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小学与大学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戴礼记·保傅》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
小学设在宫廷的左侧,大学设在城郊;天子设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叫泮宫。
小艺、小节——
①训诂、句读;
②基本生活规范(洒扫)和行为规范;
③与人相处的基本礼节(应对、进退);
④基本的文化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六艺
大艺、大节——
①精深的文化技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大六艺
②繁复的礼节;
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④从政的才能
东汉郑玄《礼记目录》:“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小学与大学的性质差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古者学在官府,从小学设立的位置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接受小学与大学教育,能参与者主要是贵族子弟,尤其是大学,其职能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授贵族子弟未来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让他们知道为政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及修养,以便受过大学教育之后能够顺利为政(做官)。
早期的大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包括王子、公卿、大夫、元士(天子之士)的儿子,除王子外,其余贵族只有(嫡)长子有资格,后来逐渐又有民间俊彦之士(民间少数特别杰出的年轻人)才有机会。
辟雍与泮宫
(1)辟雍(pì yōng )
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
辟雍与泮宫
(1)辟雍(pì yōng )
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
(2)泮宫(pàn)
与周天子辟雍类似,是国家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按时举行祭祀、庆功等多种礼乐活动的场所。辟雍中央为高台建筑,四面环水(圆环),而诸侯泮宫等级逊于辟雍,仅有三面环水(半圆环)。如郑玄所说:“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3)泮(pàn)池
泮池是位于文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
北京国子监泮池
济南府学泮池
建水文庙泮池
《礼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礼经》——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分
“仪礼”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种仪式,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各种礼仪;
“周礼”是周朝的各种制度,三百六十行的每一个行业都在里面;
“礼记”是把礼的精神,做比较完整 “礼记”的说明。
《礼记》分《大戴礼记》(戴德)和《小戴礼记》(戴圣),东汉郑玄曾注解《小戴礼记》,遂风行于世。
《小戴礼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是《礼记》的两篇文章。
宋以前,《大学》与《中庸》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中唐以后,儒学得到重视(韩愈);北宋时得到程颐、程颢的尊祟,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称为“四书”,还撰写了《四书集注章句》。
一、“三纲”:“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明明德”——彰显自己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百姓,或理解成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使自己和天下人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补充:“至善”
孔子言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儒家的终极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写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1.“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明德”是“修己”的心行阶段,侧重于“内圣”;
“亲民”是“达人”的身行阶段,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理想境界。
“三纲”构成的是由内到外、由个体到群体的修身步骤,层层递进,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体现了儒家一贯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观。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起什么作用呢?
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坚定“止于至善”的目标,才能做到“定”“静”“安”“虑”,最后学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践行“三纲”的做法,同时提醒儒家士人在具体操作层面要注意先后顺序。
二、“八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格,就是研究的意思,所谓格物,就是“穷理”。日积月累格物,然后能豁然贯通,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致知
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意即知道什么是至善)。
补充: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1.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理—气—万物)
“天者,理也。”“理便是天道。”天理是客观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天理分殊,格物方能致知(天理)。
万事万物皆有理,天理只有一个,具体事物之理乃是天理的分殊,即天理在不同事物上的具体表现。要认识天理,就需要下功夫“格”具体事物的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3.存天理,灭人欲
(1)天理是至善的。人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表现,天理是至善的,所以人性本质上也是善的,但人的禀气有清浊之分,所以人就有贤愚之别。人性也是抽象的,通过心来体现,而心就是气。所以养气就是养心,也就是养性。
(2)人欲是人认识天理的绊脚石。人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易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
(3)摒除私欲须“主敬”(就是专心致志体认天道、天理,不受私心杂念的影响)。主敬的方法有:①人的外在仪表整齐严肃;②独处静坐,心存敬畏。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心满意足的样子)。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严峻,令人敬畏)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意
慎独是在个人独处、人所不知之处,仍坚守内心的道德原则,自我约束、自我警醒。自古以来,慎独就是圣人先哲们追求的修身境界。
《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朱熹: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汉书 杨震传》
“不畏人知畏己知”,时刻自我感知内心的道德,反省自己的行为。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元史 许衡传》
遵从内心的道德准则,不断清除内心的恶念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之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保持平静的理智,抑制情绪冲动。
正心
1.“八目”的逻辑关联是怎样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半部分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强调的是过程的循序渐进;
后半部分是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强调的是结果的水到渠成。
作者运用这样的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使结构整齐有序,形成闭合逻辑圆环;内容反复回沓,使说理深入人心。
2.在选段的最后,作者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前的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圣”层面;
“修身”后的三个步骤“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层面。个人“修身”并不是终点,还要向外拓展、付诸实践,先做到“齐家”,后能“治国”,最后能“平天下”。
“修身”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形。
“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符合“明明德”的要求;
“齐家、治国、平天下”符合“亲民”的要求;
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将“止于至善”作为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三纲”是总体原则、指导思想,“八目”是具体做法、步骤。
3.如何理解“三纲”“八目”的关系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
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和课上补充的《论语》篇章,或者必修所学《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具体语句,来谈谈对儒家士人“家国一体”“济世情怀”的理解与体会。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人人做到“克己”,也就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天下都能“复礼归仁”。可见修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实践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人的目标要着眼于天下,将施行仁义作为自己的任务。做匡正天下、安定百姓这件事情要求保持宽宏的胸襟、坚毅的心志,要将这个作为一生的修行去对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这样的“明德”一定要扩而充之,自己先修身以保“明德”,再扩充到他人,再到家国,再到天下。只有不断扩充“明德”,才能在家侍奉好父母,在国侍奉好君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三纲”“八目”的核心思想。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兄弟做好榜样,进而治理好一家。再由家向国“推恩”,可使四海巩固。这个“推恩”实际上就体现了先“齐家”后“治国”的步骤。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三纲”“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你们能从我们的教材或者生活中找到现实的例子吗?
研制青蒿素救治疟疾患者的屠呦呦,钻研杂交水稻解决广大群众粮食问题的袁隆平,将生命献给高原的钟扬,在平凡岗位上做贡献的张秉贵……
他们的一生其实都在各自的领域付出、进取着,这其实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放眼于社会、国家,这就是他们的“修齐治平”。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请你结合“三纲”“八目”对下列事迹进行评价。
上海某超市灭蚊专员浦赛红在“有害生物防治”的岗位上一待就是十三年。她不仅靠数十年的灭蚊经验制作了《秋季蚊虫作息表》,还自行发明了五十余种灭蚊小工具。她努力地将简单的工作做到完美,她热心地把灭蚊小技巧传授给周边居民。她还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聘请为校外导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中拥有了新的意义,却也面临新问题的考验。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助人为乐”,然而现实是民未必可亲,明德未必能明:“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小伙归还遗失的钱包反被怀疑偷钱”,“亲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在生活中又该如何施展“明明德”、践行“亲民”呢?
问题二:古代读书人都心怀“家国一体”的壮志,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可是如今读书人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只为取得更高文凭,以便日后可以争得好工作、获得好生活。高校中需要吃苦受累、就业指向乡村、获益少的专业面临招生窘境;而看起来光鲜亮丽、就业指向城市、高端行业的专业却被挤破门槛。这类人和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