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下出土文物、遗址可以共同印证这一时期我国原始居民( )
A.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4.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5.下面是小红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
A.封邦建国 B.民族交融
C.诸侯争霸 D.王室衰微
7.“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指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8.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各国变法不断开展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铁器牛耕广泛推广
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国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显赫)。”此项变法措施( )
A.提升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B.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
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 B.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
C.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 D.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1.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12.如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儒家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13.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而青铜器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旨在描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用途广泛 B.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C.种类丰富 D.冶炼技术高超
14.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股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通过殷墟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周历史 C.春秋历史 D.战国历史
15.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位爱国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二、综合题
16.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王朝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A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后迁殷) B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C 镐京 周幽王
材料二 【制度创新】
朝章国典,制度创新 ①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②从启开始,王位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③周王朝通过“授民授疆土”而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
(1)请完成材料一中表格内容,记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A: B: C:
(2)材料二中序号②③中的制度分别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3)通过夏、商、周时期王朝更替的探究,你有哪些感悟?
17.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材料三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他的这一主张有什么现实意义?
(2)据材料二,说出孟子提出了什么样治国思想?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指出此治国思想要求统治者对百姓采取怎样政策?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三、材料题
18.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像证史】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文献说史】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遗迹寻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说说这一现象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这场改革中,“商君”如何从增强经济实力上使“诸侯畏惧”?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说说这一工程的修建对当时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C
6.D
7.A
8.C
9.B
10.D
11.B
12.C
13.B
14.B
15.A
16.(1) A:约公元前2070年 B:商纣王 C:周武王
(2)制度:世袭制。制度:分封制。
(3)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17.(1)思想家:孔子。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言之成理即可)
(2)思想:仁政。政策:省刑罚,薄税敛。
(3)举措:焚书坑儒。如何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阶级:地主阶级。
(2)事件:商鞅变法。
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
(3)水利工程:都江堰
积极影响: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