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树叶的“血管”》教学设计课题 树叶的“血管” 课时 一 课时单元 第一单元“身边的自然” 课型 造型·表现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身边的自然”单元第一课,以树叶的叶脉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中的树叶纹理,感受其线条美,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教材通过实物观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帮助学生发现微观自然中的美,为后续单元学习奠定基础。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观察并感受树叶叶脉的线条与纹理之美。 艺术表现:能用线条表现树叶的纹理,尝试不同创作方法。 创意实践:通过拓印、装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树叶纹理。 文化理解:体会自然与艺术的联系,增强环保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并表现树叶叶脉的线条与纹理变化。 难点:将观察到的纹理转化为艺术表现,体现创意。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树叶(夏栎、枫叶等)、叶脉印刷品、显微镜、拓印工具(颜料、纸张)、微课视频、学生作品范例。 学具:绘画工具 (彩笔、蜡笔)、拓印材料、树叶标本。 环境:多媒体设备、分组活动区域。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 欣赏夏栎叶片 展示夏栎叶片实物与印刷品,引导学生观察叶脉纵横交错的形态。 提问:“这些线条像什么 ”(血管、道路等) 总结:“叶脉像输送营养的‘血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树叶的‘血管’!” 分发不同种类的树叶,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发现的线条 (直线、曲线、交叉线等)。 观察夏栎叶片,描述叶脉的形态。 触摸不同树叶,寻找线条变化,用简单词汇描述 (如“弯曲的”“细细的”)。 通过实物与提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中的线条美,建立“叶脉如血管”的直观认知。讲授新课 观察与表现叶脉纹理 活动一:观察树叶的线条变化 分组活动:每组提供实物叶片、显微镜、拓印工具。 引导观察: 肉眼观察:叶脉的粗细、走向。 显微镜观察:叶纹细节 (如网状、放射状)。 拓印体验:用颜料拓印叶痕,观察纹理。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纹理 像什么 ” 分组观察,用线条在纸上尝试画出看到的纹理。 描述拓印后的叶痕,分享发现的图案(如“蜘蛛网”“鱼骨头”)。 多感官体验增强观察力,线条练习为艺术表现铺垫,培养细致观察能力。巩固新知 欣赏探究——树叶的装饰美 展示不同形式的树叶装饰作品(如叶脉绘画、拓印装饰画、拼贴画)。 提问:“这些作品美在哪里 用了哪些方法 ”总结:树叶的美不仅在外形,叶脉的线条与纹理也能创造艺术。 欣赏作品,讨论创作方法 (如“用彩笔描叶脉”“拓印后涂色”)。 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作品,说明理由。 通过范例激发创意,理解艺术表现的多样性,提升审美感知。教师演示 艺术实践——创作树叶装饰画 播放微课演示三种制作方法: 方法一:直接描绘叶脉线条。 方法二:拓印后添画。 方法三:剪贴叶形并装饰纹理。 观看微课,选择创作方法。 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尝试添加色彩或图案。 通过示范降低难度,鼓励自主选择,实践艺术表现与创意结合。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树叶纹理的装饰画。巡视辅导 巡视指导,鼓励个性化表现。课后拓展 尝试拓印树叶纹理到物品上 (如书签、笔记本)。 在树叶上添加线条与色彩装饰。课堂小结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互评:“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哪里最特别 ” 总结本课收获,强调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板书设计 树叶的“血管” 叶脉形态:直线 曲线 交叉线 纹理特点:网状 放射状 螺旋状 创作方法:描绘 拓印剪贴 自然之美 → 艺术表现课后反思 教学亮点: 1.多感官体验(观察、触摸、拓印)有效激发兴趣,学生观察细致,作品多样。 2.微课示范清晰,学生能自主选择创作方法,创意表现突出。 不足之处: 1.显微镜观察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影响观察效果。 2.课堂时间较紧,个别学生未完成作品,互评环节仓促。 改进措施: 1.提前培训显微镜使用,或分组增加教师指导时间。 2.优化时间分配,预留更多创作与互评时间,或分阶段展示作品。 3.提供更多叶脉纹理范例,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参考。备注: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难度,鼓励课后继续探索自然中的线条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