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唐】柳宗元学习目标:1.解: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学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景:理清文章的线索,学习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品: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情操;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文体: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创作背景: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作者简介:《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文质精美、情景交融。此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表现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文章简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文章释义:西:向西,名词作状语。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取:这里指开辟。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澈,穿透,一作“彻”。布,照映,分布。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斗折蛇行:(溪水)曲曲折折。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邃:深。 ,使……感到寒冷。悄怆:凄凉。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一、古今异义8、全石以为底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等。文言常识:1、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水声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5、影布石上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6、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今义:允许、准许。7、佁然不动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静止的样子。二、一词多义1、可:①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2、从:①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跟随。(隶而从者)3、清:①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②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4、差:①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 ②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5、见:①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②看见,动词。(明灭可见)11、为:①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②动词,成为。(为岩)6、乐:①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②逗乐。(似与游者相乐)7、以:①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②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 ③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8、而:不译,①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②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9、游:①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游览。(同游者)10、环:①玉环。(如鸣珮环) ②环绕。(四面竹树环合)四、特殊句式倒装句1、如鸣珮环(谓语前置,正确语序:如珮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3、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修辞手法1、闻水声,如鸣珮环。( )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比喻拟人比喻鉴赏意义省略句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五、虚词用法而:(1)(2)(3)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连词,表修饰。 (隶而从者)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本段,作用是什么?本段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本段对鱼和水的描写如何,突出了什么特点?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潭中小鱼,这是不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有什么特点?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本段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变焦的手法比喻手法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本段写出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似与游人相乐手法见解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小石潭的出现是怎的?是否一路顺风?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两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小石潭是不是美景,是不是什么胜景 作者是怎么描写而成的,有何鉴赏意义?NO!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写景抒发的是快乐、赞美之情吗?如果不是请说说你的看法。NO!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文章当中作者在这两段中一乐一优矛盾吗?有何用意?NO!作者“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心乐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有人便认为“乐”字在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赞同吗?有何意见?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NO!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乐”和“凄”是否都永恒?NO!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潭上的描绘仅十二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整体感知: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文章写作顺序:作者以游踪为序,生动描写了小石潭周围静谧幽美的景物,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落寞凄苦之情。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已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由“隔篁竹”听到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葱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情感三层次: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写作特色: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答题指导示例: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假如我也坐在小石潭边,一定会感受到空气的清新、周围环境的宁静,鱼儿在快乐地游动,我会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享受这美好的时刻。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解析思路谈自己的感受,主要抓住文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部分,有条理地讲出来即可。谈感受时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将情与景有机结合。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 ”字,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心境。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这篇散文为什么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 探究: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的落寞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都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当时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的心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难点探究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四段作者却说“寂寥无人”?思考感悟解析思路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背后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和把握。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历,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乐’是因自然而乐;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忧”则是人心之忧,借以表达了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思考感悟: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它水流清澈、游鱼嬉戏、藤蔓缠绕,美不胜收。然而这样美的景致千百年来却一直隐藏于葱郁的丛林,如果不是柳宗元发现了它,也许我们就要永远错过这一胜景。生活中“美”来源于何处? 沈德潜: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陈衍:《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 孙琮: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点评一下你所看到的《小石潭记》。名家点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