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024级高二第一次定时训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②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③《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④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⑤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的“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
⑥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⑦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中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⑧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的遗憾。
⑨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的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
⑩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也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②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③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
④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⑤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⑥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⑦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是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依据个人经历的、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的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完全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需求理论上看,孔子认为君子不该仅满足于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所展现的坦然态度,但以此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 当下,传统认同格局被打破,人们更容易与外界交流,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被消解。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4. 材料二第⑤⑥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二)课内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6.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明明德(明:明确) ②质胜文则野(质:质朴)
③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邀请)
⑤可以观(观:观察政治得失) ⑥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A. 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④⑥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请问其目 其恕乎
C. 治之于未乱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 埏埴以为器 为者败之
8. 下列各句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民之从事 B. 凿户牖以为室
C. 一日克己复礼 D.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 下列各项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自知者明 ③为之于未有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⑤始于足下 ⑥剖之以为瓢 ⑦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⑧则所用之异也
A. 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B.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 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10. 结合《老子》四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若宋人A然B宋人C有闵其苗之不长D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足以事父母”“事”与《老子》“民之从事”的“事”字用法不相同。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与《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的“内”意思相同。
C.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相同。
D. “孔子不居”与《论语十二章》“居无求安”“居”意思不相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 “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C. 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 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15.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孟子关于人性与道德修养的主要观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 颔联“不见飞禽影”,从视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听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
C. 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
D. 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17. 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面临重大抉择之际,我们要牢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因为真正的君子以道义为先,而浅薄之人则往往见利忘义。
(2)《老子》四章中写到,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了便利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辩证观点。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高中学过的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携带着古人的思想与情感,深情款款地走到我们面前。从甲骨文的神秘莫测,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篆隶的庄重严谨到楷书的中规中矩,从行书的( ) ,到草书的自由奔放,①每一种字体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汉字是思想的传递。当我们写下一个字,便是在传达一种思想。②一个“仁”字,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一个“道”字,蕴含着道家的深邃哲理。汉字的一横一竖,勾勒出古老的智慧;一撇一捺,书写着岁月的传奇。
甲 。我们写下一个字,便是在表达一种情感。“爱”字温暖人心,“勇”字激励前行,“静”字带来安宁。在字里行间,我们找到自己的归属,也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汉字的组成有特殊的涵义。比如“中国”,一个“中”字,方正不阿,象征着中国的中正平和。它是古老华夏大地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国人心中坚守的价值准则。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在平衡中追求和谐与完美。一个“国”字,在四四方方的围墙内,有着丰富的宝藏和众多的人民,它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家园,是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守护的地方,从古老的诸侯国到现代的国家,“国”字始终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热爱。
汉字中的中国,是诗意的国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寥寥数字,③便勾勒出大气磅礴的山河画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单的语句, 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敢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④激发起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报负。汉字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汉字在后人的阅读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国的美得以永恒留存。
19.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中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挥洒自如 B. 行云流水 C. 刚柔并济 D. 笔走龙蛇
20.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中的“诉说”也可以换成“演绎”。
B. 第②句中的“仁”所用引号的用法属于强调。
C. 第③句中的“磅礴”的读音是“pāng bó”。
D. 第④句中有一处错别字。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23. 汉字的组成有特殊的涵义,请从“信”“立”“家”中选一个汉字,参照第四段有关“国”的介绍方式,结合字形和文化内涵,写一段解说词。(不超过50字)
三、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唯有变革创新,方能顺应时势,长久发展。而《论语》则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坚守根本、恪守正道,方能成就大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4级高二第一次定时训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D
3. A 4.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正反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如“进而”“但是”“从而”等,构建逻辑关系。
5. ①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不怨恨,也不一味屈从,向内探索,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②达成自我实现。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③准确进行个人定位。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课内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
“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意味着不要过度地发号施令、横加干涉,要让百姓能够自由地生活、生产,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对于个人来说,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被欲望所驱使,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顺应自然地生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1~15题答案】
【答案】11. BEG
12. B 13. C
14. ①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②子贡说:“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
15. ①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②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6~17题答案】
【答案】16. C 17. 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②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③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题答案】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故有之以为利 ④. 无之以为用 ⑤. 纵一苇之所如 ⑥. 凌万顷之茫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9~23题答案】
【答案】19. A 20. C
21. 甲:汉字是情感的寄托。
乙:就传递出宁静致远的生活境界。
22. 汉字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也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汉字让后人在阅读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国的美得以永恒留存。
23. ①一个“信”字,人言相依,寓意着言而真实,言行一致。信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根本。
②一个“立”字,一个人站在天地之间,寓意着人要自立就得挺直腰杆,顶天立地。一个人只有正直坚定才能立足于世。
③一个“家”字,宝盖头如遮风挡雨的屋檐,屋内有“豕”,寓意安居和富足。家是人永远的温暖港湾。
三、作文
【24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