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写人物短评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学写人物短评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学写人物短评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作文课》
第三单元
新课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异彩纷呈;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千秋功与过,留待后人说。
屈原: 汨罗江洪波涌起,斑驳了谁拄杖而行的足迹;洞庭湖秋风萧瑟,消逝了谁抚琴而歌的清响?声声天问,是谁欲上穷碧落勘破软红十丈的奥秘;步步怀沙,江南烟雨又铭记了谁的一片拳拳忠心?你本肝胆赤诚,唯愿倾尽满腔热血来浇铸楚国山河。但清白不容于浊淖,雅正不容于奸佞,于是你因小人谗言被贬湘南,于是湖湘山水间多了一段历代传诵的诗篇。理想幻灭,沉江而去,是你对一个铿锵誓言的践行,也是对一颗赤子之心的坚守。你离开后,日月光辉已黯淡,楚王台榭空山丘。唯有岸芷汀兰,为谁幽香了千年?
项羽
项羽确实是非常高贵的。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不是一点流氓气也没有。如果一点都没有,就不会起兵造反了。……但是随着地位的上升,他内心深处的高贵感也升腾起来。而且越到后来,就越是高贵,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出他人格的无比高贵。
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在他看来,他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他从来就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当真失败了,也只怪时运不好(时不利兮骓不逝)……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
——易中天《品人录》
学习目标
1.体会借鉴《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等人物评论的写法。总结人物短评的写作角度。
2.从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中选择一位,写作人物短评。
重点
总结人物短评的写作角度。
难点
抓住人物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精准表达。
明确重点
人物短评属于文学评论的一种,是指对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是非功过等进行分析评论。我们主要探讨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分析评论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人物短评可以分为:新闻人物评论 、历史人物评论、文学人物评论。
基本知识
什么是人物短评
基本知识
人物短评的写法
1.探究人物,提炼精神。
2.情感褒贬,态度鲜明。
3.叙议结合,理性评价。
4.语言简洁,兼具文采。
5.结构合理,灵活运用。
基本知识
阅读
选题
写作
写作过程
读人物
读情节
看起因
看经过
观点明确
条理清晰
基本知识



基本模式
引述简介原材料
提出中心论点。
评论分析
重申中心论点

实战演练
课本写作任务: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写作任务:写一则人物短评。
方法借鉴: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细节要求:以班固视角写苏武人物短评。
材料分析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例题分析
分析:
叙事:前文屈原事例、经历叙述;
议论:假设论证,“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抒情:“悲”“怪”“爽然自失”
异史氏曰:“一钱不轻受,正一饭不敢忘者也。贤哉母乎!七郎者,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荆轲)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田七郞》
分析:
叙事:前文田七郎奇遇。
议论:假设论证,“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
抒情:“恨”“悲”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装模作样,指矫饰而有失自然)耳。”《婴宁》
分析:
叙事:前文婴宁事件叙述;
议论:“憨”“黠”;
他山之石
《金评水浒》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展浪里白条
总批:写宋江以银子为交游后,忽然接写一铁牛李大哥。妙哉用笔,真令宋江有珠玉在前之愧,胜似骂,胜似打,胜似杀也。看他要银子赌,便向店家借;要鱼请人,便向渔户讨。一若天地间之物,任凭天地间之人公同用之。不惟不信世有悭吝之人,亦并不信世有慷慨之人;不惟与之银子不以为恩,又并不与银子不以为怨。
有叙有议,又饱含着对李逵的满心喜爱之情。
1. 了解苏武事迹:仔细回顾《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逼利诱、恶劣环境,始终坚守汉节,牧羊十九年最终归汉的主要情节。
2. 揣摩班固态度:从《苏武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班固对苏武的敬重与赞美之情。班固曾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这体现了他对苏武气节和使命担当的高度认可。
写作思路
3. 运用叙议结合方式:在写作中,叙事部分要简洁概括,选取苏武经历中最能体现其品质的关键事件,如卫律劝降、李陵劝降、北海牧羊等;议论部分则要深刻,围绕苏武的忠诚、坚韧、民族气节等品质展开,表达对他的评价。
4. 模仿“太史公曰”形式:可以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以“班固曰”引出自己对苏武的直接看法和评价,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
写作思路
固曰:苏武,真乃大丈夫!羁留匈奴十九载,始终不泯爱国心。他不为富贵所动,当卫律马畜弥山,当李陵千金封侯,他无动于衷,默默坚守那颗对大汉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他不受威逼所迫,当卫律举剑恐吓,当张胜屈服投降,他不屑一顾,紧握汉节,选择对大汉执着而圣洁的守望;他不怕恶劣环境,当饥寒交迫成为生活的常态,当孤独寂寞时刻相伴,他选择窖卧啮雪,毡毛并咽,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旄尽落。苏武的骨头是最硬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十九载不改初衷,不辱使命,百姓永远铭记,青史将永远留名!
例文引路,深度评析
例文一
例文引路,深度评析
例文一
分析:
叙事:前文苏武事例、经历叙述;
议论:不慕富贵,不惧权势,不畏环境,骨头最硬;
抒情:百姓铭记,青史留名。
固曰:苏武者,气节高尚,个性坚毅,人格崇高之人也。
卫律欲以恐吓、斩杀、利诱之行逼降,又举自身降于匈奴而得富贵之例诱其心,再三拉拢,欲以兄弟相称,武反斥之叛主背亲、卖国求荣,武不应。苏武之举,坚定也,强韧也,刚烈也,崇高也。相形之下,卫律之行径,何其卑劣!
北海牧羊,雪地冰天,渴啮雪,饥吞毡,杖汉节牧羊,节旄尽落,苦忍十九年。穷厄复穷厄,忠志又忠志,如苏武者,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也!今观苏武,以威逼之而不动,以利诱之而不应,以困厄害之而不渝,更有李陵以情动之而不惑,此乃真大丈夫、伟丈夫也!
余著史,想见其为人,想见其持志,想见其坚韧,为之肃然动容。又念及华夏历史,持节如此,孤忠如是,谁人比肩 故录其事,欲传其志,使照汗青,启后人也。
例文引路,深度评析
例文一
例文引路,深度评析
例文一
总评:这篇优秀习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遵循了写人物短评的几个基本原则,客观公允深刻,没有情绪化也没有浮在表面;
二是读懂了《苏武传》原文,真正揣摩了作者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无论是对具体事件体现的苏武精神的分析,还是对苏武精神总的评价,都和班固借用孔子语评价相一致,整篇文章也是以班固的口吻来写的;
三是学习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文章主体在概括交代苏武动人事迹的基础上进行恰当分析评论,文章开头有总评,特别是结尾“想见其……”的说法,颇有司马迁的语言风格。
此外,为了和班固视角贴合,文章采用文言风格,也是一个突出特点。总之,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以班固口吻来写的人物短评习作。
固曰: 苏武君,你是不畏艰险远使异国的使臣,你是不慕名利宁死不屈的勇者,你是坚忍不拔自力更生的牧人。浩瀚的大漠中,是你持旄节护送匈奴使回国的重任。冰冷的地窖,是你用浑身的热血把它沸腾。茫茫的草原上,你的身影在地平线上时隐时现,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守候铸就你忠贞不渝的民族魂!壮哉,苏武君!
例文二
固曰:一片肝胆,一心赤诚。你,手持汉节,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用铮铮傲骨奏响千秋绝唱;你,口吞草皮,奔于茫茫大漠之中,用赤血忠心铸就千古传奇;漫漫历史长河,流淌着你不朽的伟绩;泱泱中华大国,传唱着你壮美的赞歌。北海边的风雪,见证你永不弯下的脊梁;十九年的坚守,见证你对祖国始终如一的忠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你用生命践行承诺。你用你的不屈,向祖国交了一份最好的答卷: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
例文三
固曰: “杀身以成仁”,你“使于四方,不辱爵命”;“相看泪成血”,你坚守本心,不畏匈奴;“销魂汉使前”,你执杖牧羊,坚贞不屈;饥寒全不知,你不惧困境,不忘初衷。十九年的坚定不移,是你,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照亮了历史长河;是你,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的尊严,什么是民族的气节!
例文四
固曰: 何为英雄?看那茫茫的贝加尔湖上孤独的身影。他,啮雪吞毡,有着似磐石般的坚定信念;他,铮铮铁骨,有着似松柏般的忠贞气节;他,孤独守望,有着似顽石般的不屈灵魂。悠悠十九载,他迎着光亮踽踽独行,用洒下的血与泪诠释民族的气节,用坚守不移的傲骨铸就永恒的丰碑,用一生的忠心等待定格不朽的历史!
例文五
美文赏读
持节而立,烛照当世
苏武对家国之忠,自古为人所颂,然而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土崩瓦解,苏武之忠也自然产生新的解释。有人言苏武之忠仅局限于汉武帝,而在社会民主、民族团结的当下,我们早已不需要这种“忠”来维系统治,苏武持节的意义也没有必要再被提倡。回溯《苏武传》,苏武持节的背后,是远复杂于单一忠君的清醒判断力,深挖其人格内涵更显重要。
一柄牦节,承载的是家国之念,更是身为使臣的责任。苏武持节,远不止对国君之忠,而是使臣永不放下的责任,代表着一个民族卓然不倒的尊严。
文章两度谈及苏武自杀未成,却在牧羊的十九载中坚定地活着。既然担心“见犯乃死”,何不一死了之,免受身心的双重折磨?看似矛盾的行动中,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外交智慧与民族责任,劝降之先,图以死息事,不让整个汉朝背负恶名;劝降之后,流放北海,不死则彰显永立不倒的尊严与气节。作为一个早已将个人生命与大义责任融为一体的人,生死早已是度外之事,在一举一动皆显国家形象的外交场合,苏武自始至终都从未放下责任。
持节而立,身为使臣的苏武完美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家国之情在现代人心中有所依凭,不再是盛世的一句空口号,而是任何时刻都割不断,剪不去的使命纽带。 一次诀别,两种人生,危难中真正可贵的,是苏武对“小”与“大”的清醒判断力。两度劝降,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晓之以理,苏武的态度从未改变。有人说他薄情,为青史留名罔顾家人安危,有人说他英雄主义,决定之前并未考虑现实,也有人说相比于弃节苟活的李陵,他的爱国情怀更可敬。其实真正支撑苏武坚定选择的,是他对小利与大义的清醒判断。在家庭之苦与国家尊严之间,他舍小而取大。
与之对比的李陵则始终挣扎于矛盾之中。我们不能说李陵不爱国,而苏武令人敬仰之处便在于,考虑了所有之后,依然选择赴义持节。 在条件更充足的当下,小与大的抉择却困住了更多的人。拼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失去了对大义的顾及,是爱国情怀在当代难以真正落实之因。 深挖苏武的人格力量,身为使节的责任与清醒的判断力,如火炬烛照当下,也应厚植于人心,融入每个人的行动。
创作实践 课下作业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则人物短评。
例文一
嬴政 “六王毕,四海一。”金戈一指,铁马踏过万里山河,六国被纳入版图。从此,华夏易名,是为大秦。你于炮火纷飞的乱世中崛起,结束战国乱世。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大秦屹立于世界东方,雄师之名威名远扬。你诀世一去,良将劲驽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随即土崩瓦解,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例文二
嬴政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能有如此凛凛威风,始皇帝属第一人。在六国合纵,奋力抗秦之际,嬴政继位,以其狠辣手段,先后吞灭六国,统一九州,称霸四海。其首创郡县制,统一全国度量衡、钱币、车马道路,绝无仅有,可谓“大一统”。中华封建时期里程碑中最宏伟之一笔,必有秦始皇之统一天下。但论其治国,嬴政的血液都是铁水,没有人权,只有残暴,以武力震慑百姓,以焚书坑儒来控制思想,惨绝人寰,毫无人道。谓秦始皇之功过,好坏参半,其之所举,可称始皇。
例文三
李存勖 乱世为王十余年,身死国灭天下笑。年少承父志,携三支箭而报仇雪恨建后唐,意骄气盛,骏马背上扫视天下,莫有敌手,无愧为军事天才,乱世英雄;履至尊却耽于伶乐,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玩火自焚,可叹是骄傲自负,玩物丧志,难成大业。善为将而不善为君,有才智而未守其心,是混乱的五代史中难忽略的星辰,却也是滚滚长河中的败者笑料。盛衰之理,在于人为,于他身上可见一斑。
例文四
李存勖 :自缚粉墨与伶人共嬉闹,登台唱戏与君王求荣华,好荒唐!君王伶人同起坐,三矢父志全忘弃,好可悲!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负而前驱,还矢先王。望今朝,仓皇东出,士卒离散似犬,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盛极而衰其气也,盛气掩其根本之贪逸好豫,气散显其根本之怪癖孤独。这次第,怎一个“悲”字了得?
谢谢观看
童心便有爱书癖
手指今余把笔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