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9张PPT)苏轼和辛弃疾,谁才是你心目中的宋词巅峰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来领略“苏辛”的诗才与豪放!困顿人生共诗意,巅峰对决尽豪放——《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情境任务学校古诗吟诵团举办评选“怀古诗话 华山论剑”第一季决赛活动。入围词人:辛弃疾、苏轼、张孝祥、陆游、张元千。根据层层筛选,现在进入终极巅峰赛,我们将根据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评选出“最具豪气的英雄”。英雄对决我来判——辨材英雄高格我来品——悟情英雄妙招我来拆——识法英雄词作我来亮——诵诗英雄名贴我来报——知人今日论剑我来说——解题EDCBAF怀古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题材之一,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词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今日论剑我来说——解题怀古诗示例念奴娇——词牌名。赤壁——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赤壁: 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任务一:英雄名贴我来报——知人PART 01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其《稼轩词》收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命世大人中之杰: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语)才任务二:英雄词作我来亮——诵诗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PART 02任务三PK出场气势对比开头俗话说,宝剑配英雄,凡自带BGM光环的男人,都是这样出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对比开头这两篇词作中的英雄出场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同:都是既写景,又点明怀古。都是以壮景——“江”起笔,勾画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豪迈壮观,为下面的“风流人物”、“英雄”出场营造了气氛。对比开头这两篇词作中的英雄出场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以“大江”作为广阔的空间背景,以“千古”悠久之历史,极言“风流人物”众多,也对应了上阙最后一句“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历史、人物逐一进入眼底,境界开阔,气象恢弘。词人身临黄州赤壁,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触景生情,感受到千古人事的流逝就像东去的江水,无数杰出、英俊又有才华的英雄豪杰也被历史的浪涛冲刷逝去,何况个人一己之荣辱穷达。对比开头这两篇词作中的英雄出场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豪迈,喷薄而出。“千古”照应题目“怀古”,“江山”照应“京口北固亭”。诗人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英雄人物,如今这样的人物已无处寻觅了。这里既突出了萧瑟、凄凉之感,笔调哀婉、舒缓,更显示出词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对比写景《念奴娇 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对比写景苏词写景是点面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先以“大江东去”的浩荡之广阔空间为背景,从“千古”“人物”到“公瑾”,由大到小,徐徐递进拉开画面,使江山、历史、人物逐一进入眼底,境界开阔,气象恢弘。面点①以特写镜头描摹赤壁壮丽之景,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视觉、听觉宏大、有力量的意象,彰显气势。②动词精妙,如“穿”“拍”“卷”。运用拟人、比喻和夸张,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奇险雄伟的赤壁江景图,让人想象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豪迈中带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及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对比写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写景是虚实结合。以“千古江山”的壮阔之景拉开画面,转笔到眼前的实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与昔日英雄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驰骋疆场的壮怀豪迈之景形成今昔对比,平常巷陌的苍凉、衰败之景与辽阔江山、英豪豪迈的昔日鼎盛、繁华之景相对比,豪迈之中略带悲凉之意,烈士暮年、壮士断腕之意溢于言表。对比写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景选取的意象都是从时间和空间广阔的视角入手,都满怀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英雄的赞慕之意。《念奴娇 赤壁怀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寄托情思,情思和景物完美融合。请对比两首词中的意象、意境、情感。《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意象意境情感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豪迈壮丽豪迈悲壮仰慕英雄,叹惋自己追慕英雄,悲叹世事PK出场气势这两首词所选意象典型,壮阔豪迈,可见词人心中豪迈之气,如长江奔腾,如战马嘶鸣,于波澜壮阔之景中抒发旷达之情,于苍凉衰败之中抒郁闷之愤,均都能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人的力作将浅斟低唱、阴柔缠绵的宋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可谓大视野!任务三语文周末作业1.完成试卷一张(黑写红改);2.阅读《乡土中国》P17-P26,做思维导图+关键词条解释;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4.自行阅读一本现当代课外书,可以选茹志娟、铁凝的作品。语文周末作业任务四:英雄妙招我来拆——识法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景抒情用典直抒胸臆议论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精读上阙,深入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细读品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乱”——岩石山崖险怪(形)“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的汹涌(声)“拍”——夸张拟人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有力;“卷”——写出波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色)雄奇壮丽、惊心动魄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描绘了山崖险峻、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并暗写下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壮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照应开头(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上有什么作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精读下阙,深入赏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时多少豪杰”那为什么只写周瑜?在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风度翩翩风流儒雅镇定自若,丰功伟绩儒将风度: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将略和豪迈的气概。为何要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细读品味以美女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表明自己渴望得到信任重用大美女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小乔初嫁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气概宏伟雍容闲雅指挥若定人生赢家周瑜形象赏析抒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感慨建功立业的愿望自嘲年老、功业未成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仰慕英雄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哀叹自我对比怀古伤今豪情与周瑜相比,苏轼又如何?赏析议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终也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从人类历史来看,二者终是“人生如梦”。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尊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浩逸之风。积极or消极?旷达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景抒怀江山如画人生如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景故垒西边——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人周郎:雄姿英发谈笑克敌作者:早生华发结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比照应课文结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②抠字眼,明确作者态度①看注释,概括原典事件③联背景,分析用典意图分析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2.物是人非,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态度意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英雄不问出处”讽刺主和派刘裕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态度意图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英雄业绩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无能,抒发自己的抗金仰慕英雄,渴盼抗金杀敌,建功立业之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 同 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孙权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率北伐导致失败劝统治者以史为鉴,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出兵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态度意图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行宫,即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祠均已被金占领。拓跋焘批评百姓忘记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态度意图曾经的“烽火”与现在的“神鸦社鼓”形成对比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态度意图廉颇虽老,却仍有报国之志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①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刘义隆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③表现了词人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表达了词人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借鉴历史,委婉地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拓跋焘 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可堪 ④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凭谁问 ⑤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古人 古事 情感态度 用意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置镇京口、雄踞一方景仰、惋惜叹英雄后继无人起兵北伐、建立政权赞扬、向往表建功立业雄心草率出师,仓皇而逃批判、讽刺劝为政者无草率率兵追击、建立行宫耻辱、悲叹谏为国者勿忘耻一饭斗米、以示勇武同情、悲愤望为政者用人才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情感归纳1.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公开课课件)表达技巧表达技巧2.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2.对比。1)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2)用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4)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表达技巧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对比的作用1.借古讽今,理隐事中。2.用典贴切,寓意深远。3.善用对比,词丰意曲。请简要概括本词的艺术技巧。任务三PK时代理想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看看他们在政治仕途上有何相似之处?对比境遇时代年龄理想境遇苏轼辛弃疾北宋,社会繁荣安定南宋,社会兵荒马乱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支持北伐47岁仕途多舛,被贬黄州66岁报国无门,提议受阻对比境遇辛弃疾苏轼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是在政治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人。他们能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形象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主题。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创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来到赤壁矶的时候,已经谪居黄州两年有余。对比结尾面对人生的困境,苏轼选择“还”,辛弃疾选择“问”。请你读读两首词的结尾句,品一品“还”和“问”的意味,探究我们从中看到的词人形象。对比结尾在“还”之前,词人面对仕途的不顺,词人看到的是长江依旧,英雄已逝,早年的壮志犹在,感慨人生短暂,悲叹早生华发;在“还”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认清现实,看淡名利,化苦闷为自我安慰,与江月一起,共饮同醉,豪情永存释然的词人形象!“还”意味着词人释怀、放下了。对比结尾“问”是词人以廉颇自况,对当权者的质“问”。问的三层意味一是表明自己为国效力、勇往直前的决心;二是表现自己老当益壮,仍能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三是抒写忧虑,担心自己可能会像廉颇那样被朝廷弃而不用,才能无法施展。从“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怀家国,既有因谗言而被弃的苦闷,壮志未酬的悲伤,又有渴望重新被任用的期待,悲愤壮怀,爱国激烈,化悲愤为力量的词人形象!感悟结尾苏轼的“还”,是渐渐地释怀、放下。他的救赎源自于主动跳出了当时的困境与时局,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苦难困境,是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救赎,在这场救赎中,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助你自己。请你结合两位词人的一“还”一“问”,评价一下他们的自我救赎,并说说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感悟结尾辛弃疾的“问”,是又一次坚定的拾起。他的救赎源自于从不认命,永远有着一股不可得又不愿放弃的干劲去冲破困境,是豪迈的人生态度。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救赎,在这场救赎中,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助你自己。请你结合两位词人的一“还”一“问”,评价一下他们的自我救赎,并说说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对比结尾生活是一片海,涌上来的是希望,退下去的是悲伤。过去的艰辛都没将你打败,还怕什么来日的山高水长。纵观他们的诗文,给我们传达的是豁达乐观,坚强不屈。他们一生在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艰难的旅程,但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即使在最低的人生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只要内心强大,就能在衰老中迸发生机,在逆境中生出希望。对比情感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同是怀古之怀古之词,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何异同?对比情感辛弃疾苏轼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中原、所向披靡,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 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地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词人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施展。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惆怅中带有自我宽慰的旷达。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PK时代理想任务三王国维先生曾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他们的怀古词一脉相承,但相比而言,苏轼的怀古词内容更为自由,旷达超脱、浩怀逸气,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感情豪壮、炽烈、沉郁悲愤。究其根本,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生遭遇、人生抱负的不同。PK时代理想任务三一个是失意的文人,被贬黄州;一个是失意的英雄,不被重用;一个是达观的饮者,化苦闷为自我安慰;一个是壮心不已的老将,化悲愤为力量。他们就是这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在一俯一仰间行吟万物,在一笑一问中畅叙幽情。或深沉或豪迈,或高贵或可爱的灵魂,皆由其经历塑造。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可谓大境界!任务四评选最气的男神“”豪苏轼的豪放源自其自身思想深邃,通往的是人生的豁达逍遥;辛弃疾的豪放源自其志向坚韧、家国情怀,通向的是对内心渴望的寻觅。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你更欣赏哪一位豪放的词人?以梦为马,随处可栖。在我的心中,苏轼虽是一个失意的文人,但却是一个达观的饮者。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写下此词时,他已年近半百。其身已老,其心未衰。在这险山恶水中,他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当为世所用时,就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人赏识时,就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寄情山水,一尊还酹江月,活得通透。因此,我更欣赏苏轼。各抒己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使垂垂暮年,但辛弃疾仍未放弃北伐的愿望,上奏,没人听;干实事,还要被贬。当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这首词时,他仿佛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是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愈挫愈勇的少年。在风雨飘摇的逆境中,驰骋纵横,我行我素;在泥泞坎坷的仕途中,满腔豪情,笑傲人生。因此,我更欣赏辛弃疾,他是失意的英雄,更是百折不挠的勇士!布置作业杨绛先生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在学习完这两首词后,你是否和曾经那个遇到困难就气馁的自己握手言和呢?请运用这两首词中的语句,以“亲爱的自己,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为开头,给那时的自己写一段勉励寄语吧!作品展示亲爱的自己,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防学学苏东坡,他面对人生浮沉,境遇起落,却都是“一尊还酹江月”,始终如一地豁达乐观。因此,你要学会给自己的心放个假,抬头仰望宇宙星河之浩瀚,俯身瞰视山河之壮阔,烦恼忧愁之事犹如沧海一粟,终究都会过去。亲爱的自己,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你要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和魄力,不认命,别退缩,别害怕,勇敢地迎上去,永远要有一股不可得又不愿放弃的干劲,去勇敢地与生活抗争。愿你所有快乐,无需假装,愿你此生尽兴,赤诚善良。祝你岁月无波澜,敬我余生不悲欢!作品展示亲爱的自己,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你要看淡得失,因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生活注定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他必然要经受的苦难。与其悲愁不已,不如以“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乐观去积极面对生活。那么,即使是看斜阳草树,穿寻常巷陌,但终会迎来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作品展示“怀古诗话 华山论剑”第一季决赛,苏辛相遇,谁为巅峰?请谈谈出你的见解。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