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体现了盛唐气象宏大浑厚而又精微敏感的艺术特征。
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
D.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假如你在进行关于盛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要针对“盛唐气象的成因”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报告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剑(节选)
都梁
李云龙突围后,带领残存的30多人撤往二营驻地桃树沟。
对于独立团来说,这次亏吃大了,政委赵刚负了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云龙派出一个排的兵力护送赵刚去总部医院治伤,他对昏迷中的赵刚说:“老赵,你去安心养伤,你千万要挺住呀,你答应过我,不把鬼子赶跑,咱俩谁也不许死,你听见没有?你他娘的别装熊,想一撒手就走了?门也没有,这太不够朋友了,告诉你,你生是独立团的人,死是独立团的鬼,躲到哪儿也要把你抓回来。想当逃兵?绝对不行,只许你活着,不许你死,你听见没有?求你啦,老赵……”
李云龙哭了,眼泪成串地滚落在胸前。
送走了赵刚,李云龙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谁也不许进门,饭不吃,水也不喝,叶子烟卷的大炮一支接一支地抽,半开的窗户像个正在生火的大烟囱,突突地往外冒烟。
这次团部被袭,牺牲了五十多人,警卫排几乎全部阵亡,团部人员阵亡了一半,连断后掩护的炊事员老王都牺牲了,一想起这事,李云龙的心就在痛苦地抽搐,他在反省自己。李云龙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娘的,这次团部差点儿让人连锅端了,政委负了重伤,老子连老婆都让人抓了。这次不能就这么算了,要当了缩头乌龟,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莫非是三头六臂?不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就算他山本特工队是钢打的核桃,老子也要把你砸碎吞了。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
傍晚时分,李云龙猛地推开房门,大吼一声:“通讯班集合!”李云龙把几个通讯员全部派出去,命令各营、连、排迅速归建,有重要作战任务。两天以后,独立团集结完毕。
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而县城的日本守军一遭到攻击,各地的守军就要来增援,而周边的几个游击区都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的地方部队,都有人数庞大的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地方武装。虽然八路军和国民党军之间根本没有协同作战的命令,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周边游击区的各部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个李云龙要攻击县城。但只要日军从自己眼前的据点里出来,就不能让他痛痛快快地走路,见了便宜能不占吗?于是,晋西北的八路军各部,国民党军各部,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包括啸聚山林的土匪山大王全都卷了进去,晋西北真乱套了。
攻打县城的战斗先在北门打响,顷刻之间,其他三个方向也传来爆豆般的枪声。城上城下轻重机枪对射打得飞沙走石,几个梯次的爆破组冒着弹雨前仆后继,伤亡一开始就很大。爆破手们不断地中弹倒下,新的爆破手又不顾死活地冲上去,这是场硬碰硬的战斗,双方都玩儿了命。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守军慌了,成串的手榴弹落下来,负伤的爆破手没等手榴弹爆炸就拉着了导火索……“轰”地一声巨大的爆炸,城墙出现一个巨大的V字型缺口,攻击部队潮水般地冲上去,又一片片地倒下……
此时,以平安县城为中心,方圆几百里内打成了一锅粥。
楚云飞得到情报,太原日军一个联队已前来增援平安县城。楚云飞吃了一惊,日军一个联队的兵力增援,说明平安县城遭到攻击,守军已经吃不住了,是哪支部队吃了豹子胆?就这么不管不顾干上了?
楚云飞心想,肯定是李云龙,这小子够楞的,居然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这么自顾自地干了起来,就你那一个团,兵力够用吗?楚云飞心里有些不满,这小子简直目中无人,虽说双方时有摩擦,好歹算是友军吧?这不是看不起我楚某吗?他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满归不满,忙还是要帮的,何况鬼子要从他的地盘上过,总得留下点买路钱吧?
“鬼子既然送上门来,咱们设伏干他一仗如何?”楚云飞对参谋长林志强说。
“团座,咱们一个团对付鬼子一个联队[注],这不是闹着玩的,兵力对比是1:1呀,赔本儿的买卖可不能干,请团座三思。”林志强不同意。
“当然,我也不打算赔本儿,咱们来个梯次配置,分段阻击,给李云龙那小子赢得点儿时间。”
林志强说:“团座,咱和八路军井水不犯河水,帮他的忙干什么?”
“这李云龙还算条汉子,中国军队要是多几个李云龙这样的军官,这场战争就好打多了,准备战斗吧。”楚云飞下了决心。
国民党军358团刚刚进入阵地,前面就打响了。李云龙派出的打援部队和日军接上火了。这是独立团一连和县大队、区小队组成的阻击部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日军却是整整一个联队,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激战。
整整四个小时,八路军的阻击部队死战不退,日军的重炮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以大队为单位轮番攻击,战士们从被炸塌的工事中钻出来,用机枪、步枪、集束手榴弹顽强阻击。负责阻击的八路军指挥员拒绝了358团的换防建议,声称他们奉命阻击8个小时,只有到时间才能撤退,除非他们全部阵亡。
这支八路军小部队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楚云飞在望远镜中看到最后的几个战士拉响了集束手榴弹和冲上阵地的日军士兵同归于尽,他感慨万端,一想到有朝一日要和这样的部队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不由得暗暗心惊。
(节选自《亮剑》第七章,有删改)
[注释]抗战时期,日军一个标准联队约3800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刚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李云龙哭得眼泪成串滚落,体现了李赵二人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B.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都跟着一起进攻、阻击,说明八路军深得人心。
C.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这说明了八路军的抗战很艰难。
D.楚云飞看到八路军部队为完成阻击任务死战不退,他既感慨八路军的英勇,又痛恨国民党部队的懦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等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鲜明的人物形象。
B.“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这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也表现了战斗的惨烈。
C.林志强认为已方伏击增援的日军是“赔本儿的买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358团战斗力不如敌人,打起来会输给对方。
D.文中李云龙是一个“圆形人物”,他既有面对战友身负重伤时的铁汉柔情,也有面对强大敌人时敢于“亮剑”的英勇无畏。
8.虽然楚云飞在文中笔墨不多,但他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9.“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在小说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①)
材料二:
儒讥墨以上同②、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③,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选自韩愈《读<墨子〉》)
[注释]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贤A贤B以四科C进D弟子E疾殁世F而名不称G不上H贤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国治”的“其”是代词,与《〈论语〉十二章》中“其‘恕’乎”的“其”用法不同。
B.复,译为“再”,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过”的“复”意思不同。
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不同。
D.正,译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目利”的“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2)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14.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乡张氏园亭
石延年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①,地接东陵隐士瓜②。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纵游会约无留事③,醉待参横月落斜。
【注】①《史记·货殖列传》:“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三辅黄图》:“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③留事,积压的公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张氏园的建筑写起,园中亭馆错落,规模宏大,几乎可以跟东晋谢公的园墅相匹敌了。
B.园内四季花开,灿若明霞,“斗”字为花木平添无限精神,也暗示了张氏园林之美堪比造化。
C.树上禽鸟欢畅啼鸣,枝头繁花阵阵飘香,调动多种感官,渲染出生机生趣,流露了物我欣然之情。
D.因无公务缠身,诗人在园中尽兴游玩,并跟主人约定,待至参横月落时,再到园中共谋一醉。
16.通篇未着一字写主人,却隐隐然有主人在,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又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2)《礼记》认为“ , ”,这两句话明确阐述了管好自己的家与治理好国家、以及治理好国家与天下太平的关系。
(3)老子在列举了车轮、陶器、房舍三个例子,并且指出了“无”的作用之后,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总结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很多动物出现了为了生存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桦尺蛾的翅面多为白色,当它们停歇在桦树树干上时,与白色的树干几乎融为一体。工业革命开始后, A 。白色桦尺蛾在这种环境下十分显眼,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黑色桦尺蛾就幸运多了,它们拥有能与树干融为一体的保护色,生存率也就更高。结果, B ,其数量约占所有桦尺蛾的98%。
①20世纪中叶,英国采取的措施控制空气污染,②被熏黑的桦树树干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本色,③黑色桦尺蛾失去了原本的生存优势,④白色桦尺蛾逐渐多了起来。⑤其实,桦尺蛾的变化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造成的。⑥2016 年,科学家发现桦尺蛾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其翅面“黑化”,⑦而巧合的是,这个基因突变出现的时间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吻合。⑧这就意味着,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桦尺蛾就在环境压力下产生了变异的色型,⑨而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环境更适合拥有这种突变的个体生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行业成为餐饮业的新宠。其实预制菜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不过就是加工食品的进阶版。
对预制菜生产企业来说,风味决定它能走多高,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一方面,预制菜相对现做现卖的菜品,①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长时间存储的条件下保持菜品风味。中国烹饪文化( ),相传,唐尧时的彭祖就是中国古代烹饪名厨。不同菜系不同菜品的风味保持办法大不相同,冷藏温度、存储环境、加热方式、包装材质等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周全,才能让尽可能稳定的菜品风味赢得市场认可。另一方面,预制菜从生产、运输、存储到消费者食用,②如何才能保证全链条的食品安全卫生,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呢?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预制菜行业发展是否能够行稳致远。前不久,“三无(无企业名词、无生产批号、无生产日期)”预制菜被举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对于预制菜的生产和质量,消费者首先要有知情权,相关部门也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监管、执法的力度。
预制菜虽然在疫情期间大放光彩,但它未必( )。从长远看,预制菜行业可能会与电子商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业态一样,逐渐成长为一种值得重点关注和长线投入的新经济。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①②两处都用了“如何”表示疑问,为何句末标号不同?请简要说明。
22.近日有关“预制菜”的话题火爆,起因是国内个别学校食堂准备引进预制菜。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就“预制菜进校园”提出你的几点建议。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红岩》《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张富清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意: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1.C 2.B 3.D 4.①文章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论证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②文章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体现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创造出盛唐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错,原文“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是说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匹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错,人民力量高涨是反映时代的整体偏好,“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选项说法片面。
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是“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D.“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错误,材料二原文“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因,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是果,选项因果颠倒。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
D.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表现的是对友人的相思之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没有盛唐诗歌朝气蓬勃的特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文章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论证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②“李白的《将进酒》……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李煜的《虞美人》……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文章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体现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从材料二第一段“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和第二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见,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从“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见,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见,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6.D 7.C 8.①楚云飞是疾恶如仇的爱国者,以民族大义为先。面对日军敌寇,他以民族大义为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讲义气,宽容,顾全大局。面对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他讲义气,该帮就帮,顾全大局。 9.①“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阻击部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日军却是整整一个联队,在这样悬殊的力量下,他们依然死战。②“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魄力: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李云龙面对团部被袭,面对山本特工队,毅然决然决定阻击。③“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军魂的凝聚力。“亮剑”是一种军魂,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都有势不可挡的凝聚力,并铸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军魂。大到团长,小到士兵,均永不言败,都敢和敌人殊死拼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又痛恨国民党部队的懦弱”错。原文“他感慨万端,一想到有朝一日要和这样的部队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不由得暗暗心惊”,楚云飞感慨的是八路军的英勇,心惊的是日后和八路军在战场上刀兵相见。面对这样英勇的队伍,他心里很震撼。这是对八路军英勇的侧面描写,并没有体现楚云飞“痛恨国民党的懦弱”。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从侧面说明了358团战斗力不如敌人,打起来会输给对方”错。林志强认为兵力对比是1:1,和敌军作战会给自己的军队带来很大的伤亡,而这次作战是帮八路军的忙,以自身的伤亡来助八路军,不合算,而不是“358团战斗力不如敌人,打起来会输给对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嫉恶如仇的爱国者,民族大义为先。“这李云龙还算条汉子,中国军队要是多几个李云龙这样的军官,这场战争就好打多了,准备战斗吧”,楚云飞尽管对李云龙招呼都不打就独自攻打县城不满,但他敬佩李云龙是条汉子,还是决定“咱们来个梯次配置,分段阻击,给李云龙那小子赢得点儿时间”,面对日军敌寇,民族大义为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讲义气,宽容、顾全大局。原文“楚云飞心里有些不满,这小子简直目中无人,虽说双方时有摩擦,好歹算是友军吧?这不是看不起我楚某吗?他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满归不满,忙还是要帮的”,面对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共两党的分歧,讲义气,该帮就帮,以大局为先。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①“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勇气:“这是独立团一连和县大队、区小队组成的阻击部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日军却是整整一个联队,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激战……声称他们奉命阻击8个小时,只有到时间才能撤退,除非他们全部阵亡”,面对实力悬殊的劲敌,死战不退缩,力守阵地,除非全军阵亡。
②“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魄力:李云龙面对团队被毁,面对山本特工队,毅然决然的决定阻击。“就算他山本特工队是钢打的核桃,老子也要把你砸碎吞了。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面对团队被毁了大半的困局,果断抉择力战,和山本特工队对上,永不言败。
③“亮剑”精神体现为一种军魂的凝聚力。亮剑是一种军魂。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军魂。大到团长,小到士兵,均是永不言败,和敌人输死拼搏。“负责阻击的八路军指挥员拒绝了358团的换防建议,声称他们奉命阻击8个小时,只有到时间才能撤退,除非他们全部阵亡……最后的几个战士拉响了集束手榴弹和冲上阵地的日军士兵同归于尽”,大到团长李云龙,小到阻击队的士兵,均是和敌人输死拼搏。这就是这支队伍的军魂:亮剑。
10.BEG 11.C 12.C 13.(1)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
(2)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
【导语】这两篇文言材料展示了儒墨两家的思想对话与交锋。材料一通过对话探讨服饰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墨子实用主义的观点,即行为的本质不在外表而在实际行动。而材料二由韩愈评述,指出儒墨两家存在的互相批判与实质上的相似性,强调二者在治理国家上的一致性。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儒墨思想在追求治理国家方面的不同路径及其互补价值。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
第一个“贤”是形容活用为动词,看重,第二个“贤”是名词“贤才”,“贤贤”是动宾关系,A处不断开,B处断开;
“以四科”作“进弟子”的状语,C处不断开,“进弟子”是动宾结构,D处不断开,E处断开;
“殁世而名不称”是“疾”的宾语,G处断开;“上贤”是动宾关系,H处不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大概是‘恕’吧。
B.正确。副词,再/动词,补救。句意:再来见先生。/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C.错误。都是介词,用。句意:儒家用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讥讽墨家。/游客得到药方,用它来游说吴王。
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端正,端正/使……亏损。句意: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因而使父亲受了损失而使自己获益。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错误。“主要是因为”以偏概全,材料二指出“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可见“《春秋》讥专臣”只是原因之一,还包括他对权威的尊重和对礼仪的维护。
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此”,这;“一”,是一样的;“以是”,由此,因此;第二个“行”,有所作为。
(2)“末学”,后代的学生;“务”,致力于;“售”,推行。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儒家的孟子身穿儒家传统服饰来见墨子,两人讨论有关“行”“服”的问题。墨子列举齐桓公和勾践身穿截然不同的服饰但都有所作为来说明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孟子请求改换装束再来见墨子,墨子认为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两人针对“行”“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彼此不相认同。
②由“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可知,在与程子辩论时,墨子称引了孔子的话,对此程子诘问墨子,认为既然是非难儒家就不应该应用儒家大贤孔子的话,这也说明了儒墨两家彼此不相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
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
材料二:
儒家用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讥讽墨家。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孔子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子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孔、墨各自的思想。
15.D 16.首联写张园概貌,以亭馆之盛、园色之佳,点出张氏的富庶;颔联用渭川竹和东陵侯的典故,显出张氏虽富比王侯而迹同隐士,情趣高雅;尾联写纵游之乐,一醉方休,暗写张氏待客热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并跟主人约定,待至参横月落时,再到园中共谋一醉”错误,诗歌尾联写园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无政务缠身,正好在园中尽兴玩赏,与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参横月落,再领略园中的夜景。选项错解文意。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亭馆连城敌谢家”,开首便气势恢宏,将张氏园亭的繁华述说殆尽。亭台楼阁像城墙一样绵延起伏,勾勒出一条触目的天际线,谢家指的是东晋的谢氏大家族。曾经富甲一方,经营东南,世代为冠带豪门。张氏园亭既然如此繁华恢弘,其四季的风景也足以和天上的彩霞之美一比高下。故首联写张园概貌,以亭馆之盛、园色之佳,点出张氏的富庶;
颔联的“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接连用了两个《史记》里的典故,“西渭封侯竹”“东陵隐士瓜”,是说明张氏园亭的主人不仅富裕非常,而且有高雅的隐士之风;
尾联“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写园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无政务缠身,正好在园中尽兴玩赏,与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参横月落,再领略园中的夜景。此联一句直抒喜悦无比的心情,二句进一步拓展延伸白天所见美景,虚构最后夜园景色更让人陶醉,“醉”暗说园主人待客热情写纵游之乐,一醉方休,暗写张氏待客热情。
17.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馔、愿、利。
18.A桦树树干被熏黑了;B黑色桦尺蛾越来越多 19.第①句,改为“20世纪中叶,英国采取措施控制空气污染”。第②句,改为“被熏黑的桦树树干渐渐恢复了本色”。第⑤句,改为“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或“并非完全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第一空,下文提到白色桦尺蛾在这种环境下十分显眼,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黑色桦尺蛾就幸运多了,它们拥有能与树干融为一体的保护色,说明工业革命后桦树树干变黑了,故填“桦树树干被熏黑了”。
第二空,下文提到黑色桦尺蛾数量约占所有桦尺蛾的98%,语境强调黑色桦尺蛾拥有能与树干融为一体的保护色,生存率也就更高,故填“黑色桦尺蛾越来越多”。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不是完整的句子,与第②句构成中途易辙,可删除“的”。
第②句,重复累赘,“本色”意思是原来的颜色,因此应删除“原来的”。
第⑤句,句式杂糅,“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造成的”应改为“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或“并非完全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
20.示例:源远流长 昙花一现 21.第①处的“如何”充当“是”的宾语,是句子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句号。第②句是完整的句子,“如何”表疑问,所以用问号。 22.①要正视家长和学生的知情权,让他们了解预制菜的实际情况;②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确保预制菜的安全、卫生、健康:③要保持菜品风味,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
23.例文: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此时此刻的我们,要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无论是“五四”、“七一”一类的节日还是红色歌曲,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景仰的烈士、学习的榜样,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这不仅是时代大有可为的生动表现,更是时代大有可为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身处这个大时代发展的我们,不能辜负这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更应该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融汇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我们看到,非典肆虐时,钟南山让“重症患者都到我这里来”,而新冠未明时,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又火速驰往武汉;我们也看到袁隆平怀揣着两个伟大的梦想,在水稻田里耕耘,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更是造福了全人类;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深入到扶贫攻坚一线,“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更看到,每一个你我,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些,都是身处可为的时代里的有所作为。
《人民日报》在写给青年的八封信中道:“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诚哉斯言!有为之人铸就了可为时代,可为时代又何尝不正孕育着有为之人?虽然“内卷”“躺平”等戏谑之言时有出现,但不可忽略的依旧是青年生命中奋斗的底色!我们咬紧牙关负重前行,恰恰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亲爱的朋友,互道一句: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我最大的底气。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做一颗火种,纵一灯如豆,也可累计成阳;乘一叶扁舟,纵一波三折,也可断绝江河。惟愿我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继先辈烽火,露我辈锋芒。不坠可为鸿鹄志,争做有为青年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