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自主检测(含解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自主检测(含解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广东广州中考」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参阅。清政府此举意在 ( )
A.查禁鸦片走私 B.推动洋务运动
C.宣传维新变法 D.抗击八国联军
2.「2023四川甘孜中考」从 19 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 )
A.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
B.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实现了“求富”目的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2025河北石家庄正定期末」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是指 (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4.「2025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期中」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北洋舰队正式建立
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
5.「2024江苏扬州中考」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 )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2024四川南充中考」1895年,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割占数地而已。”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右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8.「2024山东济南中考」针对当时的“海陆军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张謇则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与其认识相关的是 (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9.「2025云南昆明石林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禁烟运动
10.「2023宁夏中考」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1.「2024四川内江中考改编」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说:“康有为的政治纲领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一论断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B.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
C.戊戌变法的变革目标
D.义和团运动的片面性
12.「2025四川成都青白江期末改编」右图是 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散发的揭帖漫画。作者利用汉语中的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漫画中,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些羊头。该漫画反映了义和团 ( )
A.同清政府血战到底的气概
B.对清王朝缺乏清晰认识
C.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D.拥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13. 「2023浙江丽水中考」面对列强欺凌,无数中华儿女以浩然正气书写了气势磅礴的抗争史。下列属于近代以后中华儿女反抗列强的史实有 ( )
①戚继光奋战倭寇 ②郑成功鏖战荷军
③邓世昌激战黄海 ④聂士成力战天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改编」《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俄国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5.「2025天津南开期末」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16题20分,第 17题20分,共40分)(答案含评分细则)
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方人士如梁启超等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刘长生
《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中体西用”中的“体”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的“对‘体’进行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请列举两位相关的代表人物。(6分)
材料二
(2)请结合所学,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两位人物的英雄事迹。(8分)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摘自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请说明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想和认识 (2分)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封建统治飘摇不定……封疆大吏着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核心利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疆大吏开始“改良”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改良”的意义和局限性。(6分)
材料二 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新政”与“洋务新政”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新政”超越了“洋务新政”的特别之处。(6分)
材料三 中国下层民众在甲午战后承受着更多的痛苦,战争的失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他们没有能力和途径就国家大事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根本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相当非理性因素的爱国救亡运动。这就是……义和团运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各阶层人民的救亡奋斗历程中,你能感悟到哪些精神 (4分)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B D B A B C C C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C D D C
B 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结合题干可得出清政府刻印《瀛寰志略》,意在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故B 项正确。
0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材料“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民用企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企业的开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 D。
易错解读 本题易错选C,这是因为这些民用企业都是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的,误认为这些民用企业的开办达到了“求富”的目的。
答案3. B洋务运动旨在“自强”“求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求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其并没有让中国实现富强,B符合题意。
4. A据题干目录可知,第十三章13.2的内容是俄国侵占伊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清军于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故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5. B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黄海海战中清朝官兵英勇抗敌的事迹,体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6. C题干中的“倭”指日本,题干材料的大意是日本不只是要割占中国几个地方,而是想要吞并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等,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C项正确。
7.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在中国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题干漫画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符合题意。
易错解读 本题选C,易错选 D,选错的原因在于误认为本题漫画描绘的内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
8. C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选C。
9. B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故B 正确。
10. B根据题干内容“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
11 C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题干论断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变革目标。C项正确。
12. C根据题干信息“‘猪’者, ‘主’也, ‘羊’者, ‘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洋人,题干漫画反映了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故C 项正确。
13. D根据“近代以后中华儿女反抗列强”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①不符合题意;1661——1662年,郑成功鏖战荷军,成功收复台湾,②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民族英雄邓世昌激战黄海,抗击日本侵略者,③符合题意;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④符合题意。故选 D。
14. D 根据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狼狈西逃,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排除A项;俄国占领北方大片领土是在19 世纪50——80年代,排除B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1895年初,排除C项。故选D项。
15. C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北京条约》,排除 A、B两项;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16.答案 (1)“体”: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2分)历史事件:戊戌变法。(2分)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2分)
(2)邓世昌:1894 年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舰中炮甚多,受伤严重,邓世昌遂下令鼓轮怒驶,欲撞击日舰与其同归于尽,因敌炮丛集,未至而沉没。(言之有理即可,4分)
谭嗣同:1898年9月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最终被捕遇害。(言之有理即可,4分)
(3)条款: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4)感想或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吸取教训,主动学习;由于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向西方学习阻力重重,早期现代化的探索步履维艰;不触动封建制度的自强运动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等。(任答一点即可,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体西用”中“体”的含义即可。“对‘体’进行变革”指的是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中的代表人物。(2)结合材料二可知,两位历史人物都生活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通过所学史事与人物言论关联起来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条约”是《辛丑条约》,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4)谈感想和认识,从自身落后的影响、每次尝试改变的阶级自身的局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多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 (1)目的: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2分)意义:经过30多年建设,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局限性: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2分)
(2)关系:“洋务新政”为“戊戌新政”的开展奠定了物质、精神基础;“戊戌新政”继承并发展了“洋务新政”。(4分)特别之处:“戊戌新政”触及了封建制度,是进行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2分)
(3)主要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下层民众生活艰难,没有能力和途径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4分)
(4)精神:不断求索,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精神;反抗侵略,爱国救亡,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精神;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核心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改良”指的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可知,“洋务新政”为“戊戌新政”的开展奠定了物质、精神基础;“戊戌新政”继承并发展了“洋务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新政”触及了封建制度,是进行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是其超越“洋务新政”的特别之处。(3)根据材料三“下层民众在甲午战后承受着更多的痛苦,战争的失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他们没有能力和途径就国家大事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爱国救亡运动”概括回答即可。(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方法 非选择题中“据材料归纳、概括”类试题解题方法
(1)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如果设问中出现“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说明答案是在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的基础上得出的。
(2)依据题干设问要求,归纳材料或者分析概括材料的含义,找出材料之间围绕的知识主题、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