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在做一个农民;他啸傲纸上: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传统的山水风景因了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诗人也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 (其一)》。情景设置我们常说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的。第七课有两篇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了时光逝去、贤才难求、功业未成之忧思,以及一统天下的宏愿。今天,我们随着陶渊明一起从繁华的官场抽身,探求他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晋】陶渊明1、1.走近陶渊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世界。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及艺术手法。3、理解本诗的人物形象,学习其高尚的情操。学习目标田园诗派、隐逸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唐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孟浩然李 白辛弃疾《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人物评价思考: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题解归听朗诵,准字音懂停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zhuōyìnàifánjī2、在古代,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太多人心向往之,那陶渊明为何而归呢? (从诗中语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经历来回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何而归?性格原因无法适应官场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误、三十年“,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守住原始的、本真的,指不随波逐流,要坚守本性,固守节操。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任务驱动一:体悟诗歌的情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向往。从何而归1.“羁鸟”“池鱼”比喻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归向何处?归去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诗人要归去何处?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归处的?(2)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新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恬静幽美,这几句写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3)仔细品读描写田园图景的八句诗,思考美在哪里?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恬静、幽雅,空阔而简约,一片恬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田园图景之美远近、视听、动静、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少用或不用形容词,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工笔手法拓展陶渊明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一些使用白描手法的作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描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诗人笔下的景色,均是捕捉农村司空见惯的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图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一派生机,充满农家风味和自然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借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心境。(4)作者为何要详细描写田园生活图景,有何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归去后陶渊明的感受是怎样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清闲、自在与喜悦“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归去如何?“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这里一方面写自己的居所,另一方面也是在写自己的心境。离开了污浊的官场,摆脱了俗事的应酬,诗人的心境是恬淡的,自由的,洒脱的。诗人的灵魂有一种找到精神家园的安宁感。对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全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1、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任务驱动二:鉴赏诗歌的语言明确:(1)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2)“荫”和“罗”两个字非常具有表现力。“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的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2、请结合全诗分析“拙”字的妙用。明确:“拙”在诗歌中有自认为“笨拙”之意。从内容上看,其“拙”回应了“少无适俗韵”,“拙”在有官不做归园田,有车不坐扶锄犁,有福不享披星月。其实此“拙”并非彼“拙”,官场如尘网,污浊黑暗;当官时如羁鸟,生命难保,如池鱼,没有自由、没有人格尊严。所以,归园田之“拙”实乃聪明,能让诗人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过上自由、自然、自尊的生活。从何而归尘网、樊笼官场为何而归性本、守拙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复得返自然手法闲适、怡然自得诗人形象:1、厌恶官场和热爱田园生活。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归园田居》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比喻总结全文《归园田居》(其一)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顶的鸡鸣,还看到了作者田园生活环境的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手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自然地放到诗中,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总结拓展探究,品味选择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他们二人不同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量,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拓展探究,品味选择(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也都是对自身生命尊严的捍卫。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2.《归园田居》中运用叠词写远望之景的句子是: , 。3.《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语境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