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无衣《诗经 秦风》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墨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歌谣。《雅》:“王畿”之乐,即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雅有“正”的意思,王畿之乐即正声(典范的音乐),即正声雅乐。《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墨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典型形式:重章叠句《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关于秦风《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关于《无衣》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居洛初夏作》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居洛初夏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意:《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基调:慷慨雄壮)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为何“无衣”?解读标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裳:cháng)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袍”: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以当被子来用。“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谓之泽”。“裳”:“裙,下裳”。古代男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如何理解 “同袍”“同泽”“同裳”的变化?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问题探究“戈矛”“矛戟”“甲兵”,表现出战争什么场景?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biàn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章叠句戈、矛、戟:有何不同?戈、矛、戟:有何不同?戈矛戟戈、矛、戟:有何不同?戈是一种勾兵或啄兵。矛是纯粹的刺兵。戟算是戈矛合体的一种兵器,在长柄柲前装有直刃可以刺敌人,旁有横刃可以钩啄敌人,故兼具钩刺的作用。戈、矛、戟:杀伤力渐进。问题探究“戈矛”“矛戟”“甲兵”,表现出战争什么场景?“戈矛”——“矛戟”——“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在完备、防御在完善。表现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的场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思想一致——你恨谁我恨谁行动一致——你干嘛我干嘛方向一致——你到哪我到哪从情绪的酝酿到高涨到爆发乃至要操戈而起,这既是行动的深化, 更是情感的深化,从中不仅体现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 ……矛戟 …… 偕作……同裳 ……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概念:又叫“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艺术手法: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战歌!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壮怀激烈爱国情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