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插秧歌》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插 秧 歌
杨万里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体会韵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了解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了解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了解作品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的诗
了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解释诗句,明确诗意。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赶紧回去照看好鹅和鸭。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探究一:《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探究二:前两句有四个字用得非常精彩,请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接”“拔”“插”四字是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插秧时分工明确、秩序井然的特点,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探究三:“笠是兜鍪蓑是甲”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农夫一家怎样的精神风貌?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探究四:赏析后四句。
“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趁这个时间吃早饭。“朝餐”,表明出工早,说明农事紧张。
“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低头折腰”是说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动作,“只不答”,是说他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还是“不歇”。他手里的活没有停下,甚至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个句子表现农事的紧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这是农夫的答话。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呢?他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照管鹅儿与雏鸭”,这是写农夫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辛苦,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四句写对话,浅显而真实,生动而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
比喻
语言
紧张繁忙辛苦
吃苦耐劳
勤奋乐观
《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从语言特点来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赞歌。春种,秋收,这是农民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中华大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请大家回忆描写劳动的古诗。
春种一粒粟,
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唐 王维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观刈麦(节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此为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
劳动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
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如此的闲适的劳作生活,让我们也有了归居田园的企望。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江南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曲》是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中的一首,算得上是采莲曲的开山之作。全诗通过简单质朴的描写将人生中快乐的因素展露无疑。
我们在这首曲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荷叶之美,池水之美,游鱼之美,而是蕴涵沉淀其中的盎然诗意。从这些简单的、看似重复的句子中仿佛可以看到当时那恬淡的风光和热闹非凡的采莲场面。
诗句中描绘的连绵荷叶间游来游去的可爱的小鱼,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采莲人那发自内心的微笑。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即车前草,古时人们采摘而食或作药用。这首诗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
诗中多数词语不变,变换的六个动词把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春天的郊野,微风吹拂,三五个农妇,手挽着竹篮,采摘车前草,有的手捋草籽,有的用裙子兜着采好的车前草,采得越来越多,索性将裙角系在腰间。
轻快的动作相和着劳作间,欢快地哼着歌曲。这样的生活虽然与奢华毫不相干,却是人人心中向往的画面。
它提醒我们:生活虽然艰难,但总有快乐伴随着左右。
田园——劳动促成长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宋代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共六十首,分别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村风光景物和风俗人情,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辛苦生活。风格纤巧婉丽,温润精雅,富有民歌风味。
这是第三十一首。前两句写出了农人的勤劳,体现了男女劳作的分工。男人白天在地里劳作,女人们在忙完家务后,在夜里搓麻纺线。后两句说得是家中的小孩儿因年龄小,干不了大人的活,但是也不是在家闲玩,而是跟着大人学着种瓜。
句子虽然平淡,但是把农家小孩子的特点描绘的活灵活现:当家早、爱劳动,但毕竟是小孩子,怕日晒、畏辛苦,所以大人在劳作时,他们躲在阴凉儿地里跟着学习劳动技术。
这场景告诉我们:劳动是一门技术,更是人成长的必需。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劳动不仅仅, 也是一副充满生活情趣和田园之美的优美画面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悟,与诗人同感
读了这些诗歌,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2019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