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四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 课题 7.呼风唤雨的世纪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5.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6.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业要求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编排本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围绕提问策略,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其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则引导学生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了总结。“日积月累”编排了与提问有关的古代名句,旨在通过背诵积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提问的意义。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依据教材编排的梯度和层次,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问。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渐次推进。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既包括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包括教材中以学习伙伴和问题清单等方式提出的问题。本单元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问方法的指导上,还要进一步借助问题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理解,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要处理好提问和阅读理解的关系。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一起梳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第三,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强调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价值,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因此,对理解课文没有帮助的问题,或思维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也要充分尊重,给予关注。如,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通过交流、请教、查资料等方式去研究。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第四,本单元的教学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要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提问中获得启示,打开思路,提出更多的问题。避免以教师的提问代替或限制学生的思考。在学习提问方法的环节,也要通过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提问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的提问策略,然后运用策略边读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参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最后借助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学习目标、重难点】 1.基础性目标:我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 2.挑战性目标:我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难点)
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导学 1.我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我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小组合作,参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最后借助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自学 任务一.借助问题深入思考,理解课文。 1.筛选问题 预设: ①“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 出现之后,人类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 2.课后第三题和学习伙伴提出的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 解决问题一 1.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出现前后人类生活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生活,以及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互学 任务二.查词典辨析“‘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任务三.“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从而大致上明白其原因是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2.读第4自然段,具体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究竟如何改变了人类生活。 3.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生活。 1.读第4自然段,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2.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生活,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评学 任务四.课后第三题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1.如果学生说得很简略,如:“高铁让我们的出行更便捷了。”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说说某次乘坐高铁出行的经历以及感受,还可以与乘坐普通列车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说具体。 2.如果有学生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改善我们的生活,反倒给生活带来了麻烦,只要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相机把两方面的看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
【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问题 → 理解课文内容 | | 问题二 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 问题三 体会、新认识
【课文解析】 本课同样在课文旁边和课文后面呈现了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角度丰富,有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也有从得到的启示角度提出的;有针对局部提出的,也有针对全文提出的。编排学习伙伴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展开多角度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 清单中列举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旁边都有一句学习伙伴讨论时说的话,引导学生发现,有的问题对理解课文的帮助不大,有的问题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的问题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能从大量问题中筛选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