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将进酒》,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句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并能够背诵全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通过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体会其情感表达的艺术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抒发的豪放与愤激之情,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李白 “狂歌痛饮” 背后的复杂情感,理解其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深入体会《将进酒》中李白情感的跌宕起伏,理解其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敏锐感知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分析诗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通过知人论世,结合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探讨其复杂情感的形成原因,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音响系统和电脑,以便播放与《将进酒》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名家朗诵录音、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视频等,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2)《将进酒》原文及相关注释: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将进酒》的全文打印材料,附带详细的课下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背景。
(3)辅助阅读材料:提供关于李白生平、创作背景及唐代文学特点的相关文章或书籍列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体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酒与诗歌相伴而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无数诗人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忘却忧愁,甚至在酒精的作用下,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例如,曹操曾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则在送别友人时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王翰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的豪迈,范仲淹更是表达了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的深情。在这些诗人中,有一位不仅因其诗作独步千古被誉为 “诗仙”,还因爱酒而享有 “酒仙” 之称,他就是 —— 李白。(生: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将其酒与诗完美结合的?在这首《将进酒》中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的作品虽沿用了旧题,但他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将饮酒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相结合,赋予了这个主题新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将进酒” 中的 “将” 字读作 “qiāng”,意思是 “请”,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 “请喝酒”。 二、诵读通韵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 ⑴ 读准每个字词的发音,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尝试读出个人的情感体验。 ⑵ 大声朗读,尽量投入其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让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和建议。 (学生轮流朗读,老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讲解诵读技巧: 全诗总体基调显得豪放不羁,但情感却复杂多变。在诵读过程中,应随着诗人情绪的变化调整音调和节奏,使听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形象的生动再现。 诗文中韵律音乐性的体现主要在于音顿间的疏密对比、音尾的长短变换、声音的高低起伏、音量的强弱变化等,吟诵时应当适当调整。 一般来说,在每个音节之后遇到平声字时可以适当延长,遇到仄声字时则稍作停顿,这样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音顿疏密对比; ② 音尾长短对比; ③ 音高抑扬对比; ④ 音量轻重对比; ⑤ 音速快慢对比。 全班齐声朗读《将进酒》,期间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大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三、研读悟情 有人知道 “将进酒” 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请喝酒,这是一首 “劝酒歌”。) 在这首诗里谁在劝谁喝酒呢? 最初看起来应该是丹丘生邀请李白和岑夫子共饮,后来变成了李白劝说岑夫子和丹丘生继续畅饮。 他们为什么要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 庆祝相聚的喜悦 “与尔同销万古愁”—— 借助酒精消解内心深处的忧愁 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是怎么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喝得非常多 “将进酒,杯莫停”—— 喝得很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喝得很豪爽,不惜一切代价享受当下 请大家找出诗中反映不同情感色彩的词汇或句子。 悲伤:“君不见,…… 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叹时光飞逝 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 会须一饮三百杯。”—— 珍惜眼前美好时光 愤怒:“钟鼓馔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不满现状 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追求极致快乐 四、品读感人 李白的性格非常复杂,尤其是当他遭遇挫折后,内心变得更加丰富。下面让我们深入文本,看看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探究要点:透过具体的诗句,我看到了一位 的李白。 要求: ⑴ 自由朗诵时请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音; ⑵ 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示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手法:起兴 —— 开篇借用黄河奔腾不息的形象开启话题 比喻 —— 以河水东流不返回比喻青春易逝 反衬 —— 用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反衬人生的短暂 夸张 —— 时间和空间上的夸张描写 这两句话不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流逝光阴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但紧接着的一句 “不复回” 又让人感到一丝悲哀。同时,诗人借镜子前满头白发的情景表达了对年华易老的感慨。当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四处游历,然而二十五年后,功成名就的梦想依然没有实现,面对镜中苍老的容颜不免产生哀伤的情绪。 —— 这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叹息。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意识到人生短暂,应该趁年轻尽情享受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看似在表达厌倦世俗繁华的心态,实则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深切担忧所引发的悲观情绪。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表示愿意用一切财富换取片刻欢愉,体现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知人论世:为什么李白会有如此丰富的感情波动? 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将进酒》虽然沿袭了传统标题,但李白却赋予它全新含义。此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 752 年),当时李白因受到排挤不得不离开长安,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旅行。彼时,他正与友人岑勋拜访另一位朋友元丹丘位于嵩山附近的居所。三人登高望远,对酒当歌,倾诉各自心中的苦闷。这篇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阅读总结: 本诗中情感线索经历了哪些阶段?整首诗的主要格调是什么? 《将进酒》整体风格激情澎湃,情感变化依次为悲伤 — 欢乐 — 愤懑 — 狂妄。 悲叹人生短暂;欢喜朋友相聚带来的快乐;愤恨现实世界的不公;向往超越常规的生活方式。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下反复吟诵《将进酒》,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的人生观和时代感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