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子的繁殖》 课件(共31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种子的繁殖》 课件(共31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12、种子的繁殖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
科学探究: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能接纳他人的建议、观点,完善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的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前置作业单。
2.学生分组材料:花生种子、放大镜、玻璃瓶、纱布、水、土壤、镊子、悬铃木果球。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繁殖,那植物是用什么来繁殖的呢?(生:种子)
师:大部分的植物是这样繁殖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种子来繁殖。
板书课题---《用种子繁殖》
【第一次对分】(12分钟)
精讲留白(1分钟)
1、师:(出示花生苗)看,这是老师用花生种子繁殖的花生苗,它的根、茎、叶是从哪里长出来的?(种子内部)
2、师:种子的内部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内部有着怎样的构造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剖花生种子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独学内化(3分钟)
师:如何解剖呢?我们先来观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其实就分为两步:
解剖方法:① 用镊子轻轻剥开花生的种子。
②撬开花生种子的子叶。
③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3、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完成第一项内容:解剖花生种子,观察它的内部构造,完成任务单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小组讨论(3分钟)
1、讨论内容:
(1)种子内部由哪几部分组成?
(2)种子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什么器官或者对种子有什么作用?
2、出示讨论要求:
组内分享,人人发言。
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组长分配展示的人员顺序和内容。
师生对话(5分钟)
小组展示汇报
教师引导:
种子的内部有三部分,子叶、胚根、胚芽
出示图片:认识胚根、胚芽、子叶。
板书:
蚕豆、花生有两个子叶,叫做双子叶植物
玉米只有一个子叶,叫做单子叶植物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将来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3、播放视频:种子发育成植物的视频
4、小结:种子能萌发成新的植物,说明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第二次对分】(17分钟)
精讲留白(3分钟)
1、过渡语师:
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我家孩子一周前在土里种了一粒种子,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发芽,周五还问我,为什么没发芽,你们能帮他找找原因吗?
2、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种子摆放的方向、埋的深度等
研究种子摆放的方向:正放、倒放、横放
4、最后选出与本课有关的研究问题:
问题一:把花生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学生猜测)
5、师: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
独学内化(5分钟)
师:(出示实验材料:塑料杯、水、纱布、花生种子),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可参考教材37的内容。
学生交流:纱布浸湿要贴在塑料杯的内壁,用来固定花生种子、水是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塑料杯用来装这些东西的,花生在摆放的时候要按照刚才提到的三种摆放方法。
你认为操作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师: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小组交流合作(3分钟)
1、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操作后,把桌面整理干净。
2、对照评价表
评价指标 小组星级
纱布被浸湿 否 是
纱布贴在杯壁 否 是
种子在纱布和杯壁之间 否 是
种子摆放的方向是:正放、倒放、横放 否 是
师生对话(3分钟)
师:那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做的实验成果?
找两个小组展示评价
师:这个实验需要几天的时间,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不到实验结果,但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很期待,所以一会等下课后大家放到教室里,方便大家随时去观察。
环节三: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
1、师:我们今天种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又会结出种子,又会繁衍后代。植物为了在自然界生存发展,它们会想尽办法来繁衍后代,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有让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使得种子可以广为传播,你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哪些吗?
2、师:请大家拿出你的前置作业单,谁愿意交流第一个问题?
3、生交流风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自身弹射传播
教师板书
4、交流第二个问题
植物名称 种子/果实特点 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野樱桃 果皮肥厚多汁、颜色鲜艳 动物传播
蒲公英 冠毛结构、轻盈、有“小伞” 风力传播
苍耳 种子表面有钩状刺 动物传播
椰子 外壳坚硬,能漂浮在水上 水力传播
豌豆 豆荚自身会裂开 自身弹射
5、师:你认为种子的传播方式与什么有关?
种子的外形特点、内部结构,生长环境等。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今天能为自己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让它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业设计:
参考教材37页内容,验证种子种植的深度是否影响种子萌发。(共31张PPT)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12.用种子繁殖
第四单元 繁殖
种子的内部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有着怎样的构造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剖花生种子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精讲留白
独学内化
任务一:解剖花生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完成任务单
解剖方法:
1.剥去种皮:用镊子轻轻剥去种子外层的种皮,露出内部结构。
2.撬开子叶:用镊子小心将两片肥厚的子叶分开。
3.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任务一:解剖花生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完成任务单第一题
独学内化
1、种子内部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一部分可能会发育成植物的什么器官或者有什么作用。(先完成任务单的第二题)

要求:
(1)组内分享,人人发言。
(2)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组长分配展示的人员顺序和内容
小组讨论
1、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几部分组成?
师生对话
种子的内部结构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师生对话
2、种子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什么器官或者对种子有什么作用?
种皮 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根 保护种子
胚芽 提供或转运营养
子叶 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师生对话
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师生对话
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种子摆放的方向
种子埋的深度
温度
.......
精讲留白
空气
水分
精讲留白
正放
倒放
横放
任务二: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种子摆放的方向
猜想?

塑料杯
独学内化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纱布
实验材料
2、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1、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实验方法
小组交流合作
评价指标 小组星级
纱布被浸湿 否 是
纱布贴在杯壁 否 是
种子在纱布和杯壁之间 否 是
种子摆放的方向是:正放、倒放、横放 否 是
实验评价标准
师生对话
实验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小组星级
纱布被浸湿 否 是
纱布贴在杯壁 否 是
种子在纱布和杯壁之间 否 是
种子摆放的方向是:正放、倒放、横放 否 是
师生对话
探究:葵花籽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对比实验
改变的条件:
埋的深度
探 究
探究种子的萌发
问题一: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实验材料
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实验方法
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探 究
探 究
记录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出苗的打“√”)
我的发现:葵花子在 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结 论
探 究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自身弹射方式
风力传播
水力传播
动物传播
动物传播
凤仙花
蒲公英
椰子
野樱桃
鬼针草
探 究





种子外面长有冠毛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
思考?
你认为种子的传播方式与什么有关?
种子的外形特点
种子的内部结构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借助果皮弹力、利用风、利用水、利用动物。
探 究
探 究
苹果、葡萄等果实味道甜美,一些动物非常喜爱吃。这一类植物借助动物传播种子。
探 究
油菜、大豆、豌豆一类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就会炸开。这一类植物就依靠自身弹力实现种子的传播。
杨柳絮
靠风力传播
探 究
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与其种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拓 展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谢谢《种子的繁殖》教学反思
这次我采用的是对分课堂模式,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种子的繁殖这一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认识种子结构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种子,直观地观察到了种子的内部结构,对各部分的功能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学生学会了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了解种子传播方式的部分,通过展示实物和动画,学生对不同的传播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理解其对植物繁殖和分布的重要意义。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实验操作时,个别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细节的指导。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总结。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用种子繁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繁殖》单元,是探究植物生命延续的起始课。教材以 “种子结构→萌发条件→传播方式” 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解剖观察、实验设计等活动,建立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为后续学习动物繁殖、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描述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根、胚芽、子叶)及其功能。
2、说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温度、水分、空气)及内部因素。
3、列举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风力、水力、动物、自身弹射)。
科学探究:
1、通过解剖实验培养观察能力,用对比实验验证 “种子摆放方向对根生长的影响”。
2、经历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的科学探究流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体会种子的生命特性,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通过传播方式的学习,感悟自然选择的精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子的内部结构及各部分功能;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种子摆放方向对根生长的影响,理解 “单一变量” 原则。
二、说学情
认知基础:学生已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常识,对 “种子繁殖” 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种子结构与功能的系统认识。
学习特点: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但对抽象概念(如 “胚的发育”)理解困难,需借助直观实验和视频辅助。
潜在障碍:可能混淆 “子叶数量” 与 “传播方式” 的关联,需通过实例对比澄清。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设计
对分课堂教学法:将课堂分为 “精讲留白→独学内化→小组讨论→师生对话” 四环节,如第一次对分聚焦种子结构,第二次对分探究萌发条件,实现 “教 — 学 — 议” 结合。
直观教学法:通过花生苗实物、解剖视频、种子萌发动画,将抽象知识可视化。
情境教学法:以 “种子不发芽” 的生活问题切入,激发探究兴趣。
(二)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通过解剖花生种子、设计对比实验,培养实证思维。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种子结构功能、分工完成实验操作,强化团队协作。
问题驱动法:围绕 “种子如何长成植物”“为何有的种子不发芽” 等问题链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活前认知(3 分钟)
师生互动:出示单元主题图,提问 “植物如何繁殖后代?” 引导学生聚焦 “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切入,建立知识关联,快速聚焦学习主题。
(二)第一次对分:探秘种子结构(12 分钟)
1. 精讲留白(1 分钟)
出示花生苗实物,提问 “根、茎、叶从哪里来?” 引出种子内部构造的探究问题,留白引发思考。
2. 独学内化(3 分钟)
播放解剖视频,明确 “剥壳→撬子叶→观察” 三步法,强调镊子使用安全;学生独立完成花生种子解剖,填写任务单(记录结构名称)。
3. 小组讨论(3 分钟)
聚焦问题:①种子由哪几部分组成?②各部分有何功能?
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组长整理观点,为展示做准备。
4. 师生对话(5 分钟)
小组展示: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用图片标注胚根、胚芽、子叶,对比花生(双子叶)与玉米(单子叶)的子叶数量。
功能归纳:通过板书梳理 “种皮保护、胚根长根、胚芽长茎叶、子叶供营养” 的对应关系,播放种子萌发视频强化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 “做中学” 将抽象结构具象化,结合对比分析突破单双子叶植物的认知难点。
(三)第二次对分:探究萌发条件(17 分钟)
1. 精讲留白(3 分钟)
创设生活情境:“种子种下一周未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 引导猜想温度、水分、摆放方向等因素,聚焦 “种子摆放方向对根生长的影响”。
2. 独学内化(5 分钟)
出示实验材料(塑料杯、纱布、种子),学生讨论材料作用,参考教材设计实验步骤;强调 “单一变量原则”(仅改变种子方向,其他条件相同)。
3. 小组交流合作(3 分钟)
分工完成实验装置:浸湿纱布贴杯壁,将种子按正放、倒放、横放固定于纱布与杯壁之间,对照评价表自查操作规范性。
4. 师生对话(3 分钟)
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师生互评;说明实验需持续观察,布置课后记录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实验设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拓展:种子的传播方式(10 分钟)
前置作业反馈:学生分享 “种子传播方式” 调查结果,列举风力(蒲公英)、动物(苍耳)、水力(椰子)、自身弹射(豌豆)等案例。
深度思考:出示表格对比种子特点与传播方式的关联,讨论 “传播方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归纳 “结构适应环境” 的生物学观念。
(五)总结与作业(5 分钟)
总结:学生用 “思维导图” 梳理知识点,教师升华主题:“种子是生命的开端,科学探究的种子也需在实践中萌发。”
拓展层:参考教材 37 页,设计 “种植深度对种子萌发影响” 的对比实验并记录。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流程图式板书,直观呈现 “结构 - 功能 - 条件 - 传播” 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认知。
六、说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参与度、实验操作规范性(如评价表星级)、任务单完成质量实时反馈。
终结性评价:作业成果(结构示意图、实验记录)反映知识掌握情况,结合课堂发言综合评定。
核心素养渗透:通过实验设计与讨论,重点关注学生 “科学探究” 与 “生命观念” 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