对象:天姥山仙山,神秘色彩诗歌体裁与“歌”、“行”相仿临行赠别自己离开亲友留下送别诗:送亲友离开,自己留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别:在异地送亲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梦前-第1段梦中-第2段梦后-第3段梦游之因梦游之景梦游之感梳理全文入海求仙是中国古代沿海君主为寻求长生发起的海上寻仙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海市蜃楼现象及方士影响,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黄金宫阙及不死药,齐威王、燕昭王等均曾派人探寻 。秦始皇统一后多次派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及百工出海,携带五谷东渡求仙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信:确实;求:寻求; 或:有时;语:说,谈论; 睹:看到翻译: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思考:开头为何不直接讲天姥山而是先提了“瀛洲”?因为天姥山和瀛洲同样神秘而美妙的,但是瀛洲——信难求。虚的,难以寻觅;天姥——或可睹。实的,可以找到;以仙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表现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神秘的而又可能接近的天姥山到底美在哪里呢?值得值得诗人向好友东鲁诸公强调一番?遮蔽超过天姥山彷佛接连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过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倒拜倒一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八千丈”来形容天台山本就是夸张,而天姥山能够“横”过天,“拔”过五岳,五岳都能拜倒在天姥山之下,运用了双重夸张手法、对比手法,从而衬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挺拔、壮美。诗人是如何表现天姥山的高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五岳、天台山的高衬托出天姥山更高。)反衬: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小的」衬托「大的」,“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衬托第一段小结梦游之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向天横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倾侧面描写衬托对比夸张衬托崇山峻岭的壮美之景翻译: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度过明月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中之景·梦到剡溪因:依据镜湖,说明湖面很透明,如镜子般。湖光、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不仅反映出湖光和月光透明,还使得诗人的黑影与光形成明暗反差,具有空灵、清幽、寂静之美壮美的景色触发了天姥吴越之梦,赏析下列诗句,天姥山还美在哪里?“飞”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历程之快,登天姥山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飘逸的姿态。“送”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李白梦游时的轻快、神往的心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过渡句:醒境转梦境梦中之景·梦到剡溪梦中之景·著屐登山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曾仕途不顺,后辞官,携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此排遣官场的失意,后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渌:清澈尚:还翻译: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著:穿思考:诗人为何要提到“谢公”?谢灵运因仕途不顺而游山玩水排遣官场诗意。李白亦是如此,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所以诗人李白选择谢灵运的住宿,谢灵运同款木屐,目的是为了进入谢灵运的感觉,遗忘政治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解脱与愉悦。思考:诗人为何要提到“谢公”?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翻译: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已经天黑了。“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恍惚迷离之美,也是梦的变幻万千的飘忽感。因此此处又添上了一层迷离漫漶的朦胧之美。梦中之景·山中日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翻译: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动着岩石和泉水,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雷鸣,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梦中之景·山中夜景列缺:闪电殷:震动栗、惊,使...战栗使...震惊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熊咆哮、龙吟啸、岩泉为之震荡,深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惧,浓云欲雨、流水腾烟。怪怕、惊险之美梦中之景·神仙洞府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弹奏回旋,运转翻译: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①色彩反差大,黑暗的极点上出现华美的光明。②意象群落变换丰富,金银台、风之马、霓之衣、百兽鼓瑟、鸾凤御车、仙人列队应接不暇。华贵之美梦境消失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原来,过去翻译:如此的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第二段小结梦游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月夜度湖飞到剡溪著屐登山夸张拟人视听结合想象山中夜景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从天姥山崇山峻岭的壮美——湖月空灵的优美——山中日景的恍惚朦胧之美——山中夜景的惊恐之美,都在为最后的神仙洞府的华贵之美做铺垫,梦中诗人受到像帝王一样尊崇,而现实政治上却受排挤,因此表达了诗人为遗忘政治上的失意而寻求精神自由与解脱。第一、二段小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翻译: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暂且等待怎么侍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亦如此,将梦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梦中对天姥山的向往、追寻、登临遇仙、梦醒等过程,与诗人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一样,流露出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表明李白鄙弃权臣贵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身心自由的决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卒章显志,本诗主旨,表明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第三段小结梦游之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承接上文:人生如梦面对现实,追求自由点明主旨:表达自己蔑视权贵的决心。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诗歌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明晰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两篇诗文在对精神进行描写时都用了不少笔墨,试着结合具体诗句,试着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手法的不同。课后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