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桂枝香·金陵怀古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多用入声韵,故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chán)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本词即游金陵追念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题目解说南京◆金陵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引发对前人往事的追忆,从而生发出某些情思的诗词。登临怀古诗掌握方法①登临何地②所见何景③所思何人④所想何事⑤所抒何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登临何地:赤壁所见何景:壮美江山所思何人:周瑜所抒何情:失意,旷达此词通过对长江壮美景色的描绘(所见何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和丰功伟业的追忆(所思何人),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的旷达之心。(所抒何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登临之地:金陵诵读悟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登临之地:金陵所见何景:金陵秋景所思何事:六朝旧事诵读悟情所抒何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在1058年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陈述弊病、谏言改革,但并未得到重视。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他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创作背景桂枝香 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明确: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一片肃杀,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历史风云变化作铺垫。为全诗打下了凄凉的基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练: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簇:箭头,写山峰之陡峭。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比喻:贴切、形象、逼真、明丽。远眺之静景化用诗句→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看到了高远明丽的景象,隐含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此句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运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近观动景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远眺动景“彩舟”是近景,“白鹭”是远景,时空交错,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析写景技巧①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蜿蜒澄澈,山峰峭拔堆聚有致的特点。②用典(化用)。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之句,写出了江水澄澈平静的特点。③动静相生。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④远近交错。“澄江”“翠峰”“归帆”是远景,“酒旗”“彩舟”是近景,“白鹭”是远景,时空交错,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⑤注意绘色。“练”“翠峰”“残阳”描画景物点染色彩,使画面色彩明丽,景象开阔高远。“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壮丽的金陵风景图。赞美旷远壮阔清新明丽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并且巧妙地运用了远近交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为下文睹物抒怀,借景抒情作铺垫。上片小结:登临送目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远;静近;动远;动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下片:怀古,抒发感慨思考: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表面是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实则是“繁华竞逐” ,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做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处用典,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隋朝名将韩擒虎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其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寻欢作乐,后来躲于枯井之中的,陈后主带着妃嫔被俘,陈亡。王安石摘用“门外楼头”四个字,巧妙地将“门外”大军压境,和陈后主还在“楼头”宣淫享乐对比呈现,因何亡国,不言自明。六朝繁华往事太纷纷,荒唐行径不可数,而陈后主,不过是一个缩影。“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作者用“门外楼头”的典故和“悲恨相续”的史实,含蓄而有力地道出了六朝相继亡国的根源,就在于“繁华竞逐”、荒淫无度。“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就是 “繁华竞逐”的直接后果。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凭高:站在高处。漫:徒然、枉然。荣辱:偏义复词,耻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思考: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借景抒情,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表达了悲哀叹惋之情,六朝朝野民间都充斥着奢侈享乐的气氛,触发诗人怎样的情绪?“叹”,哀叹,悲叹,叹六朝“悲恨相续”。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的纸醉金迷,是六朝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挥霍享乐,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六朝“亡国之悲哀”“失国之遗恨”,接连上演,令诗人不禁感叹。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后庭》: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不是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将国家的内忧外患置之度外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否则只能“悲恨相续”。所思 手法 情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议论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只是空发兴亡感叹,没有吸取历史教训。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④委婉劝告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⑤寄托了词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借 古 讽 今念往昔繁华竞逐漫嗟荣辱门外楼头(古)(今)悲恨相续旧事流水(古)(今)商女唱曲主旨: 借六朝事,讽当朝人下片小结手法:借古讽今,虚实结合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上阙 (登高望远之景) 实写 澄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云、星河、鹭 旷远壮阔 清新明丽 比喻 用典 远近交错 动静结合对金陵秋景的赞美。下阙 (怀古抒情) 虚写 寒烟、衰草 凄凉 用典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悲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荒淫导致国家覆亡的历史,警醒人们勿忘六朝亡国的教训。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全文总结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第一步,指明描写手法。第二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即点明此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和作用。四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三个角度:观察角度:移步换景、俯仰、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等。感官角度: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描绘角度: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从形、声、色(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等方面四种手法:白描、渲染、对比、衬托。 五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列锦等修辞手法。思考:王安石在看到金陵秋景之后追忆了什么样的往事呢?对此,词人又抒发怎样的情感呢?登临所思金陵秋景与六朝旧事的关系眼前的金陵城一派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的繁华峥嵘之貌。六朝时的金陵城也曾这样繁华峥嵘过,而六朝的繁华却终是破没衰败了。共通点怀古诗阅读方法重要提示:(1)找到媒介和连接点:媒介——古迹、古事、古人 连接点——古事、古人和今事、今人的共通之处。 (2)知人论世:古人与今人的对比(怀人伤己、壮志难酬)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建功立业)怀古词特点:1、写作目的:怀古实为伤今;2、结构: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3、内容情感: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抒发情感;4、手法: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5、风格: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本词的艺术手法: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③用典实写,“门外楼头”“商女唱曲”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自然贴切,笔力刚劲。④虚实相生,词人联想中的金陵曾经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草寒烟之景结合,在历史联想与眼前实景的虚实比照中,怀古讽今,传达出词人对北宋当局的警告。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1,对文中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仰慕之情2,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年华易逝,功业无成3,对比衬托,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4,感慨国运衰微,物是人非,讽刺当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奢侈淫逸5,抒发爱国情怀,警告统治者吸取教训思考:既然王安石否定了现状,那他打算怎么做?奋发有为变法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