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
BABDD ABDBA CBBBAD
17.(1)推行郡县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修建交通道路,加强西南地区与内地间的联系;组织移民,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西南边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6分,1点2分,3点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满分不得超过6分。)
(2)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羁縻政策。(4分,1点1分,4点4分。满分不得超过4分。)
特点: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怀柔为主。(4分,1点2分,2点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满分不得超过4分。)
(3)变化: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从因地制宜到与内地一体化;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6分,1点2分,3点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满分不得超过6分。)
意义: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5分,1点2分,2点4分,3点及以上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满分不得超过5分。
18.示例一:选取“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
观点: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格局,是维系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政治纽带,为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政治保障。
阐述: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将王室子弟、功臣分封至各地,既扩大统治区域,又使周文化传播到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初步奠定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基础。秦朝统一六国后,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打破地域与民族隔阂,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将不同地域的民族纳入统一政治体系,强化了大一统政治格局。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民族联系,使大一统理念进一步深化。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政策,如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将突厥、回纥等民族纳入统治体系,巩固了大一统政治格局,推动各民族在统一政权下交往交融。
结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与政治格局,使各民族在统一政权框架内不断交流融合,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政治基础,对当代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示例二:选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
观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各民族文化精华,是凝聚各民族情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为多元一体格局提供精神支撑。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格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同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精华,使儒学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与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融入中原文化,如胡乐、胡舞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隋唐时期,文化开放包容,吸收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形成辉煌的盛唐文化,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增强认同,如突厥、吐蕃等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也吸收各民族文化特色,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结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既保留各民族文化特色,又形成共同的文化内核,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精神根基,对当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9.(1)历史信息: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西周时期的文体情况;西周的史官世袭制度;西周七代天子的世系与政绩;西周时期商代遗民的发展与融合等。(一点2分,三点6分)
(2)历史价值:①史料价值:史墙盘为出土实物,属于一手史料,真实性高;其明确时间谱系对研究西周的时间推断具有重大意义;与《史记》形成互证,增强传世文献的可信度;填补《史记》记载的不足与空白,为研究西周国家政治、官职等补充重要资料等。②文化与艺术价值:史墙盘的铭文书写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具体实物,对研究汉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墙盘的造型与纹饰为研究西周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具有重大价值等。③技术与文物价值:史墙盘为研究古代金属铸造技术提供实物参考;精美铜器的铸造与铭文的完整结合,对了解先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等。(三个角度9分)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为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图。该图可用于佐证良渚文明
A.依靠水运网络对地方实施管理 B.存在清晰的地域权力层级
C.居住环境由早期国家统一规划 D.城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2.据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显示,绿松石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且该地区拥有大规模的绿松石作坊。同时期周边地区的绿松石风格与二里头极为相似,但数量却远不及二里头遗址。据此可知,当时
A.早期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 B.祭祀仪式的成熟规范
C.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程度高 D.礼乐制度得以系统化
3.战国时期,楚国郡县制与封君制长期并存。封君的封地广袤,其在封地内的权力也较大。据《韩非子·和氏》载,吴起曾言“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并提出“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的变法主张。吴起的这一主张旨在
A.调整地方行政机构 B.强化楚国君主集权
C.实现开疆拓土目标 D.巩固官僚政治基础
4.据《史记》记载,汉初天下既定,“复弛商贾之律”。富商大贾因积累财富,“转毂(车辆)百数,废居居邑(操控物价)”,致使王侯“皆低首仰给(仰赖供给)”,常以低税或土地“诱之”。据此可判断,当时
A.政府试图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B.商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地区差异
C.商人成为集权强化核心阻力 D.传统社会秩序遭到了一定冲击
5.位于成都平原的郫县曾出土一块东汉残碑,碑文(下表所示)对墓主人王孝渊的家世进行追述。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孝之先,元□关东,□秦□益,功烁纵横。 汉徙豪杰,迁□□梁,建宅处业,汶山之阳。
A.儒家思想在边疆传播 B.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
C.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D.人口迁徙政策的实施
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成员王廙(王羲之叔父)在绘画中开创“书画同体”理论,将士族崇尚的玄学思辨融入笔墨,其《异兽图》既保留汉代画像石的雄浑风格,又以“一笔画”技法表现线条的飘逸感,被评为“理意兼得,甚有骨气”。这种艺术创作反映了东晋士族
A.借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B.通过技法创新突破门第制度束缚
C.以玄学理论颠覆传统绘画法度 D.用艺术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
7.北魏道武帝时,拓跋仪任尚书令期间被视为“微不足道”,后其“以丞相入辅”方被“待之尤重”,该职位在当时有别于秦汉“百官之首”,而是由宗室任职、类似部落时代的酋长“心腹”。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
A.官场风气受皇权恩宠的影响 B.中枢权力运行呈双轨制特征
C.政体顶层设计面临失序危机 D.制度转型伴随鲜卑贵族抵制
8.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70年之后,当地汉人张议潮举义光复沙州,并派造使者赴京师告捷。其后,瓜、伊等十州也被收复,张议潮再向长安派出使团,献上瓜、沙等十—州图籍。自此,除凉州以外的河西地区均复归唐朝。该事件揭示出唐朝后期
A.中央府实力增强 B丝绸之路基本中断
C西北边疆得到开拓 D.政治认同观念犹存
9.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在杭州主持修建捍海石塘,在民间留下“钱王射潮”的传说。此故事的可信源头是北宋初年《吴越备史》,其后虽不断增入新元素,但均强化了道教叙事取向。宋代僧人为此创作了六和塔镇潮的传说,与之针锋相对。这一现象反映了
A.崇佛政策对民间信仰的渗透 B.佛道在民间信仰中互动竞争
C.三教合一趋势下的宗教融合 D.官方通过宗教叙事强化统治
10.下面是宋朝书院创设、兴复、改造人物统计表。这折射出,宋朝
类别 统计 民 不明 地方官 督抚 京官 敕奏 其他 合计
院数 182 67 88 18 22 7 13 397
249 135
百分比 45.84 16.88 22.17 4.53 5.54 1.76 3.27 100
62.72 34
A.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活力凸显
B.书院经营管理的资金来源充足
C.思想融合促进教育的普及化
D.儒学复兴的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11.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12.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政府颁布立社法令,将农村中自发出现的社组织加以统一推广,以自然村为单位,原则上每50家立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家有兼丁者”担任社长。据此可知,元朝政府
A.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B.意图控制整合乡村社会
C.积极推动农牧生产的融合
D.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制度
13.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土地买卖契约中常见“粪土银”“粪礼银”(指土地的租佃者若对承租土地进行某种程度的改良,即可获得这块土地的某些权益)等约定。“粪土银”“粪礼银”的出现有利于
A.土地买卖程序的规范
B.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佃农社会地位的提升
D.土地租佃关系的普及
14.在反击沙俄入侵的过程中,清政府将原来在东北边疆繁衍生息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等众多部族大批内迁,编设“新满洲”。此后,吉林、黑龙江的八旗驻防部队主要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东海女真与索伦、达斡尔等部的“新满洲”组建而成。“新满洲”的编设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B.区域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C.移民政策拓展了版图
D.户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5.下面是据《户部则例》等统计所得的江、浙、闽、粤四海关关税定额情况表。导致这种关税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海关 时期 江海关 浙海关 闽海关 粤海关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雍正 25516 100 35780 100 73549 100 43750 100
乾隆 62608 245 89407 250 203335 276 271953 622
嘉庆 65980 259 79908 223 186549 254 899064 2055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
B.财税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
C.白银货币化的持续深入推进
D.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塑调整
16.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幽燕地区则被视为“夷狄之域”。元明清时期,河洛地区仅被视为《禹贡》九州的中心,在以经学与理学为体、天文历数与堪舆地理学为用的学术影响下,至清一代“天子必居中(幽燕)以受四方朝觐”的思想正式确立。这种变化缘于
A.经济重心持续向南迁移
B.农牧分界线的频繁变动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发展
D.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中国古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汉武帝时期征伐南越、夜郎等国开始,到东汉设永昌郡,整个西南地区基本纳入到汉朝版图。两汉王朝在西南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多由熟悉边疆事务的内地人担任,大大加强了统辖的力度。两汉还在秦的基础上相继开通和修复了西南五尺道、南夷道、灵关道、博南道、交州道等交通干线。同时,有组织地实施移民、兴修水利设施等,也都是两汉王朝对西南进行治理的举措。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汉朝加强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6分)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主要方式及特点。(8分)

材料三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为治理云、贵、川等民族地区所施行的一种特殊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核心理念是“以土官治土民”,即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划定疆界,册封当地有威望的首领担任职官,实现各土司“世领其土,世有其民”的稳定性间接统治……雍正四年,清廷决意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原土司管辖地区分置府、州、县等机构,由中央王朝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摘编自左岫仙《清代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地区文化认同变迁谫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治理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三,简析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治理的意义。(11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材料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是有着无数条纽带的……如“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是命运纽带”。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是源于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纽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纽带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史墙盘的铸造者为史官“墙”,属微氏家族(商道民),世代掌管周王室史册。盘内铭文有18行284字、分前后两段,采用四言韵文,文体类《诗经》,前段称颂文。武、成、康、昭、穆诸先王及其业绩,如文王之“匍有上下,迨受万邦”,武王之“通征四方”,昭王之“广楚荆,唯南行”等,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高度吻合,后段则是叙述微氏家族的家史,其高祖原居于微,及武王既灭商,其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令周公舍寓于周,至墙为第六代,世代为周之史官,但《史记》中未见此家族记录。
——摘编自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墙盘蕴含的历史信息。(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墙盘的历史价值。(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