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温革命岁月 铭记历史声音 ——红色之旅 方能演亦 人文主题 重温革命岁月, 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单元要素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习作要求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任务一:悟长征精神,做长征诗文诵读者——《七律?长征》 任务二:感大典盛况,当红色宣讲员——《开国大典》 任务三:颂英雄赞歌,登上革命故事演讲台 活动一:《狼牙山五壮士》 活动二:《灯光》 活动三:《我的战友邱少云》 活动四:《口语交际:演讲》 任务四:记旅行感受,展示旅程收获 活动一:习作《多彩的活动》 活动二:语文园地二 开 国 大 典 开 国 大 典 第一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我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本次的任务是——感大典盛况,当红色宣讲员。 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用声音还原那万众欢腾的历史时刻,把新中国诞生的荣光讲给更多人听!一起走进这场承载着民族希望的伟大庆典! 任务一 了解开国大典,完成宣讲名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人数,完成大典档案。 3.会场的位置和布置是怎样的? 4.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分别起一个小标题。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擎着 瞻仰 电钮 排山倒海 bào xuān sù zhì qíng zhān niǔ 我会读 政 栏 盏 阅 制 坦 府 距 汇 爆 宾 zhèng huì bào fǔ bīn lán zhǎn yuè jù zhì tǎn 宣 xuān 隆 射 shè lóng 我会写 根据你所掌握的信息,填写档案。 宣讲名片 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参加人数: 1949.10.1 北京天安门广场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人士、各行代表、外宾 三十万人 会场的位置和布置是怎样的?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早上六点钟 下午三点整 傍晚 晚上九点半 典礼开始 举行典礼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时间顺序 表示时间的词语: 标明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②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大典前(1-4) 大典中(5 - 13) 大典后(14 - 15) 群众入场 (4) 群众游行 (14 - 15) 宣布成立 (5 - 7) 升旗鸣炮 (8 - 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 - 13) 小结: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 请借助提词卡,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群众入场 (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11-13) 群众游行(14-15) 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 任务二 聚焦新中国成立,感受点面交融 1.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画出”点”,用“~~”画出“面”,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写典礼的这三个场面的? 2.这三个场面中,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群众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情感? 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画出”点”,用“~~”画出“面”。 都是在写三十万群众 面 “ ”的句子 都是在写毛主席 “ ”的句子 点 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毛主席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选点要聚焦典型。 写法分析 作者是采用点面交融的写法描写场面的。“点”的描写集中在毛主席身上,分别描写了他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和宣读公告。面”则集中在群众的表现上,描写了群众的目光、欢呼、掌声等,与“点”的描写一一对应,毛主席具有历史意义的言行和群众的表现相互结合,构成了举行典礼的场面。 这三个场面中,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群众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情感?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排山倒海”“三十万”“一齐”这些词使我感受到人数的众多,而且他们的动作是一致的,突出场面的隆重和人们的激动。 抓关键词 这三个场面中,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群众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情感?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修辞手法:反复 全文一共用了5个“一齐”,展现了三十万人民群众的动作整齐划一,体会到人们盼望见到主席的急切心情和对领袖的热爱与爱戴。 这三个场面中,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群众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情感?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修辞手法:夸张 排山倒海:形容声音大,气势宏伟。掌声如雷,从声音上写出了场面之大,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什么声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说明了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全中国人民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欢呼、欢跃”写出了人们的激动、自豪。 抓关键词 从“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我体会到三十万人欢呼起来的声音是多么气魄雄伟,简直是地动山摇。 夸张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修辞手法: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民群众欢呼雀跃、万众一心,激动、自豪的心情,感情更强烈。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等词写出了人民群众对国旗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脱帽肃立”“瞻仰”等词语等词语让我感受到现场的庄严肃穆。 抓住关键词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 五星红旗代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旧社会,人民受剥削受压迫,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新中国的成立,代表人民推翻了黑暗的统治,代表每一个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从此翻身做了主人,从此抬起头,挺起胸,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共奋斗了28年。 “肃静”一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高涨的心情。) “五十四门”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5-10段一共写了几次掌声?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什么? 三次。①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我从中体会到人们对领袖的无比爱戴。②升旗时,起初是全场肃静,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我从中体会到人们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③当听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响起欢呼声,观礼台上响起一阵掌声,我从中体会到人们对毛主席的拥护和爱戴。 在典礼进行前,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人们激动的心情?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人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 汇集 四面八方 人的海洋 老远 郊区 步行四五十里路 早上六点钟 清早 五更天摸着黑 直奔 赶 人多 路远 来得早 心情急切 参加典礼的群众范围广、数量多,这些词语体现了大家参加典礼的急切、激动的心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潮的热烈场面。 开 国 大 典 开 国 大 典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上节课,大家走进“点面交融”的典礼现场,让我们领略到了典礼的隆重、盛大,现在到了最惊心动魄的阅兵式了! 任务三 聚焦阅兵式,感悟多点一面 1.了解阅兵式上不同兵种的出场顺序,填写思维导图。 2.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 3.在阅兵过程中,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群众对新中国的情感? 了解阅兵式上不同兵种的出场顺序,并填写下图。 群众入场 海军 空军 举行典礼 群众游行 阅兵式 各种兵行进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特点:服装统一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特点:步伐整齐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特点:一字形横列前进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特点:整齐前进、挺胸站立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特点:六马并行、完全一致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特点:人字形飞过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 {72833802-FEF1-4C79-8D5D-14CF1EAF98D9} 军种 特点 海军 步兵 炮兵 空军 战车师 骑兵师 着装 统一 齐步 行进 一字形横列 前进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六马并行 完全一致 人字形 飞过 同样是“点”的描写,它与《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狼牙山五壮士 各种兵行进 “点”是一个人 “点”是一个群体 开国大典 五位壮士 步兵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海军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面”? 这个场面是按“检阅部队→各兵种进场→群众欢呼”的过场顺序写的。 对受检阅的部队总体描写 各兵种进场的具体描写 面 点 写每一个兵种时,海军从服装颜色角度写,步兵从方阵进行角度写,炮兵从武器特点角度写,战车师从装备特点和战士们的表现角度写,骑兵师从马的特点角度写。 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 一个群体一个点,多点罗列,多点一面的场景突出了气势恢宏、场面盛大的感觉。 如此震撼的阅兵式,群众的反应如何?你从对群众描写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这个动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发出的。“盖过”是说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飞机飞上蓝天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任务四 聚焦游行,共享幸福 1.阅读第14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含义?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喜悦的气氛 ?幸福的心情 以景衬情 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 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 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 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红流”、“光明”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思想、新思潮的不断涌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红流: 光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一语双关,不仅指灯笼火发出的光照亮了整个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②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 ④点面结合。 开国大典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热烈庄严)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游行壮景 隆重庄严 声势浩大 人员广泛 布置精细 场面热烈 (盛况空前) 美好未来 (充满光明)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