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用智慧的双眼打开生活
热爱写作 学会观察
观,读音为guān,由“见”部首和“雚”(guàn)声旁组成。其本义是表示“仔细看”。甲骨文中的“观”字,描绘了一只睁着两只大眼睛的鸟的形象。金文时期,这个字在保留了左边的鸟形的同时,右边加上了“见”字,形成了新的字形。战国时期,文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其中一个从金文演变而来,另一个则将“见”字移到了左边。
到了篆文阶段,“观”字进一步演变为从“见”从“雚”的结构,其中“见”表示看的意思,“雚”不仅表示音读,还蕴含着雚鸟睁大眼睛观察、寻找猎物的意象。隶书和楷书则都是在篆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你可能会说,我们每天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都没什么新鲜的事儿,有什么好写的呀?这就要看你会不会观察、思考,能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了。
不妨想一想:你每天的生活完全一样吗?是不是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而你的心情也会有所不同呢?这些不同之中,就蕴藏着值得写的内容。
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写什么东西发愁了。此外,通过各种媒体接触有益的文章、音频和视频,也可以帮助你增长阅历,积累语言素材。现在就来测试一下你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吧!下边这些场景或细节,你是否注意过呢?
怎么观察?
3
1
4
5
2
6
家里是谁陪伴你的时间最长呢?
家长与你常聊的话题是什么?
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
你的好朋友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
你的同学进教室时,神态、动作有什么特点?
你的语文老师常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有什么特点?
从笼统到具体:细节描写的魅力
细节描写的定义:调动感官的具象表达
细节描写是指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捕捉事物的细微特征,例如将"树叶在动"细化为"银杏叶边缘的锯齿在风中轻轻颤动,阳光透过叶缝洒下铜钱大小的光斑",使文字更具画面感。
今天天气很好
案例对比:普通表达与细节表达的效果差异
阳光把教室的玻璃窗擦得发亮,窗外的玉兰花在微风里轻轻摇晃,花瓣上的露珠像碎钻一样闪着光。
人类对具体细节的记忆留存率比抽象描述高65%,例如"奶奶的手很粗糙"不如"奶奶的手掌布满老茧,指关节处贴着创可贴,摸我的脸颊时有点扎人,却很温暖"更能引发情感共鸣。
细节的核心作用: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与代入感
有效的细节描写需同时具备“具体画面”和“情感关联”,例如“爷爷的老花镜镜片上有一道裂纹”(画面),“那是上周帮我修自行车时不小心摔的”(情感),两者结合能让文字产生“1+1>2”的感染力。展示学生习作中的无效细节:“天空很蓝”,修改示范:“天空蓝得像刚洗过的校服,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着,让人想咬一口”(增加画面感和情感联想)。
发现平常中的不寻常:细节的价值
细节价值公式:细节=画面感×情感触发点
观察的真谛:不止于“看”的深度体验
“观”为又见,强调反复看;“察”在古文字中是“在屋檐下仔细看祭祀的细节”,本义指“仔细审视”。
例如观察一朵花,不仅要“观”其整体形态,更要“察”花瓣上的纹路、花蕊的细微绒毛。
观察的科学定义:多感官协同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中的“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需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例如观察一杯热茶,除了看到升腾的热气,还要听茶杯与桌面碰撞的轻响,闻茶叶的清香,触杯壁的温度。
桌上有个苹果
桌上的红苹果表皮有几处浅褐色的斑点,顶部的果蒂还带着一片卷曲的绿叶,凑近能闻到淡淡的果香,用手指轻按,果皮微微下陷又慢慢弹回。
看见 VS 观察
五感观察法详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观察要点包括物体的轮廓(圆形/方形)、色彩层次(如枫叶从边缘红到中心黄)、光影变化(阳光下的玻璃瓶折射出彩虹光斑)、动态细节(猫咪尾巴尖的轻微摆动)。例如描写教室窗外的梧桐:“巴掌大的叶子边缘像锯齿,有的绿中带黄,有的全变成了焦糖色,风一吹,叶子在枝头打着旋儿,像一群跳舞的小蝴蝶”。
视觉观察:形状、颜色、明暗与动静变化
需分辨声音的音调(鸟鸣的清脆/雷声的低沉)、时长(水滴声的短促/蝉鸣的持续)、强度(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下课铃的响亮)。
听觉观察:声音的高低、长短与强弱差异
气味可分为自然类(青草香/泥土腥)、人工类(面包香/墨水味),需注意浓度变化(刚打开的香水味浓/半小时后变淡)。
例如描写雨后的操场:“空气中混着青草被淋湿的腥甜,跑道边的丁香花香味更浓了,还夹杂着远处食堂飘来的饭菜香”。
嗅觉观察:气味的类型、浓淡与联想关联
基础味觉包括酸(柠檬)、甜(蜂蜜)、苦(咖啡)、咸(海水)、鲜(鸡汤),复合味觉如“糖醋排骨的甜中带酸,还带着一丝姜的辛辣”。
需感受物体的温度(冰镇可乐罐的凉意)、硬度(鹅卵石的坚硬/棉花的柔软)、表面纹理(砂纸的粗糙/丝绸的光滑)。
例如触摸老树干:“树皮像老人的手掌一样粗糙,沟壑里还嵌着几片干枯的落叶,摸上去比我的课桌凉很多”。
味觉观察:基础味觉与复合味觉的分辨
触觉观察:冷热、软硬、粗糙与光滑质感
深化技巧:
捕捉生活中的“变化”与“不寻常”
关注变化:情绪、场景与物品的动态捕捉
情绪变化常通过细微动作体现:“老师念成绩时,小明的手指从紧紧攥着衣角到慢慢松开,嘴角也偷偷向上扬了一下”(紧张到放松的变化)。
以“校门口的早晨”为例,对比7:00(冷清,保安叔叔在开大门)、7:30(热闹,自行车铃声不断)、8:00(安静,只有清洁工在扫落叶)三个时段的场景变化,引导学生记录“不同时间的声音、人数、光线”差异,发现“变化中的故事”(如7:25时卖早餐的阿姨收摊的动作)。
情绪变化的观察: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信号
场景变化的捕捉:时间推移中的环境差异
关注变化:情绪、场景与物品的动态捕捉
物品变化的追踪:时间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迹
使用5年的保温杯:“杯身有几处掉漆,杯盖的橡胶圈有点松,杯底有一圈浅浅的划痕,杯口内侧有茶渍的颜色”
范文赏析:从“变化”中挖掘故事与感悟
“老人摊位空了三天,再出现时身边多了一根竹杖,地上的粉笔字还没被雨水冲掉,竹杖底部包着旧轮胎皮。
妈妈的蓝围裙以前总飘着肥皂香,现在靠近能闻到淡淡的油烟味,袖口磨出了毛边,口袋里还装着我的小橡皮。
范文片段一:《街角的补鞋摊》变化细节分析
范文片段二:《妈妈的围裙》五感变化与情感关联
范文赏析:从“变化”中挖掘故事与感悟
写作启示:从“变化点”到“感悟点”的思维路径
总结范文技巧:1. 发现变化(摊位空了/围裙磨破)→2. 捕捉细节(竹杖/橡皮)→3. 合理推测(老人受伤/妈妈帮我捡橡皮)→4. 提炼感悟(平凡人的坚持/亲情的温暖)。
写作实践:从观察到感悟的文字转化
写作任务:《___________的一刻》片段创作
提供补题参考方向:情感类(感动/温暖/惊喜/愧疚)、场景类(放学/晨读/雨天/晚餐)、物品类(旧钢笔/外婆的蒲扇/教室的绿萝),例如《煎蛋飘香的清晨》《校服口袋里的秘密》《雨后操场的笑声》,要求选择具体可感的词语,避免《难忘的一刻》等空泛题目。
明确字数分配:100字用于五感细节描写,50字用于感悟提炼。以《奶奶缝补校服的一刻》为例:先描写“顶针在灯光下反光(视觉)、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听觉)、奶奶手指上的创可贴(视觉)、线轴转动的涩感(触觉)”(80字),再写“原来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都是奶奶没说出口的爱”(20字感悟),总篇幅控制在140-160字。
半命题标题补题指导:情感词与场景词的组合
150字篇幅规划:细节描写与感悟的比例建议
写作思路示例:从场景选择到细节展开
展示完整写作思路模板:选择场景(校门口早餐摊)→确定核心细节(煎蛋的滋滋声、阿姨手腕上的烫伤疤、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关联感悟(平凡劳动者的认真让早餐更温暖)。提供3个不同场景的思路框架,供学生参考或自主创新。
写作任务:《___________的一刻》片段创作
课堂总结与延伸:
让观察成为生活习惯
课程回顾:观察是写作的宝藏钥匙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作的核心方法——五感观察法,包括视觉(形状、颜色、动静)、听觉(声音高低强弱)、嗅觉(气味层次)、味觉(味道质感)、触觉(冷热软硬)的综合运用,还掌握了通过捕捉“变化”(如老人摊位的竹杖、妈妈围裙的磨损)发现平常中的不寻常,这些方法能让我们的文字从“笼统”变得“具体”,从“平淡”变得“动人”。
观察是发现细节的过程,感悟是对细节的思考与情感联结。例如通过“奶奶缝补校服时顶针的反光”(观察细节),才能感悟到“原来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都是爱”(内心触动)。没有细节的感悟是空洞的口号,没有感悟的细节是零散的碎片,二者结合才能让写作既有“画面感”又有“温度”。
本节课核心方法回顾:五感观察与变化捕捉
观察与感悟的关系:细节是感悟的基石
课程回顾:观察是写作的宝藏钥匙
课前多数同学觉得“生活很普通,没什么好写的”,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都是写作的宝藏,只要带着“侦探般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素材。
写作心态转变:从“没什么可写”到“处处是素材”
作业要求:补充感官细节与深化感悟
针对课堂完成的《___________的一刻》片段,需补充至少1处课堂未写到的感官细节(例如原片段只有视觉和听觉,可增加嗅觉或触觉描写),并在感悟部分加入“细节提问→自我回答”的思考过程(如“为什么妈妈总用那把旧勺子?因为木柄上有我小时候咬过的牙印”),字数扩展到200字左右,用红笔标注新增内容。
修改示例:从课堂初稿到完善稿的对比
课堂初稿:“《雨天的公交站》雨打在伞上啪啪响,妈妈把我往伞里拉了拉,我觉得很温暖。” 修改完善稿:“(听觉)雨珠砸在伞面发出‘啪啪’的脆响,(触觉)伞柄被妈妈的手捂得发烫,她把我往伞里拽时,(视觉)我看见她右肩的衣服已经湿成了深灰色,雨水顺着发梢滴在她的围巾上。(提问)为什么她的伞总往我这边歪?(回答)因为妈妈宁愿自己淋雨,也要让我保持干爽。原来温暖不是伞有多大,而是有人愿意把伞的大部分都留给你。”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练笔片段
任务名称:“21天生活观察挑战”启动
布置为期21天的“生活侦探”观察任务,要求学生每天用5分钟记录一个生活细节,填写《观察日志表》,表格包含“观察时间”“观察对象”“五感细节”“我的提问”“初步感悟”五列,例如9月16日记录“早餐店的油条”:“观察时间:7:15;观察对象:炸油条的阿姨;五感细节:(视觉)她手腕上的银镯子在油锅里晃出光圈,(听觉)油条下锅时‘滋啦’一声膨胀起来;我的提问:为什么她炸的油条比别家蓬松?初步感悟:原来每个平凡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小技巧。”
观察对象建议:从身边三类场景入手
提供观察对象参考清单,分为三类:家庭场景(爸爸泡茶时的手势、冰箱里的剩菜变化)、校园场景(课间操时同学的鞋带、黑板擦的粉笔灰厚度)、社会场景(小区保安的登记本、菜市场的叫卖声),每天选择1个对象,避免重复,鼓励发现“别人没注意的细节”,如“教室后门的门吸上缠着一圈橡皮筋,是为了不让关门声太响”。
拓展任务:“生活侦探”的日常观察记录
拓展任务:“生活侦探”的日常观察记录
第21天完成后,学生需从日志中选取最有价值的3个观察案例,制作成“生活侦探手账”(可配简笔画或照片),下周五语文课进行“侦探发现分享会”,评选“最佳观察小侦探”,优秀手账将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教师每周会随机抽查3名学生的日志,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大家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成果展示:“侦探发现分享会”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