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苏 轼导 入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被贬后的苏轼,似乎特别喜欢夜游。夜游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夜游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见到了怎样的风景?又有了怎样的理趣?学 习 目 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一、作 者 简 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散文与欧阳修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六边形战士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 (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黄庭坚“苏黄”(诗)绘画、文艺理论、厨艺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苏 轼二、作 者 经 历元丰三年 黄州20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自请外调杭州迁密州徐 州湖州元丰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请外调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逝世常州一 贬 再 贬 的 人 生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写 作 背 景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 ,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四、文 题 解 读《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五、文 体 知 识 ·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游记带议论色彩的:带科学色彩的:带抒彩的:《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郦道元的《三峡》《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第二部分初读课文一、读 准 字 音彭蠡 lǐ 郦元 lì 钟磬 qìng桴止 fú 铿然 kēnɡ 硿硿 kōng栖鹘 qī hú 磔磔 zhé 鹳鹤 guàn噌 chēnɡ 吰 hónɡ 穴罅 xià无射 yì 窾坎 kuǎn 镗鞳 tānɡtà二、感 知 内 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并提出怀疑。第1段(议论)游因—质疑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2段(记叙)游历—解疑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第3段(议论)游感—结论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文 本 翻 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后被郦道元改编为《水经注》鄱阳湖即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在称呼知名人物时,有时略去一个字靠近名作动,激荡,掀动撞击,拍打这种省略句,状后置于水中即使使……发出声响何况《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与深潭相接,微风掀起波浪,湖水拍击石岸,(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有所怀疑。如果把钟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偏义复词,偏指“钟”把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才旧址,陈迹,指所在地访求,寻找找到,发现状后敲击同“含糊”,重浊而含混清脆悠扬鼓槌传播消失声音慢慢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是更加定语后置,铿然有声之石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唯独名作动,命名用到了唐朝李渤才寻访它的旧址,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然后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打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水经注》则是郦道元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三十万余字,共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资 料 链 接钟玉磬石磬文 本 研 读思考1: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人物 得名由来(观点) 态度 依据郦道元李 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水石相搏”说“扣石发声”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内容: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表现出作者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游因—质疑思考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郦说: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李说:余尤疑之——我尤对此生疑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表现出作者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第 二 段文 本 翻 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六月初九名作状,乘着船到、去赴任,就职德兴县的县尉指苏迈因而,于是能够派遣斧击石的声音仍然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名作状,在旁边阴森的样子攻击、扑打省略,状后 (于)云霄间磔磔鸟鸣声表并列,边…边…状后,于山谷中咳且笑……的声音有的人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磔磔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正要内心惊恐表转折状语后置,于水上发形容洪亮的钟声断绝,停止船夫发声处裂缝偏义复词,偏指“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兼词,于此波涛激荡冲击形成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调转,转弯支流入口阻挡江河水流中央表并列(古今异义)中间是空的窟窿击物声钟鼓声先前演奏于是通“志”,知道判断句宾语前置,古之人不欺余也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资 料 链 接公元前522年,周王朝的国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周景王先征求臣单穆公的意见,单穆公说:“不行!做大钱已经耗损民责,又铸大钟,会使损耗加重,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还是不做为好。”周景王不听,仍要造“无射”钟,钟造好之后,乐工们都说钟是“和谐”的,而盲乐师伶州鸠则说“不和谐”。此后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周王朝随机爆发长达五年的内乱。文 本 研 读思考1: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两个阶段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思考2:寺僧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办法是什么 作者对这种验证方法是什么态度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人物得名缘由作者态度寺 僧当地的僧人让小童以斧头扣石发声,说明僧人相信李渤的说法,侧面反映李说有一定的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了作者态度,照应第一段的“余尤疑之”。思考3: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声 源声 音风水-中流之大石有窾坎镗鞳之声微波-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钟鼓不绝水石相搏说思考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夸张比喻摹状拟人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动静结合比喻摹声直接摹声高低结合绘形绘声思考5: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1.运用比喻、拟人和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突出亲访之不易,表现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内容】2.暗含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果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为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也为接下来主旨的彰显蓄势。【主旨】3.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作了铺垫,正因为这样寂静的环境,静到连鸟的惊动都能听到,作者才能很好地听清楚石钟山的“钟声”,才能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结构】4.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读者】思考6:作者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思考7:“因笑谓迈曰”的“笑”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有何不同?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讥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段 意 归 纳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石钟山其名由来的经过。1234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亲访石钟山的时间、同伴和机会寺僧……余固笑而不信也访问寺僧他示嘲讽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夜游石钟山的所见所闻自察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实地探究所得的结论自得游历—解疑第 三 段文 本 翻 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大概记载名作状,在夜里终究省略句,(于)绝壁之下没有人渔夫船夫用文字记载(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推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来考察),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的原因流传判断句见识短浅的人竟然用斧头。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敲打寻求(古今异义)它的真相因此宾前,余以是记之简单浅陋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文 本 研 读思考1: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草率盲从。游感—结论思考2: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陋者(李渤)言之不详郦道元不肯夜泊士大夫不能言之渔工水师叹之“简”惋惜笑之“陋”指责所 以 不 传思考3: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①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②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郦道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李渤)石钟山名称由来“不传”的原因言之不详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知而不能言以斧斤考击以求之叹讽惜笑苏轼的态度段 意 归 纳阐明了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山名由来的原因,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第四部分课堂总结一、合 作 探 究思考1:文中苏轼有“三笑”,意味悠长,请找出来,探究他当时的心理。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轻松愉快、自得、兴奋的笑。这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思考2:李渤真的可笑吗?并不是。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进行考证,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思考3: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可嘉。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是否正确,但并不影响其实践精神。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质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勇于实践的精神:事应目见耳闻,莫臆断其有无思考4: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石钟山得名是因其“形声兼备”,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1.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观点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在探索问题上的努力与投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后人对苏轼观点的怀疑、探究与解释,恰恰体现了与苏轼同样的精神: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并愿意亲身实地观察。2.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了亲眼目睹和亲自听到并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仅凭主观臆断或盲从他人意见的做法。这是一种科学、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应当勇于实践,像苏轼一样亲自体验并探索事物的真相。游因——质疑游历——解疑游感——结论郦说李说——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2.访问寺僧3.亲访之见闻4.访之所得大石侧立栖鹘惊飞鹳鹤怪叫水声轰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议论为主提出问题叙议结合解决问题集中议论抒发感想石钟山记二、课 文 结 构三、文 章 主 旨《石钟山记》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石钟山记》真正的意义从不是“石钟山”名字来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是苏轼从一件小事向我们展现质疑与探索真相的巨大魅力。而事实上,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勇于质疑”与“敢于探索”这两种优秀的品质。四、艺 术 特 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作者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第五部分知识拓展理 解 性 默 写1.《石钟山记》中以反问句阐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2.《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表达自己得知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的句子是: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石钟山命名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之外,还在于“ ,从而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4.《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认为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 。5.标明作者写作本文意图的句子是: ,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古之人不余欺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6.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 , ”的解释,《石钟山记》中,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加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7.文中提出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8.文中写李渤自以为得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 。9.文中写作者质疑郦道元关于命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10.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的石钟山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12.苏轼描摹绝壁旁千尺高巨石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13.苏轼探明的石钟山钟鼓声音连绵不绝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对寺僧验证石钟山的方法仅以“________________” 一句表示不屑一驳。15.《石钟山记》中,苏轼乘小舟将进入港口时,发现水中大石能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余固笑而不信也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