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用心躁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
(3)千乘之国,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子曰:“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向治国者提出了“______”的告诫。
2. 选择题。
《红楼梦》描写人物,可谓( )。通过对人物日常琐碎言行的细致刻画,便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一系列的动作、言语,瞬间将其精明能干、泼辣狡黠的性格展露无遗。又如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合下“笑”,也能精准描摹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______的“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______的“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______的“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______的“离了座位,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种于日常琐事中勾勒人物灵魂的笔法,足见曹雪芹描写技艺的高超与精准。
(1)下列成语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鞭辟入里 B. 见微知著 C. 历历在目 D. 独具匠心
(2)下面选项中按序填入上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湘云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B.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C. 薛宝钗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D. 林黛玉 贾宝玉 史湘云 贾探春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雅正。
B. 这次文学大赛得到众多名家的鼎力支持,莫言、铁凝、周国平等作家都忝列其间。
C. 鄙人听闻令尊是一位围棋宿将,在棋坛里小有名气。
D. 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
(一)(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梗是由当代语境催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并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梗的意义更为丰富,可以通过“言外之意”达到影射、嘲弄、讽刺等效果,这也意味着它相较于流行语有更大的意义生产空间。网络流行语一般由语言文字构成,且格式和意义较为固定,而网络梗除了运用语言文字形式之外,还可以借助影像和声音等媒介进行表达。网络梗的格式不固定,使用者可以通过戏仿、拼贴旧梗等形式造新梗。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是全民性的,而网络梗有一定的圈子属性。最初,梗只是在某一小圈子内使用,而一些梗经过网络媒介传播后得以“走红”“出圈”,最终可能成为一种大众性的网络热梗。
②梗诞生于大众文化场域之中,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它流通于多重互文性语境之间,完成一套“编码—解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造梗者将日常生活或网络世界中某一词句、故事等素材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连,引申甚至曲解素材的原意,衍生出新的意义及解读空间,即对信息进行编码;玩梗者受个人经历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一拍即合,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对梗进行使用和再造,即对梗符号形式的解码。
③然而,一旦“编码—解码”的互文性语境减弱,梗就会囿于单一文本的贫乏性。它缺少传统汉语的丰富内涵和形式美感,只能作为一种不被主流话语尊重的文化商品进行消费,且由于这种贫乏性,玩梗行为呈现出短暂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即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调(比如某种热梗的刷屏式传播)以及频繁更新换代来延长梗的生命力,从而适应当下快节奏的日常生活。
④从几年前流行的“奥利给”“集美们”到近期冒出的“科技与狠活”“退退退”,这些梗似乎与不同场合都完美适配。待热度褪去后,又很快被新梗所取代,消失在网络表达中。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在于,梗的出处与用法互相分裂,原背景被消解在不断变换的语境之中,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人们使用的只是梗的形式而非内涵。其贫乏的内核使其无法与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产生相关性。它无法真正使群体产生共情因而只能停留在口头宣泄和求异的行为中。
⑤当前社会,人们可以游走于多个虚拟空间中,扮演多个角色,获取多种身份,凭借虚拟社交建立多种关系,梗即是这样一种串联起人与人关系的符号。在梗的“刷屏”式传播的阶段,人们玩梗时需要的只是一个令他人“心领神会”的符号,将其快速套用至各种场合,使表达更加得心应手,人际关系迅速“破圈”。当旧梗的“刷屏”引起人们的厌烦时,一波新梗便很快取而代之,同一拨人也迅速抛弃“滥梗”,追着新兴的网络浪潮,换上崭新的表达方式,重新加入盛大的网络狂欢中。他们的表达方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似乎并不关心语境相关与否,而只为传达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这就偏离了互文性的真实内涵而陷入了形式的炫目之中。有学者用“变装者舞会”来形容这一狂欢景象。舞者们戴假面着新衣扭动在社交舞台中央,他们的身份已然模糊,不知对方是谁,相互可见的只是新衣的外在显现,没有人追溯新衣的由来,新衣与别的新衣的区别也无从谈起,崭新的形式成了唯一的特征。
(蒲昕雨《生成与消解:青年网络玩梗的意义迷思》,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些“网梗”的诞生与特定社会情绪有关。例如“内卷”一词,精准地概括了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现状,反映出人们在高压环境下的焦虑和无奈。这类“梗”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直观感受和表达,通过简洁的词语或形象的表述,将复杂社会问题浓缩其中。
②在网梗滚雪球式的传播过程中,模仿、跟风、共鸣等心理机制起到关键作用。人们出于对新鲜事物的追逐、对社会共识的认同,或者单纯的娱乐需求,纷纷加入到“梗”的传播中。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让用户能够更自由地创造和表达,为“网梗”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空间。
③我们在享受“网梗”带来的乐趣和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狂欢背后的表达空心化。过度依赖“梗”的表达正在侵蚀语言深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素养。当“绝绝子”替代所有褒义词,“我真的会谢”消解所有负面情绪,语言系统正经历“功能性萎缩”。
④这种“表达空心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显著,在教育界早已引发普遍讨论与担忧。网络“梗”的泛滥正在摧毁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致使青少年出现“语言贫乏症”。更严重的是,像“老六”“太唐了”等包含歧视的表述,正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申竹月《“网梗”泛滥,警惕思维和语言“贫瘠化”》,有删改)
3. 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第①段对“梗”概念界定的一项是( )
A. “雪糕刺客”:2022年夏,几款售价高昂、口味一般的雪糕产品,让消费者产生了被刺痛的感觉,于是雪糕爱好者把它们称为“雪糕刺客”。后来网络上还出现了“水果刺客”“文具刺客”等说法,用于指代售价较高但质量普通的商品。
B. “东方明珠防御塔”:2025年7月,“在上海喝蜜雪冰城会被东方明珠防御塔攻击”的评论引起一场网络狂欢,不少网友利用AI工具生成相关主题的视频和图片,来调侃上海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氛围。
C. “我在XX很想你”:最早出现在长沙、成都等网红城市街头的城市主题路牌标语。这类路牌通常以“我在某地很想你”为模板,搭配地名和文艺化表达,成为社交媒体打卡热点。如今相关路牌已在全国多地商业区、景区密集出现。
D.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期间,“南京发布”官方喊出的口号。它借用了描述江苏十三地级市整体实力强大、个个能打的“江苏十三太保”这一戏称。该口号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4. 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依据材料一,梗是由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催生的语言现象。
B. 依据材料一,梗是由造梗者和玩梗者充分交流后创作而成的。
C. 依据材料二,用户拥有自由创造与表达的权利是“网梗”不断诞生的根本原因。
D. 依据材料二,人们的心理要素对于推动网梗的传播至关重要。
5. 依据文意,能从文中推出的一项是( )
A. 依据材料一,因为梗不被主流话语尊重,所以它呈现出短暂性的特点。
B. 依据材料一,“古希腊掌管XX的神”等梗所传递的语意,有时与最初使用者的本意相去甚远。
C. 依据材料二,人们使用“内卷”一词来缓解高压环境下的负面情绪。
D. 依据材料二,青少年并不能察觉可能存在于流行梗中的歧视性要素。
6. 材料一第⑤段中“变装者舞会”这一比喻是否贴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7. 如今“梗”逐渐出现在议论文写作、日常讨论等说理场景中。班主任打算让同学们在班会课上以“说理是否适合用梗”为话题交流看法。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准备一则发言稿(150字左右)。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可畏
舒飞廉
①我刚回乡下那几年,胆子还不算小。村口枫杨树白杨树下,土狗们探头探脑,蹑手蹑脚走过去就是了。能天不亮就出门,朝着小瀑河鱼肚白的黎明,深一脚浅一脚地慢跑。晚上在灯下看书累了,推门出村,沿着村西的大路向破败的学校走,天上明星繁繁,北斗七星铁钩一样,悬置在舒家塆的村树上,摆脱掉象征界符号界的纠缠,走在蛙声、稻香、星光与夜露里,我的身体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
②最近我不太敢清晨出门跑步了,并不是像《诗经·召南》里那位清早出门的女人,担心打湿鞋,牵惹是非,而是有一点怕蛇。虽然只遇到过一两次,也没有弄明白是水蛇还是“火桑根”(赤练蛇),蛇可能更怕人,远远地滑进青蒿丛里,我就有一点像惊弓之鸟,忧心于杯弓蛇影了。我所盼望的乡村的神荒,一点一点地临近了,不仅是野猪野象、鼋鼉鱼鳖会重归故里,野狼呢?吊睛白额大虎呢?蛇呢?小澴河会欢迎它们,河边的人也会欢迎?
③我被狗狗们从小追到大,最近也有点变本加厉。从前我们这边,还是非常纯正的中华田园犬。它们的“狗生观”简单得很:对家人俯首帖耳,无限忠诚,对陌生人是狂吠如豹,呲牙咧嘴,在“我们”与“他者”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线,只要不越过这条界线,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万一被它们狂追,逃出这条界线,就是生天。可是这些我用无数克的肾上腺素换来的经验,现在已经变得很可疑了。附近村里的人,像接受二手衣服、二手汽车一样,接受城里的“二手狗”。这些来历不明的狗又与本地狗交往,其乐融融,重新乡土化,用它们的尿液努力划分各自的领地,令从前的躲狗地图多半失效。当你对一只陌生狗狗的攻击力与攻击范围失去判断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绕道。
④接下来是怕“鬼”。小时候,三五岁,鸿蒙初辟,沉湎在巫风楚雨的乡俗里,我就是一个小迷信。大概是十四岁以后才稍稍好起来,无神论的教育功不可没,阳气上升,胆气渐壮也是一个原因。最近又不太敢晚上出门步行了。因而,当被西天的晚霞与跳闪出来的长庚星蛊惑的时候,我就开车出去做夜游神。在车里我是不怕的,好像强劲的发动机,车内坐椅的工业感,音乐的摇滚风,划破黑暗的大灯,都能够让我觉得足够的安全,我踞在一个由都市漂移出来的岛屿上,鬼影重重的乡村无奈我何。
⑤是什么时候,又返生的呢?我去年遇到一位老师,姓江,五十多岁,老家在安徽金寨。他也恋家,但是怕在老家过夜。想到天上的星、地上的狗、路边的蛇、巷中的鬼,就在凝结的夜露里,哆嗦成一团。少小离家老大回,犹比少小更怕鬼。明明知道世界上并没有鬼,连外星人都存疑,可是为什么会在乡村的黑夜里,觉得汗毛孔张,心悸如麻呢?江公好龙,飞廉好龙?你们这些自小就考学爬出乡村的男孩,满脑袋的农家乐与桃花源,哪里就真爱自己的家乡了?你们到底怕什么?
⑥所以,并不是表面的恐惧,而是切实的“畏”。梭罗大约是1845年夏天去往瓦尔登湖。“我们需要荒野来营养”,彼时美洲的林地,都是他们城中白人心里的“荒野”吧。他拒绝住在一个建于更古老城市旧址之上的城市,宣称要将这样的“大地本身摧毁”。他由湖上发现了印第安人留下的独木舟,了解到湖的名字来自一位名叫“瓦尔登”的印第安妇女的诅咒之后,他一定也明白,这并不是一片荒野,而是亡灵密布的、流淌着殖民血泪的土地。随着他对林地生活的深入,他会在雪堆掩埋的深夜,听到由明镜一般深幽而不可测的湖心里发出来的“瓦尔登诅咒”,让这位中年隐士很难入睡,会觉得“畏”吧。我猜他在美丽如画的湖畔隐逸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即告离去,会与如斯之“畏”有关?
⑦江老师与我,没有梭罗这样“假装在荒野”的运气,也没有将“大地本身摧毁”的决心,我们回到老家,像一颗雨滴滴进家乡的水井,一粒谷子落进磨屋的睡柜里,像一只知了猴团在枫杨的根系上,这是母亲的子宫,它不仅是住着自然神的“荒野”。因为回到了源始,因为再无可退避,我们将要独自面对祖灵来自远古的召唤,面对在家乡布满晨露的田园重新醒来后的黎明,在心里自然而然生出的畏:“……进行威胁的东西也不能在附近范围之内从一个确定的方向临近而来,它已经在‘此’——然而又在无何有之乡,它这么近,以致它紧压而使人窒息——然而又在无何有之乡。”(海德格尔)
⑧知道了“何所畏”,也许就会无所畏。与乡村的风土草木在一起,与荒芜和新生在一起,与喜悦和畏惧在一起,与祖灵的桃花源和工业的乌托邦在一起,与宋定伯①和鲁迅在一起,这大概才是美丽、清醒而有畏的田园生活的序曲?
(有删改)
【注】宋定伯: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虚构的人物,有夜行遇鬼后通过伪装与智斗制服鬼怪的奇幻经历。
8.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9. 第②段和第③段都写到了作者对动物的害怕,是否赘余?请简要分析。
10. 第⑤段中,作者对“江老师”和自己的称呼,从“他”和“我”改作“江公”“飞廉”,最后又改称“你们”,分析这种人称转换的表达效果。
11. 联系⑥-⑧段,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丰富意蕴。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①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②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③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④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元珍:指作者友人丁宝臣,字元珍。当时在产砚的端州(今广东肇庆)任太守。②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③蛮溪:南方的溪流。④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袍服为青绿色。
12. 下列拟编撰的诗文选集,不适宜收录以上作品的一项是( )
A. 《古代格律诗选编》 B. 《唐宋酬和诗选注》
C. 《王介甫乐府诗选编》 D. 《临川先生诗文选》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所咏之物,为后文抒情张本。
B. 三、四句中的“异物”和“佳篇”照应诗题。
C. 五、六句交代出自瘴雾之地的石砚,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鲜亮了。
D. 本诗运用质朴洗炼的语言,从形制、产地以及材质等多个角度描摹绿石砚。
14. 本诗借物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初行,谓人曰:“贼平,吾不归矣。”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袭父封。□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
②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③上元元年,进围怀州,史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思明见兵河清,声度河绝饷路。光弼壁野水度,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左右窃怪语无伦。
④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遂请降。希颢与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特进,兼金吾大将军。高晖闻,亦降。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材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诸军决丹水灌怀州,未下。光弼令廷玉由地道入,得其军号,登陴大呼,王师乘城,禽太清、杨希仲,送之京师,献俘太庙。进食实户一千五百。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忠嗣遇之厚( ) (2)光弼再逐北( )
16. 结合文意,选择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乃斩众以徇( )
A.依从 B.示众 C.谋求 D.巡视
(2)光弼野次( )
A.次序 B.次要 C.驻扎 D.靠近
17.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是( )
A. 以 B. 而 C. 故 D. 夫
18.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19. 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
20. 第①段中写李楷洛和王忠嗣的内容有何作用?
21. 北宋仁宗认为《旧唐书》“详略失中,事实零落”,因而下诏编修《新唐书》。你是否同意宋仁宗的看法?请以两部《唐书》关于收复怀州的记载为例,从详略和选材的角度评析《新唐书》的构思特点。
贼既败走,光弼收怀州,思明来救,迎击于沁水之上,又败之。城将安太清极力拒守,月余不下。光弼令仆固怀恩、郝玉由地道而入,得其军号,乃登陴大呼,我师同登,城遂拔。生擒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送于阙下,即日怀州平。以功进爵临淮郡王,累加实封至一千五百户。
(《旧唐书》)
【答案】15. ①. 对待 ②. 溃败的军队
16(1)B
(2)C 17. A
18. 到这时,(朝廷)下诏让崔众把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向狂妄轻慢,见到李光弼只行长揖之礼,不立即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逮捕关押起来。
19. 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
20. ①写李楷洛主要是交代李光弼出身将门,受家庭忠义与军事氛围熏陶,为其后续军事才能埋下伏笔。
②写名将王忠嗣对李光弼的赏识与预判,侧面烘托李光弼的军事天赋,为后文战功做铺垫。
21. 同意宋仁宗的看法。
①详略得宜:《新唐书》详写战略谋划、降将心理,略去具体攻城过程,突出李光弼“谋略制胜”,而非武力强攻。
②选材典型:《新唐书》舍弃仆固怀恩等副将姓名,聚焦李光弼一人决策,强化李光弼的传奇色彩,凸显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①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22. 下列选项中,与第①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B.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C.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D.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23.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4. 作为赠序,本文既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25. 作文。
他人的目光如同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确认自我的存在。这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清晰,还是最终活成了他人期待的投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 摄乎大国之间 ④. 见贤思齐焉 ⑤.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答案】(1)B (2)D
(3)A
【答案】3. C 4. D
5. B 6. 贴切。
理由:“舞者戴假面着新衣”喻指玩梗者追逐新梗形式(如“刷屏式传播”);“身份模糊”“无人追溯新衣由来”对应梗的“出处被遗忘”“内涵空洞”;“新衣的外在显现”象征梗仅剩形式符号,脱离互文性内涵。该比喻生动呈现了玩梗行为重形式轻内涵、追求短暂狂欢的特征,与第⑤段“偏离互文性真实内涵”的批判高度一致。
7. 示例:我认为说理不适合用梗。梗虽能快速表达观点,但意义生产空间大,易偏离原意,且其“编码—解码”的互文性语境减弱后,会囿于单一文本的贫乏性,缺少内涵和形式美感,无法真正使群体产生共情。同时,过度依赖梗会侵蚀语言深度,影响思维深度和语言素养,甚至对青少年价值观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8. 将北斗七星比作“铁钩”,既突出其形状特征,又赋予星空以金属质感,营造出乡村夜晚的静谧与壮美;通过星空的永恒感反衬后文象征界符号界的世俗纷扰,为下文放松愉快的心境作铺垫。
9. 不赘余。两段虽均写怕动物,但害怕的对象、原因及情感指向完全不同,从“自然动物”到“人文动物”,层层递进,既展现了乡村环境的变化,也为后文“畏”的深层解读做铺垫。
10. 人称转换是作者情感与思考的外化,从个体审视到自我调侃,再到群体反思,层层深入,强化了对“畏乡村”本质的追问。
11. ①揭示瓦尔登湖的殖民伤痕,解构白人中心的荒野浪漫主义。
②作者在乡村中感受到的“畏”,是回归生命源始后对存在的思考。
【答案】12. C 13. C
14.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
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答案】15. ①. 对待 ②. 溃败的军队
16(1)B
(2)C 17. A
18. 到这时,(朝廷)下诏让崔众把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向狂妄轻慢,见到李光弼只行长揖之礼,不立即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逮捕关押起来。
19. 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
20. ①写李楷洛主要是交代李光弼出身将门,受家庭忠义与军事氛围熏陶,为其后续军事才能埋下伏笔。
②写名将王忠嗣对李光弼的赏识与预判,侧面烘托李光弼的军事天赋,为后文战功做铺垫。
21. 同意宋仁宗的看法。
①详略得宜:《新唐书》详写战略谋划、降将心理,略去具体攻城过程,突出李光弼“谋略制胜”,而非武力强攻。
②选材典型:《新唐书》舍弃仆固怀恩等副将姓名,聚焦李光弼一人决策,强化李光弼的传奇色彩,凸显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答案】22. A 23. 运用比喻,将那些文章华丽、语言精巧的著书之士比作随风飘散的草木荣华和过耳即忘的鸟兽好音,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作品虽然一时引人注目,但最终却无法长久留存于世的命运。
24. ①悲今之学者只尽心于文字,不知修身。②借此文挫徐无党锐气,勉励他先重修身。③写此文以自警:“修之于身”是“不朽而存”的根本。
25.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