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建议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江苏扬州·三模)如图是古埃及、中国、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日”字的古文字图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世界前列 B.各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文明发展既有多样性又有相似性2.有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建造涉及力学、天文学、地理学、艺术、宗教、数学、社会管理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由此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 )A.古埃及文明的发达程度 B.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C.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D.古埃及农业技术发达3.由下面的古代埃及政治架构示意图可以看出( )A.古代埃及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古代埃及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C.古代埃及宰相和州长权力互相制衡 D.古代埃及实行民主政治4.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 )A.制定了太阳历 B.制作了木乃伊 C.制定了夏历 D.建造了金字塔5.(2025·江苏南京·二模)“古埃及建筑的四坡顶、使用的圆柱印章等,都是典型的西亚风格;西亚楔形文字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古埃及文字发明。”材料可用来证明( )A.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B.古埃及是两河流域文明C.世纪中期大帝国统治 D.古代文明之间交流借鉴6.识读下图,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A.古埃及文明延绵不断 B.古埃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C.尼罗河贯穿古埃及南北 D.尼罗河对古埃及极具影响7.(2025·广东汕头·二模)在古埃及的艺术创作中,多数作品会故意增大法老形象的体积高度,以超大体积突出法老,同时缩小普通人身形,以表达平常。这一创作风格( )A.维护了等级尊卑秩序 B.具有浪漫主义特征C.突出王权的独尊地位 D.增加王权的神秘性8.(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模)楔形文字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使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其创造者是(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腊人9.(2025·安徽蚌埠·三模)《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重量、长度和容量的单位,还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说明古巴比伦( )A.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城市自治得以实现 D.吸收借鉴中华文明10.(2025·河北邯郸·二模)考古学家发现一块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内容如下:“若贵族毁坏平民的房屋,需赔偿十舍客勒白银;若平民毁坏贵族的房屋,则处死刑。”这一条文最有可能出自(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民法典》11.(2025·山东威海·三模)下图“苏美尔人的战车”出自古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室陵,壁画描绘了苏美尔人战争的情景。下列描述反映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是( )A.金字塔是该地区文明的象征 B.汉谟拉比完成了该地区中下游的统一C.该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D.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该文明的鼎盛时期12.为了强化同学们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理解记忆,小文在展览活动中准备了下面的地图。《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3.(2025·安徽滁州·三模)苏美尔人在数学上最早采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计数法,后传播到欧洲。时至今日,现代犹太历法和穆斯林历法也都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承袭而来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 )A.影响深远 B.兼收并蓄 C.内容丰富 D.一脉相承14.据相关考古资料,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包括制陶、染色、青铜加工和饰珠制作。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这表明当时( )A.当地物产十分丰富 B.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C.印度受到了外族的侵扰 D.印度已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15.下面是古代印度示意图,图中①处遗址的名称是( )A.摩亨佐·达罗 B.华氏城 C.孟斐斯 D.哈拉帕16.(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一规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 )A.注重平等 B.结构复杂 C.内容单一 D.等级森严17.(2025·河北唐山·三模)作为“入侵者”,他们为保证本群体的统治地位,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规定每个等级的人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形成了“吠陀”文化,影响深远。他们是( )A.雅利安人 B.苏美尔人 C.东斯拉夫人 D.阿拉伯人18.(2025·湖南邵阳·三模)由于城市建设需要设计,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就产生了,其中的婆罗门式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材料中的文明成果出现于( )A.非洲东北部 B.两河流域 C.南亚地区 D.地中海地区19.(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印度著名的石雕——阿育王时代创作的萨尔纳特柱头,虽然主题是印度佛教,但其钟形体和沟槽的设计是波斯风格的。材料表明( )A.印度佛教受波斯影响 B.印度雕刻融合多元文化C.佛教艺术起源于波斯 D.波斯风格主导印度艺术20.乔达摩·悉达多教导人们寻求救赎的途径:不应该通过苦行和遵从宗教仪式礼节,而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由此可见,他宣扬( )A.君权神授 B.苦行禁欲 C.众生平等 D.人文主义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乌鲁布伦沉船是古埃及沉船,沉没时间为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1300年之间。船上发现了大量古埃及和古希腊以及古代近东的珍贵文物,数量达到两万两千件以上,其中包括总量重达6吨的各种青铜制品。——摘编自李永斌《迈锡尼时期希腊与埃及的物质文明交流》(1)依据材料一“乌鲁布伦沉船”中的考古发掘,选择角度进行合理的推断。(史论结合)材料二 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两个角度、运用中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材料三 兰花奖是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投身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外籍人士或机构。以兰花奖为平台举办的“兰之约·话文明”全球对话行(澳大利亚)活动于当地时间9月12日在悉尼举办。——摘自海外网等(3)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句适合的主题词。(2分)22.石刻中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B.琅琊刻石 C.罗塞塔石碑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制成,法典的正文除了前言和结论,共282条。包括诉讼程序,损害赔偿,租赁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惩罚等。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刊刻于公元前219年,记载了秦始皇的功绩:“……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石碑记录的是一项法令,是一项由一位国王和古埃及神职人员的会议联合发布的协议的文本。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一群埃及祭司同意加冕埃及托勒密五世法老,并宣布他为神之子,以换取寺庙和神职人员的税收减免。(1)请分别写出三个石刻的文字类型或字体。(3分)(2)以上石刻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史料,请选择其中一个石刻,写出其价值。(7分)(3)通过这三个石刻,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亚非文明古国的一些资料,请你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分析史料]材料一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汉谟拉比法典》(1)仔细分析史料,前两条和第三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材料二婆罗门掌管什么权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想象,把首陀罗对婆罗门的抱怨写成一段文字。(6分)答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古埃及、中国、拉丁美洲 )发展出不同文字体系,体现文明多样性,对“日”的文字表述都用类似圆形等形象,体现对“日”认知的相似性,D项正确;题干仅呈现古埃及、中国等地区“日”字古文字,未将亚非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如欧洲古代文明 )对比发展水平,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古埃及文字、甲骨文、阿兹特克文字、玛雅文字分别是不同地区独立发展的文字体系,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阿兹特克和玛雅文字是美洲独特文字,不存在同宗同源,排除B项;从这些“日”字古文字看,古埃及、中国、拉丁美洲在古代交通不便,这些文字是独立发展的,无法体现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的建造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反映了古埃及文明的发达程度,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A项正确;金字塔的建造涉及众多学科知识,未能体现古埃及商业、农业方面的发展,不能得出商业历史悠久、农业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BD项;题干主要说金字塔涉及众多学科知识,不能说明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排除C项。故选A项。【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古代埃及政治架构示意图”可知,国王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在古代埃及的政治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权力,是绝对的统治者,这种权力的集中体现了国王的至高无上地位,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示意图并没有提到宰相和州长之间存在权力制衡的关系,排除C项;古代埃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不是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对太阳及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太阳历。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A项正确;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夏历是中国的历法成就,排除C项;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D【详解】据所学可知,古埃及建筑(四坡顶、圆柱印章)具有典型的西亚风格,表明古埃及在建筑技术上借鉴了西亚元素。西亚楔形文字的传播对古埃及文字的发明产生了刺激作用,体现了文字发展中的相互影响。这说明古代文明(古埃及和西亚)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存在交流与借鉴,D项正确;题干提到楔形文字影响了古埃及文字发明,但未涉及象形文字是否“最古老”,且楔形文字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之一(苏美尔人发明),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古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指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如苏美尔、巴比伦),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任何帝国统治或特定历史时期(如波斯帝国或罗马帝国),与材料内【答案】C【详解】根据“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并观察地图可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古埃及南北,C项正确;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延绵不断”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文明,排除B项;尼罗河对古埃及极具影响,但是无法从地图中直接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C【详解】据题干“故意增大法老形象的体积高度,以超大体积突出法老,同时缩小普通人身形”和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作为古埃及王权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突出其形象体积高度,能凸显王权的独尊地位,让民众直观感受到法老的至高无上,C项正确;维护古埃及的等级尊卑秩序要靠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是靠绘画作品就能实现的,排除A项;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等,这种突出法老、贬低普通人的创作风格与浪漫主义特征不符,排除B项;这种通过体积大小对比突出法老的创作风格,主要是强调法老地位的尊崇,而非增加王权的神秘性,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文明创造者,约公元前 3000 年左右,他们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楔形文字,因笔画形状酷似楔子而得名,这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体系之一,B项正确;古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用图形符号记录语言,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属于不同文明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古印度早期文字如婆罗米文等,形成时间晚于楔形文字,且书写材料和形式与楔形文字无关,排除C项;古希腊文字(如线性文字 A、B 及后来的希腊字母)受腓尼基字母影响,书写材料多为石刻或羊皮纸,并非泥板刻写的楔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重量、长度和容量的单位,还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典。题干强调法典统一了重量、长度和容量的单位,并规范了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经济活动,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业规则的迫切需求,说明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即以买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较为发达和活跃,B项正确;法典的颁布体现了君主的权威,但题干侧重于经济规定,而非政治制度,且君主专制在法典颁布前已存在,排除A项;法典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由国王统一制定,适用于整个王国,并未体现城市自我管理的自治特征,排除C项;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与中华文明(如夏商时期)在时空上基本无交集,法典内容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本土,无证据显示借鉴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详解】据题干“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若贵族毁坏平民的房屋,需赔偿十舍客勒白银;若平民毁坏贵族的房屋,则处死刑”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典籍,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该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存在明显的阶级不平等,与材料中贵族和平民在损坏房屋时处罚差异巨大相符,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主要涉及罗马公民的法律事务,使用的是拉丁文 ,并非楔形文字,与材料表述内容不符,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法典,使用的是希腊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民法典》一般指近代以来的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等,和楔形文字以及材料中这种古代奴隶制社会的阶级不平等法律规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下图‘苏美尔人的战车’出自古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室陵,壁画描绘了苏美尔人战争的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建立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符合两河流域文明发展,B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文明象征,并非两河流域,排除A项;欧洲文明发祥地是古希腊,不是两河流域,排除C项;孔雀王朝是古印度的王朝,和两河流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观察地图可知,②处是两河流域,B项正确;①处是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③处是印度河流域,④处是黄河流域,不是《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地,排除ACD项。故选B项。【答案】A【详解】据材料“时至今日,现代犹太历法和穆斯林历法也都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承袭而来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可知,题干提到苏美尔人的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计数法传播到欧洲,现代犹太历法和穆斯林历法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这体现了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在数学、历法等方面产生了长期且广泛的影响,A项正确;“兼收并蓄” 强调的是吸收融合其他文明成果,而题干主要说的是两河流域文明对其他地区、后世的影响,并非吸收他人成果,排除B项;题干只是列举了两河流域文明在数学、历法方面的成果及影响,没有体现其文明内容的丰富多样(如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 ),排除C项;“一脉相承” 侧重文明自身的传承延续,题干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对外部(欧洲、现代犹太和穆斯林历法 )的影响,不是自身传承,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可知,当时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B项正确;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材料来源地众多,不能体现当地物产十分丰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族的侵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D【详解】根据“古代印度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①处对应的遗址是哈拉帕,D项正确;①处对应的遗址是哈拉帕,就不是摩亨佐·达罗,排除A项;华氏城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首都,排除B项;孟斐斯位于埃及,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详解】据材料“《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可知,《婆罗门法典》规定四个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且贵贱分明,直接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特征,D项正确;“注重平等”与“贵贱分明”矛盾,排除A项;“结构复杂”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B项;“内容单一”不符合种姓制度涉及社会多方面的史实。题干明确强调等级间的严格区分,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吠陀”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雅利安人约公元前1500年从中亚入侵印度次大陆,征服了原住民,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严格规定每个等级的社会角色和职责,A项正确;苏美尔人生活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创造了楔形文字,但未建立类似等级制度,排除A项;东斯拉夫人是东欧民族,建立了基辅罗斯等国家,与印度无关,排除C项;阿拉伯人在7世纪后崛起,传播伊斯兰教,虽曾影响印度,但未创建等级制度或吠陀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婆罗门式、数字1到9”可知,指的是古印度(婆罗门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发明的数字,后经阿拉伯人改造为阿拉伯数字,故这个文明成果出现于南亚地区,C项正确;非洲东北部主要是古埃及文明等,古埃及有象形文字等,和“婆罗门式”数字无关,排除A项;两河流域主要是古巴比伦文明,发明楔形文字等,与题干数字起源不相关,排除B项;地中海地区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其数字体系等与“婆罗门式”数字不同,排除D项。故选D项。【答案】B【详解】据题干“印度著名的石雕——阿育王时代创作的萨尔纳特柱头,虽然主题是印度佛教,但其钟形体和沟槽的设计是波斯风格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石雕主题是印度佛教,而雕刻风格是波斯风格,这就是印度雕刻融合多元文化的体现,B项正确;题干仅提到艺术设计受波斯影响,而非佛教本身,排除A项;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而非波斯,排除C项;题干仅提一件作品,不能证明波斯风格“主导”整个印度艺术,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宣扬“忍耐顺从”,提倡禁欲修行,主张“众生平等”。结合题干“乔达摩·悉达多教导人们寻求救赎的途径:不应该通过苦行和遵从宗教仪式礼节,而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可见,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平等”,C项正确;君权神授 是一种古代政治理论,主要用于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合法性,排除A项;苦行禁欲,与题干信息“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不符,排除B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1)推断: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近东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4分)当时这些地区青铜铸造技术的发达和金属加工工艺的高超。(2分)(2)观点:世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共同发展。(2分)论述: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入西方,佛教传入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中国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结论:世界文明在交流与冲突中不断的发展。(2分)(3)主题词:共赏兰花之美,同促文明交融。(2分)【详解】(1)推断:根据材料一“沉没时间为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1300年之间。船上发现了大量古埃及和古希腊以及古代近东的珍贵文物”可得出,推断为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近东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其中包括总量重达6吨的各种青铜制品”可得出,推断为当时这些地区青铜铸造技术的发达和金属加工工艺的高超。(2)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可得出观点为:世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共同发展。然后从丝绸之路和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等角度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最后下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具体论述如下:观点:世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共同发展。论述: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入西方,佛教传入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中国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结论:世界文明在交流与冲突中不断的发展。(3)主题词:根据材料三“兰花奖是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投身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外籍人士或机构”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兰花在中外文明交流、交往中的作用,得出主题词为共赏兰花之美,同促文明交融。【答案】(1)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楔形文字;(1分)B.琅琊刻石:小篆;(1分)C.罗塞塔石碑:古埃及象形文字。(1分)(2)选择: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1分)价值:法典详细规定了诉讼程序、财产继承、债务关系等内容,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法律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2分)条文涉及不同阶层(自由民、奴隶)的权利义务,揭示了古巴比伦的等级制度和奴隶制经济。(2分)它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体现了人类早期法治文明的雏形。(2分)(3)认识和理解:文明具有多样性;体现了人类对秩序、记忆和永恒的追求;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宗教的重要依据。(言之有理即可,2分)【详解】(1)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产物,古巴比伦人使用楔形文字,这是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压刻出的楔形符号。B.琅琊刻石:根据材料“琅琊刻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后为宣扬功绩所立,秦朝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因此琅琊刻石使用小篆。C.罗塞塔石碑:根据材料“罗塞塔石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的文物,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选择、价值:开放性设问,请选择其中一个石刻结合所学知识,从所选石刻的内容、地位等角度进行介绍,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可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价值:法典详细规定了诉讼程序、财产继承、债务关系等内容,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法律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条文涉及不同阶层(自由民、奴隶)的权利义务,揭示了古巴比伦的等级制度和奴隶制经济。它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体现了人类早期法治文明的雏形。(其他石刻的价值举例:琅琊刻石:印证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体现中央集权思想。罗塞塔石碑:因含三种文字对照,成为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帮助现代人理解古埃及文明。)(3)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琅琊刻石”“罗塞塔石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石刻分别来自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和古埃及,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特色。《汉谟拉比法典》以楔形文字刻写,琅琊刻石使用小篆,罗塞塔石碑则包含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反映了不同文明独特的书写系统。因此,说明文明具有多样性。石刻作为实物史料,比文献更直接地保存了古代信息。例如,罗塞塔石碑帮助破译象形文字,使古埃及文明得以被现代人理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宗教的重要依据。尽管地域不同,各文明都试图通过石刻实现长久记录,如法典的颁布、帝王功绩的宣扬、宗教协议的留存,体现了人类对秩序、记忆和永恒的追求。【答案】(1)不同:前两条实行对等惩罚,而第三条实行不对等惩罚。(2分)原因:因为奴隶自由民之子等级不同。(2分)说明:该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2分)(2)权力:宗教或祭祀。(2分)文字: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养肥了成群的牛羊,制造了精美的生活和工艺用品,并把他们运到各地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与你们一样的权利?凭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和你们的孩子结婚?(4分)【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与“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分析可知前两条实行对等惩罚,而第三条实行不对等惩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古巴比伦实行等级制度,因为奴隶、自由民之子等级不同。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2)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婆罗门是种姓制度中的第一等级,掌管宗教或祭祀。文字:本题属于开放试题,可以围绕种姓制度的不合理进行想象,如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养肥了成群的牛羊,制造了精美的生活和工艺用品,并把他们运到各地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与你们一样的权利?凭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和你们的孩子结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