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王右军集》等。
《兰亭集序》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书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是著 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如:《<呐喊>自序》、《兰亭集序》。
“文翰之美,自兹以还,亦未见的然有以过之者。”堪称千古名文。—文徵明《重修兰亭记》
生字生词
癸(ɡuǐ) 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弦(xián)
骋(chěnɡ)怀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
嗟悼(jiē dào ) 彭殇(shānɡ) 趣舍万殊 ( )
一契(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春季的末一个月
形作名,贤德的人
形作名,年轻的人
形作名,年长的人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是(为了)从事一种祭礼(活动)。众多有贤德的人都到了,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状语后置
做,从事
一种祭礼
全,都
全,都
当时的县名。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任务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 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高高的
排列
课文研读
酒杯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映衬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用它来作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岸边、水旁
汲引
省略句
名作动,环绕
映衬
课文研读
即使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作诗,也足够用来尽情地叙说(各自)深远高雅的情思。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 叙 幽情。
各种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作诗
课文研读
尽情、充分
名作动,饮酒
叙说、陈述
深远高雅的情思
繁盛,热闹
第1段 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从事一种祭礼活动。众多贤才都来了,有年轻的,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映衬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用它做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即使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作诗,也足够用来尽情地叙说(各自)深远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
课文研读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暖和,心情舒畅。抬头纵览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多的自然万物,(这样)用来放眼浏览,舒展胸怀的方法,足够来穷尽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啊!
自然万物
繁多
浏览
穷尽
实在
值得
定语后置句

和风
温和、暖和
用来……的方法
开畅、舒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助词,引起下文
课文研读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思想情趣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和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依靠(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拘束地生活。
省略句
有的人
省略句
交往
比喻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晤谈、对谈。
悟,同“晤”,面对面
依靠、随着,通过
放纵、不受拘束
人的躯体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课文研读
即使(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宁静和躁动的不同,但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在心里一时(感到)自得,高兴而满足,不知道到老年将要到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同“取”
不相同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 兴怀,
课文研读
等到他们对所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过去所欢喜的,很快已经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为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
随着
等到
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
已经
过去,以前

发生、引起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课文研读
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会归于死亡!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怎能不悲痛啊!
造化、自然
及、至

形作名,寿命长形作名,短命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第3段 译文: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思想情趣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和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依靠(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拘束地生活。即使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干差万别,(性情也有)宁静和躁动的不同,但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欢喜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会归于死亡!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怎能不悲痛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课文研读
(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不曾不面对(他们的)文章叹息哀伤,在心里不能明白(为什么这样)。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同等是虚妄之谈。
面对
哀伤
明白
状语后置
本来、当然
意动,把……看作一样
意动,把……看作同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虚妄之谈
原因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研读
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可悲呀!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但)抒发情感的原因,他们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时代
这次集会的诗文
状语后置
当时与会的人
即使
……的原因
抒发情感
意态,情趣
一个个
第4段 译文:
(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 ,(跟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不曾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叹息哀伤,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同等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可悲呀!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抒发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诵读全文,圈画出每一部分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



任务二:诵读品味,梳理脉络
一、寻“乐之由”
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
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
活动事宜 具体表现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环境
活动天气
参与人物
活动感受
任务三:精读赏析,探究理解
良辰、美景、贤人、乐事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二、思“痛之因”
1.赏读第3段,思作者因何而痛?结合文本,你读出了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短暂之痛
虚度光阴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课堂小结
情感
变化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3段写人生感慨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