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 、 。导道家“老庄”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道德经》,又称 《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 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为纲宗,论述修身、 、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道经》37章“道德”治国 用兵老子四章学习目标2.梳理概念和观点,理解老子的“对待”之理,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以”等基础知识。第一课时思与议: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要求】:第一遍,自主翻译,不懂可查;第二遍,自主翻译,尽量不看注释,不会及时标记;第三遍,读原文,脑中自觉翻译,难点处重点标记。2.刻意关注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语基》第356页“以”,掌握常见用法和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字词:(1)辐:车轮上的辐条。(2)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 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3)当:在,处于。无:指车毂的中间空的地方。(4)之:的。(5)埏植(shān zhí) :埏,揉和;埴,黏土。即和陶土做成器皿。户牖:门窗。户,门;牖,窗 。(6)“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和泥制成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利,正是“无”起了作用。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的部分。辐:链接轮毂的木条。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轴:最里面的部分,即轴心。《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辐毂展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1) 企者: 踮起脚的人。(2) 跨者: 跨大步的人。(3)明:形作动,显明。(4)自是:自以为是。是,对。(5)彰:彰显。(6)自伐、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7)功:名作动,建立功勋。第二十四章(8)长:长久。一说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9)余食赘行:余食,吃剩的食物;赘,多余的,“行”同“形”,指形体。赘行,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10)物或:物,代词,这里指人;或,也许,一说指“有人”。(11)不处:不为,不做。指不做”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不朽(精神长存)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1)自知,自胜:宾前,了解自己,战胜自己。(2)强行:勤勉而行。(3)志:意志。(4)失其所:失,丧失。其,自己。所,安身之地,立身之基。(5) 久:长久。(6)不亡:(精神等)不消亡;不朽。(道教追求肉体成仙,佛教追求死后成佛,儒家追求三不朽)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1.其安易持:其,事物;安,安稳;持,持守。2.其未兆易谋:其,指问题;兆,征兆,苗头;谋,解决。3.其脆易泮:脆,脆弱;泮,同“判”,分离。4.其微易散:微,细微;散,散失。5.为之于未有:状后,于未有为之。为,做。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译文:因此,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jī):接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过,过错。15.辅:辅助。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以,介词,用;以为,用……做以,介词,用;以为,用……建成以,介词,凭借;为,产生介词,因为;为,产生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①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④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⑥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⑨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⑩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用、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介词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表承接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④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⑤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⑦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⑧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动词,认为动词,认为用来……的连词,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介词,把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原因……的原因连词,表因果一、介词1.表示工具、方法、手段。译为:拿,用,凭着、依照。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2.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二、连词。1.表示并列、递进关系。①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用来"等。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辨析“以”是连词、介词的方法(一)介词后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③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④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二)连词后接动词、分句。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③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结合语境,分析主干(主谓宾)三、同“已”,已经①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四、动词,认为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五、复音虚词 语基356【是以、以是】因此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④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⑤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有以、无以】①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陈情表》)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所以】语基355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导《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本节课我们梳理文本概念和观点,理解老子的“对待”之理,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这段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来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3.将老子“有”和“无”的辩证智慧融入日常,从学习、读书、交友这些方面想一想,谈谈如何辩证地对待其中的“有”与“无”。思与议:1.这段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来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①“有”和“无”辩证关系。②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有”“无”的辩证关系,通过对车轮、陶器、房屋的观察,得出让三者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中间的“无”。用这三个例子来说明“有”“无”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依存,且强调了“无”的作用。展: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举例论证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启示:有无相生展2.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①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②老子:“有”“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③“有”“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展3: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参考示例1: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与人交往,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参考示例2:善用减法,放空心灵。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参考示例3:留白艺术,余味无穷。留白是创作者通过 “去掉不必要的元素”,让作品的核心价值(主体、意境、情绪)更清晰地凸显。无论是绘画、设计、文学,还是建筑、音乐,留白的最终目的都是 “连接作品与观者”—— 用 “无” 的空间,邀请观者参与创作,让作品的意义在 “创作者的设计” 与 “观者的想象” 中共同完成,从而让作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1.你怎样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24章思与议:展1.你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展2.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1.原因:①“企立”(踮脚站立)、“跨行”(大步跨越),违背身体自然状态,强求超出自身能力的行为。②“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均是过于主观臆断,罔顾客观实际,令人讨厌。2.结果:①强行踮脚无法久站,大步跨越难以远行,暗示急功近利反而导致事与愿违。②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易引发他人反感、嫉妒或冲突,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无法长久发展。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只有脚踏实地,方可长久。展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矜自伐:1.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接受王平的劝谏,执意扎营于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蜀军大乱。张郃乘势进攻,马谡弃军逃亡,街亭失守。2.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与人谈论兵法,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自以为文功武略天下第一,作战时死搬兵书,不肯接纳其他人意见。正是这种骄傲自大,纸上谈兵的做法,令四十万赵军被全歼,自己也饮恨沙场。像赵括这种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补充拓展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批评自以为是、自伐自矜之人,提醒人们:人都是不完美的,重要的是加强自我修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思与议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2.把“自知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分为两类,并阐明你的逻辑。展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才是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 展2.把“自知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分为两类,并阐明你的逻辑。第一类:自知者、自胜者、知足者、不失其所者第二类:强行者、死而不亡者分类逻辑: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思与议1.划分第六十四章层次并概括层意。2.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4.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5.依据六十四章,老子到底要不要“为”?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善于把握先兆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从始至终保持谨慎不妄动、不妄为划分层次展1展2.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展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①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所以“学习不可已”。 ②《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展4.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导致彻头彻尾失去它。展5.依据六十四章,老子到底要不要“为”?要为,但不妄为。为: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始终抓好细节。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先兆和细节,以避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不妄为:是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万物,而是“辅”(辅助)万物按照其自身本性去生长、发展。他的“为”始终是“辅”而不是“主”,是“顺”而不是“逆”。思与议1.划出每段的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划出观点句;2.梳理出各段核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两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并标出论说之妙。3.《老子》中有多组“对待”关系,如“有”和“无”,画出四章中的所有“对待”关系,完成学案上表格。 《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另外,这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展与评核心概念 对待关系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展与评核心概念 对待关系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无、有 有和无 有和无都有重要作用,“有”通过“无”产生作用。 列举现象归纳推理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充分自知,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对比论证因果推理无为与无执 慎终 辅万物与不敢为 成和败、有为和无为 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比喻论证因果推理评“逻辑学”一词发源于西方,曾有西方人大放厥词,认为古之中国无逻辑、无哲学,果真如此 ......逻辑学相关知识补充1.逻辑学是研究“有效推理”的学问,它关注的是形式是否正确,而不是内容是否真实。2.概念要明确。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需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判定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4.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要有效。判定文本是否有逻辑性的角度:核心观点:能用一句话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吗?文章结构:各部分安排是否有清晰合理的顺序?段落之间有过渡吗?论据:支持观点的例子、数据是否可靠、相关且充足?推理:结论是从证据中合理推导出来的吗?有没有跳跃或漏洞?反驳:文章是否考虑并回应了可能的反对意见?语言:关键术语有定义吗?表述是否清晰、一致、客观?谬误:能发现任何明显的逻辑谬误吗?展与评核心概念 对待关系 主要观点 论说之妙无、有 有和无 有和无都有重要作用,“有”通过“无”产生作用。 列举现象归纳推理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充分自知,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对比论证因果推理无为与无执 慎终 辅万物与不敢为 成和败、有为和无为 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比喻论证因果推理老子的逻辑1.归纳推理:由三种生活现象归纳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专说“对待”之理,体现辩证思维: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为和无为……4.由个别到一般:由生活之无到个人修身之无再到哲学范畴之无。3.准确阐释哲学概念“无为” :未有、未乱时要为,万事几成时要慎为,过程要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过。西方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老子——公元前571,中国的哲学,中国的逻辑远远早于西方产生!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写作特色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拓展探究1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拓展探究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拓展探究2儒道两家的关系是怎样的?体现在何处?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道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南怀僅:《老子他说》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上,我们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威严,这与老子 “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 的思想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请结合《老子》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以及老子思想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老子》中 “柔弱胜刚强” 并非指消极退让、放弃力量,而是强调不滥用强力、以柔克刚的智慧。如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水的特性喻指真正的力量并非外在的强硬对抗,而是顺应规律、刚柔并济的韧性。九三阅兵展现军事力量,本质上并非为了主动挑衅或称霸,而是以 “示强” 的方式守护和平 —— 就像水拥有滋养万物的温柔,也具备抵御侵害的力量,我国的军事建设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世界和平稳定的保障,是对 “柔弱” 背后 “守护” 初心的支撑,而非对 “刚强” 的盲目追求。“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这一主张反对的是争名夺利、妄图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霸权思维,倡导的是谦下、包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我国在阅兵中展现的力量,始终伴随着 “永不称霸” 的庄严承诺,这正是 “不敢为天下先” 思想的当代实践:我们不追求军事霸权的 “先”,而是追求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 “先”—— 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率先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方案,这种 “不为一己之先,只为天下之公” 的姿态,与老子倡导的谦下守正思想高度契合。在国际秩序构建上,老子 “无为而治” 的思想是对霸权主义的警示。当今世界仍存在部分国家凭借军事优势推行强权政治,而老子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的观点,提醒各国军事力量应是 “不得已而用之” 的最后保障,而非干涉他国内政、挑起冲突的工具。九三阅兵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 “以武止戈” 理念的践行,告诫世界唯有以和平为导向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稳定,这正是老子 “去强守柔” 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现实意义。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理念,强调治国应顺应规律、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的 “强为”。我国展现的军事力量与综合国力,是长期坚持和平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而非通过对外扩张、掠夺资源实现的 “速成”,这与老子倡导的 “重积德则无不克” 相呼应 —— 唯有积累民生福祉、道德力量,才能让国家真正具备 “不可战胜” 的底气,这种发展路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 “不依赖强权、靠内生动力崛起” 的范本,体现了老子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当代启示。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思想,可缓解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浮躁、功利心态。九三阅兵传递的不仅是国家力量,更是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价值观,这与老子倡导的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相契合 ——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炫耀,而在于对底线的坚守、对和平的珍视。这种价值观能引导个体摒弃 “崇尚强权、追求霸权” 的错误认知,培养包容、谦逊的品格,进而推动社会形成以和平为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良好氛围,让老子思想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养分。九三阅兵与老子思想并非对立,而是将传统智慧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老子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在于为解决国际冲突、指引国家发展、涵养社会心态提供了源自东方的智慧方案,提醒世界: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 “以刚压柔” 的霸权,而是 “以柔护刚” 的担当;不是 “争强好胜” 的扩张,而是 “守正出奇” 的稳健,这正是古老思想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的原因所在。(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检(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