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
南怀瑾“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
这部《道德经》,究竟有何智慧?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一、背景知识
PART 0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大智若愚
祸福相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思想
二、翻译与解读
PART 0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1.钓到鱼了吗?
2.考上大学了吗?
3.交男朋友了吗?
4.获奖了吗?
成功学
“无”的积极价值被忽略
管理者做到什么境界是成功了?
PART 0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
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
抛弃巧诈和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落实一些施行的具体措施: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无为:是否消极?是不是躺平?
作家周国平写道: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不必因追“有用”而弃“无用”,也不该因溺于“无用”而脱离现实。
守“无用”之境,是对抗功利异化的精神壁垒,让心灵在浮躁中保有澄澈。
守“无用”之境,更是孕育“有用”价值的土壤,不图回报的热爱,终将在时光中绽放光芒。
“有用”是生存基石,让我们立足世间;“无用”是生活羽翼,让我们超越庸常。
相反相成的句子
留白,虚实相生,美的最高境界: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心处参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只有处于空杯状态,才能注入活水。
关于双休:
“学生不学习,到处玩,成绩越来越差”
“一线城市的学生周末去校外上各种培训班,双休只会让城乡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请你用老子的“有无相生”来反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其安易持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其未兆易谋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
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毫末
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累土
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无为
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接近。
欲不欲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学不学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为”
一种是顺应规律,把事情做好,如“为之于未有”;
一种是违背自然规律,恣意妄为,如“为者败之”。
例如: 庖丁解牛中 庖丁和其他
《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执”
《道德经》“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逆大城市化
国潮和传统文化复兴
奢侈品牌 虚荣
器物本身的美学和精神内涵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固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自伐
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虫翘然矜鸣”《促织》

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物:代词,这里指常人。或:常常。

为,做。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行稳,方能致远
拿破仑入侵俄国(法国,1812年)
泰坦尼克号沉没(英国,1912年)
赤壁之战
曹操兵力占绝对优势,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在恐吓和劝降。
他们无法释然于自身的强大,被傲慢蒙蔽双眼。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的作用是那样的广大而普遍,可以说无处不在。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它虽养育万物却不去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它很渺小;万物归附它,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又可以说它很伟大。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强行者有志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晚晴政府
锁国迷醉→山河破碎巨舰横江
邯郸学步
亦步亦趋→“丢其故步,匍匐而归”
知人智知己明,人己两知方大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张老师(张桂梅)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爱让梦想飞越大山》
( 《 人民日报 》)
少放点心思在揣摩别人上,多给点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真正地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悦纳自己,恐怕才能真正过得自在。
知足,要节制内心的欲望,但这并不是要消极无为,而是“强行”,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道”的追求和践行上,这样才能“不失其所”,找到立身之本。
在金钱主义盛行的今天,在物欲泛滥、膨胀的当下,仔细体会老子的谆谆教诲,意义重大。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是其所
正确审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坚定信念、切实推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这些应该注入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文化人格的显著特征。
三、品味语言艺术
PART 04
1.多使用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富有韵律美。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等生活物品设喻,巧妙说明“无”的作用。
《老子》的语言有何特点?
总结
《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
《道德经》一书,有很多名言传于后世,如课文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再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一句名言,都是华夏文明的一盏灯火,千百年来照耀着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