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苏 洵六 国 论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了解古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及论证方法;3.感受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行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真挚而迫切的爱国之心及观照现实的写作意识。复习目标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作者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体知识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韩赵魏楚燕齐秦国远交近攻十年灭六国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4.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一起来找茬?——请判断下列翻译是否正确,否,则请改正。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不善作战,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2.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3.或者说:六国互相灭亡,难道都是因为向秦国割地求和吗?4.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因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独自玩完。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第1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向秦国割地求和吗?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由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因为是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兵:武器赂:贿赂道:根源或:有人第1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互:交互率:全都,一概盖:表原因完:保全(形作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弊在赂秦六国破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义项 例句① 技盖至此乎②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③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④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⑤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⑥ 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张衡传》)⑦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⑧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⑨ 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同“盍”,何、怎么解释原因,大概因为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表推测,大概伞盖重要实词 【盖】(25) 小绿P471器物上的盖子遮盖胜过、超出同“盍”,何不、为什么1.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2020年全国一卷《宋史·苏轼传》)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表推测,大概)2.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2021年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链接高考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小、大: 形作名所得:所+动词 —名词短语,所得到的土地所大欲:最想要的所大患:最担心的其实:它实际(古今异义词)固:本来第2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继续一起来找茬?——请判断下列翻译是否正确,否,则请改正。1.想到他们的祖父,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2.子孙看到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3.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觉。待(一觉)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第2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一觉)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厥:他的,他们的(代词)祖父:祖辈父辈(古今异义词)暴:曝,暴露以:才第2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视:对待举:拿起来予:给还来找茬不?——请判断下列翻译是否正确,否,则请改正。1.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讨厌的,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2.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最后六国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3.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我们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第2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最后国家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奉:奉送弥:更,更加判 :决定,确定至于 :到...地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第2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颠覆 :灭亡事:侍奉得 :正确一、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二、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祖先创业的艰难子孙割地之轻易“一夕安寝”“秦兵又至”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鲜明对比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本段对比论证的使用非常突出,找出并总结作者从哪些方面做对比的。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找茬找上瘾了!——请判断下列翻译是否正确,否,则请改正。1.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和秦国不帮助其他五国。2.五国既然灭亡了,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向秦国割地求和。3.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第3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迁灭:灭亡与:结交既:已经义:坚持正义(名做动)是故:所以,因此斯:这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向秦国割地求和。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第3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等到后来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始:才速:招致再:两次却:使...退却第3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洎:等到以:因为洎牧以谗诛:被动句(无标志)速①《孔雀东南飞》:“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②《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③宋濂《秦士录》:“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不速之客】没有被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或突然到来的客人。【辨】快、速、疾、捷。这几个字都有快速的意思。“快”本是愉快的意思,快速是它后起引申义,上古快速主要用“速”表示。“疾”比“速”要快一些。“捷”指行动敏捷、轻快。〈形容词〉迅速;快。〈动词〉招致。〈动词〉招请;邀请。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革灭:灭亡殆:几乎,差不多 ,快要,接近智力:智慧、力量(古今异义)诚:的确,确实向使:如果,假如,假使不行:不去(行刺) (古今异义词)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危,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易估量。第3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文言实词120字形助记:殆大声呼喊,警示他人,危险!几乎,接近,差不多危险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大概,恐怕殆(17)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典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典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翻译: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但是他记载得不详细.典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翻译: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典例:“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翻译: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高考链接1.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2023全国新课标Ⅰ卷材料一《韩非子·难一》)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政权危险了。2.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2023全国新课标Ⅰ卷材料二《孔丛子·答问》)但是你竖立一尺长测日影的表来测量天的高度,竖起一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啊。第3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了。真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礼:礼遇 名作动下:吞下,名作动咽:咽喉为......所 :被动句日、月:名作状为:治理 / 被第4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1.降低身份 2.下面、下等从:跟随故事:①旧的典章制度②先例,旧例,旧事;③按旧例(作状语)是:这,代词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借(现今)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第5段 诵读并疏通文意1.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2020年新2卷《晋书·王彪之传》)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2021年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3. 故事,赐绯者给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赐之。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传》按旧例,被赐予红色官服的人会同时被赐予银饰腰带,皇上特地下令将装饰有犀角的腰带赏赐给他。链接高考故事4、5段总结分析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明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哪句点明了写作意图?明确: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写作意图是什么?明确: 借古讽今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影射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第一部分(1)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部分(2-3) : 论证分论点。以历史事实论证。第一层(2)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3)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 : 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作出结论。第一层(4) :总结六国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二层(5) : 讽谏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结构思路,写作以借鉴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整散交错,长短相间;感情强烈,有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感人至深。文章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课文小结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拓展思考你认为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为什么?三苏都写过《六国论》,但从论点到笔法绝无雷同。苏洵的《六国论》着重指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旨在抨击北宋王朝屈膝妥协的外交政策;苏轼的《六国论》则主要抓住“养士”这一点加以发挥,目的在于批评北宋王朝轻视文化,轻视知识分子的国内政策。苏辙的《六国论》从“天下之势”的角度论述了六国中的后方四国在抗秦斗争中理应团结一致摈秦的观点,暗喻了北宋王朝对外投降妥协,只求苟且偏安一时的政治现实。父子三人同论六国,然而观点却各不相同,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借古喻今,针贬时政。尝读六国《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窃怪(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之诸侯,以(凭借)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士兵,军队),发愤西向(向西攻打),以攻山西(崤山西边)千里(方圆千里)之秦,而(却)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表原因,因而)未尝不咎(责怪)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不周密(或太粗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了解)天下之势也。韩、魏塞(阻塞)秦之冲(交通要道),而蔽(遮住;遮掩)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抵挡)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依靠)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亲近)韩亲(亲近)魏以摈(排斥;抛弃)秦。不知出此,而(却)乃贪(贪图)疆埸(疆土,领土)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直到)秦人得伺其隙( 伺:观察;隙:空子,机会。 查看可利用的机会;伺机)以取其国,可不悲(令人悲哀)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收罗、供养贤才)自谋(为自己谋划)。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猛禽),昆虫之有毒螫shì(毒虫)也。区处(处理;筹划安排)条理(分别调理安置),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正确)道也。吾考(考察)之世变(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知六国之所以(的原因)久存,而秦之所以速(迅速;“始速祸焉”的“速”是“招致”)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此后秦国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连横)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历史背景借史抒怀借古讽今借史抒怀借古讽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