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弋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半坡遗址,考古发现了粟和粟壳的遗存。在河姆渡遗址,又发掘出了大量的稻谷、稻茎遗存,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这些都表明了半坡与河姆渡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下列因原始农业产生而出现的历史现象中,最早的是……( )
A.聚族定居 B.贵贱有别 C.王位继承 D.水利工程
2.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3.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明言,其目标是:“为人君则惠,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为人友则不争。”要建立君惠臣忠、父慈子孝、上明下圣、为友不争、为官清廉的伦理秩序。这说明,秦朝( )
A.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主要用竹简书写甲骨文
C.官吏普遍注重道德修养 D.并未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4.察举制起源于周代的乡举里选制。汉代察举制分为岁举和特举两种,每年固定时间,地方官员根据“乡议士断”发掘人才,将人才推荐给中央,由朝廷直接任官。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确立考试复核制度,取消察举员直接授官的做法。这表明汉代( )
A.官员选拔制度不断完善
B.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
C.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地方
D.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被打破
5.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 )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 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
6.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规定,藩镇所领属州刺史不得私自前往节度使府。817年,唐宪宗敕令:“自今以后,刺史如有利病可言,皆不限时节,任自上表闻奏,不须申报节度、观察使。”上述规定( )
A.反映了基层治理日益细化 B.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区划
C.旨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D.遏止了藩镇割据的发展
7.以下材料可用于佐证宋代 ( )
朝代 事件
北宋 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当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南宋 光宗朝时,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屡次向光宗请求“恩泽”,光宗总是说:“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
A.君主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地方权力的加强
C.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D.监察机制的完备
8.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这一改制( )
A.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反映了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C.缓和了民族紧张的局势 D.体现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
9.明朝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出任内阁首辅。在皇帝长期疏于朝政的情况下,他总揽朝政,成功稳定了局势。然而,新帝朱厚熜登基后,便着手清除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杨廷和很快失去了昔日的权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内阁( )
A.制度化过程遭到了严重破坏
B.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秘书机构
D.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
10.巡洋会哨是明统治者探索出的一项重要的海防制度,其建制过程大致经历了洪武及永乐、正统、嘉靖三个阶段,与固海岸、严城守、守内河共同构成明朝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为“紧关第一要义”。明朝巡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A.主要是防御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B.根源于南方地区吏治的腐败
C.侧面反映出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D.使明朝社会逐渐落后于西方
11.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奏折制度,但拥有密奏权的官员仅有百余名。雍正继位后,不仅扩大了密奏的官员人数,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行使密奏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帝对官僚队伍控制的加强 B.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
C.参与朝廷决策官员范围扩大 D.地方官员积极性的提高
12.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并迫使沙俄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双方订立( )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B.“绍兴和议” C.《尼布楚条约》 D.“隆庆和议”
13.徐继畲写作《瀛寰志略》时,已有少量国人所著的关于世界地理的书籍,但几乎都称外国人为“夷狄”,而徐继畲则在其著作中将大部分“夷”字用“人”或其他中性词代替。同时,他还一改旧时译外国国名必加口旁或犬旁以示鄙贱的惯例,把“英夷”称作“英吉利”。由此可知《瀛寰志略》在当时( )
A.确立近代国家意识 B.突破华夷固有观念
C.保障福建海防建设 D.追求民主政治制度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兼任。1861年,为适应和西方国家交往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上述变化反映了( )
A.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B.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C.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D.清廷政治制度全盘西化
15.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此后,从1877年-1883年间,先后有苏、皖、鄂、鲁、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说明( )
A.股份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洋务企业尝试近代化经营
C.洋务运动实现了“求富”目标 D.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16.蒋廷黻先生认为在甲午以前,少数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都是在朝者;甲午以后,革新的领袖权慢慢地转到在野的人的手中,但这些在野的领袖都是知识分子,不是民众。这一变化出现主要是因为
A.社会风气逐步开化 B.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C.留学教育的成果显著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孟子·滕文公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
材料二 “全盛时代,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孟子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概述孟子和韩非子应对战国“乱世”的主张。
(2)材料二对“百家争鸣”持什么态度?结合19世纪末的社会背景分析梁启超持这一态度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妇女已成为商业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她们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既能赚钱养家,又活跃了经济。宋代手工业较大幅度的发展,使投入手工业生产的妇女日渐众多,特别是在家庭纺织手工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宋代史籍中“织妇”、“机妇”、“织女”等词俯拾即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许多妇女已走出家庭成为与农业相脱离的手工作坊主或雇工。宋代妇女在商业领域表现得亦相当活跃,“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正是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给广大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很多妇女均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出现了许多以经商为业的妇女。其中有开旅店,有以酤酒为业,有以贩茶、开茶坊、卖盐、卖药为生的……其经济力量的增强,奠定了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基础。
——摘编自宋东侠《浅议宋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性社会就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20世纪,女性就业基本上是以纵向深入为主,横向拓展为辅。这一时期,女工、女布道员、女护士、女医生、女教师、女编辑等职业群体人数不断壮大,且素质有所提升。女子职业培训在此时多受关注,并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带动了一些新的女性职业的诞生。为引导女性进军企业界、商界,社会上出现了创办妇女自立团体和女子工艺厂、女子手工传习所及女子职业学堂的风潮,女性就业途径又有拓展。当时较有名的妇女自立团体为共爱会、女界自立会等。至于女子工艺厂,女子手工传习所,张竹君在1904年就于上海、河南创办了此类厂所。还出现了一些专为女子而设的职业学堂,如1905年前后的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等。
——摘编自程利《近代中国的妇女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妇女经济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女子就业实践形成的主要条件和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以“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探索”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A B C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A B D
17.(1)态度:不满或否定。主张:孟子主张仁政,实行道德教化;韩非主张君主集权,厉行法治。
(2)态度:赞扬或肯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18.(1)特点:活跃于商业领域;对家庭和社会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家庭纺织手工业领域表现突出;从事行业多样化;社会影响逐渐增大等。
(2)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近代观念的冲击;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意义:推动了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助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等。
19.(1)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营地主出现;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2)原因: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20.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