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3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3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师: 崇祯五年十二月的一个晚上,我住在西湖。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正因我一个人,所以我不急不躁,就这么从从容容的出发了。
生: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夜色如雾,天地洁白,湖心亭越来越近,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师: 就这样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完完全全跟世界融为了一起。哎,有人影闪动。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师:他们又是哪的人呢?
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居然也是金陵客,我们这种情趣,天下能有几人能知?
生: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任务二:叙“痴”行
读第一段,有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在文中找出句子分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寻常的天气
是日更定更定。
不寻常的时间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行踪
痴 行
任务二:叙“痴”行
特立独行 不随流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任务三:赏“痴”景
三个“与”字 量词 观察视角 情怀 .....
任务三:赏“痴”景
比读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任务三:赏“痴”景
比读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任务三:赏“痴”景
比读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而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和明暗对比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用 手法,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
白描
任务三:赏“痴”景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任务三:赏“痴”景
写作方法(例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任务三:赏“痴”景
写作方法(例二)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任务四:悟“痴”情
任务四:悟“痴”情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知己之乐
任务四:悟“痴”情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张岱用舟子所说的“痴”字作结,是不是还另有一种滋味在其中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材料一: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湖心亭看雪”发生。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同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
故国之思
任务四:悟“痴”情
张岱之“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迷于高雅脱俗的冰雪人格
痴迷于故土故国的深深思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黄永玉(生于1924)《湖心亭看雪》,尺寸:34x34.6cm约11平尺。镜心水墨纸本。丁卯(1987年)作。
契痴者痴心
这样凝寒独立,于困境中痴心于山水自然的文人,你还能想到谁
痴景 痴情所寄
张岱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片冰雪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簇金蕊
柳宗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雪。 一方石潭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轮明月
痴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的“痴人”:他们在现实世界或许孤独困顿,却将一腔深情寄托于山水、明月、艺术或理想之中。张岱在湖心亭的雪景中寄托一片冰雪情怀;陶渊明在采菊见南山时安顿一颗归隐之心;柳宗元在寂寥石潭边坚守一份孤高气节;苏轼在积水空明的月夜中悟得一份豁达通透。
这种“痴”,并非呆傻,而是专注与热爱,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精神追求与生命格调。
请以“我也有一片痴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但需明确你的“痴心”所寄托的具体事物或领域(如:一种爱好、一个理想、一项运动、一门艺术、一处风景等),内容具体充实。
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文中须至少引用一处你从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诗文或人物事例(如以上材料中的,或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并与你的“痴心”产生关联和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