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湖 心 亭
张岱(1597-1689),号陶庵、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大顺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浙江剡shàn溪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石匮书》等。
了解作者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写的清丽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石匮书》前后历五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
康熙四年(1665)撰写《自为墓志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文学创作上,张岱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以“小品圣手”名世;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zhēn

cuì
sōng
zhān
gēng
hàng

nán
jiè
qiǎng
dàng
疏通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数词,译为“一(叶)”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副词,全

一词多义
研 读 课 文
第一段
1、谁?何时?怎么去的?
2、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想见人,不欲人见
孤寂,避世
空旷 寂寥 凄清
第一段
3、请描述张岱看到的景,说说这样的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鸟声/俱绝
(絶)絲也。之則爲二,是曰絕。
空寂静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融为一体(天地合一),浑然难辨,模糊渺茫;
雪之皎洁、纯粹、净雅、高洁。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景物,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1、量词和名词作量词,表其数量、状其貌;
2、名词、量词的语序从大到小,用天地之大衬己之渺小。
芥:小草。“视若草芥”,不值得珍惜的东西。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地之大、人生之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用简单朴素的句子勾勒出对象特点,这种写法叫作白描。
特点:第一,传神。 第二,勾勒。第三,留白。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绝” :
*“沆砀” “上下一白” “ 影子” :
*“白”:
*“与” “ 痕、点、芥、粒”“ 而已”:
小结
空寂静穆
模糊渺茫,人生的虚渺;
雪之皎洁、纯粹、净雅、高洁,人格高洁傲岸、凝寒独立、孤傲清高;
天、云、山、水浑然难辨,天地人合一,融为一体;天地与人对比,天地之大、人生之微,孤寂落寞。
第一段
4、为什么是这样的景、情?
陶庵(ān)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hài)駴为野人。故
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è)窒(zhì)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kuì)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sù)屡(lǚ)罄(qìng),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想余生平,繁华靡(mǐ)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
黍(shǔ)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niān)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序》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第二段
抓住文中词语分析,说说张岱和金陵客是一样的人吗?
痴:①傻,无知;
②入迷,极度迷恋。
结合全文说说你所理解的张岱的“痴”。
为了追求那静穆的、纯净的、梦幻的、独特的、脱俗的美景,所以“是日更定”悄然起行;
为了追求那物我合一、与天地静默相对的美景,所以“往湖心亭”而去;
为了追求那“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孤独之美,所以“独往湖心亭”看雪。
行痴
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
景痴
“诗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性情。”
——宗白华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空寂,辽远,静穆;
雪皎洁、纯粹、净雅、高洁;
天地人合一,融为一体;天地与人对比,天地之大、人生之微。
张岱追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高洁傲岸、凝寒独立、孤傲清高的冰雪人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饱含着故国之思
情痴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散尽家产,家破人亡,好友先后以死殉国;他也想过以死明志,但因明史著作《石匮书》未完成,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①。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序》
(①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曹雪芹
“无日不入梦” “未尝一日别”
——张岱《西湖梦寻》
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缓慢的、深情的语调朗读,体会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