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戊戌变法
基础夯实
知识点 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2025 四川绵阳梓潼期末改编」1895年 5 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知识点 2 维新运动的开展
2.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知识点 3 百日维新
3.「2023山东滨州中考」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18世纪末 B.庚子年
C.光绪二十四年 D.清朝中期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甲午中日战争 D.虎门销烟
5.【2025江苏苏州相城期末」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但是,改革最终失败。这一史事的意义是 ( )
A.鼓舞农民阶级参加反封建斗争
B.开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现代化探索
C.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D.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国人追求的价值目标
能力提升
6.「2023山东青岛中考」他既接受了儒学思想的教育,又在香港和上海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中外贯通的学识和思想构建了他的维新改良思想体系。他可能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7.「2023河北中考」19 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8.……甲午战争期间,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严复此举意在 ( )
A.宣传民主科学 B.推动教育发展
C.号召救亡图存 D.传播传统文化
9.「2025河南南阳唐河期末」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建立民主政治 D.引领思想启蒙
素养提优
10.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析背景】
材料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简述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背景,并评述上述观点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史料实证 探过程】
材料二 从6月11日到9月21 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2)材料二中提到的“皇帝”是谁 依据材料二谈谈,“变法维新”在经济、军事领域中,诏令是如何体现“自强运动的强化”的
【家国情怀 探结局】
材料三
(3)谭嗣同口中的“贼”是什么人 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历史解释 析影响】
材料四 从这时候(百日维新)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在近代中国,知识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四概括维新运动的影响。
第6课 戊戌变法
基础夯实
1.8由题干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根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概念链接 公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公车代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 A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时务报》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其在国内、国外均有分销,销量过万,表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选 A 项。
3.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清德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根据关键信息“清德宗(1875——1908 年在位)”可知,光绪皇帝1875年继位,1898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故选 C项。
4. B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从而说出了题干中这段话。故选 B项。
5.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故选 C项。
能力提升
6. D根据题干材料“构建了他的维新改良思想体系”可知,“他”应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故选 D项。
7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亦可以联名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引发戊戌变法,变法诏令中规定,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故选C项。
8. C根据材料中的“严复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复此举意在号召救亡图存。故选C。
9. D根据材料中的“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开始清醒过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即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故选 D项。
素养提优
10.答案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影响: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2)光绪皇帝。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领域,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
(3)“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原因: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看法:认为谭嗣同“死得其所”,他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或认为谭嗣同死得不值,他应该外出避祸,保存实力,继续为变法而斗争。(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4)影响: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等。(任答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信息分析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皇帝”是光绪皇帝。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口中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第二小问,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他们百般阻挠变法运动,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最后失败了,所以说“无力回天”。第三小问答案不唯一,可以从谭嗣同的献身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得出“死得其所”;也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其死得不值。(4)根据“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可知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根据“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民主革命”可知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根据“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知识拓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此变法很难成功;顽固派势力强大,固守祖宗之法,这种阻力是维新派无法克服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