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一模·历史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题号1234676010答案A月DcADDB题号1112131415答案CDC1.A【难度】0.65【知识点】焚书坑儒【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时期的中国。孔安国和刘向都批判了秦朝的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A项正确:严刑峻法表现为轻罪重罚,焚书坑儒并不能反映出严刑峻法,排除B项;百家争鸣背景下,知识分子流动加剧,而秦朝的焚书坑儒行为结束了百家争鸣,知识分子流动并未加剧,排除C项:焚书坑儒只能证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不能直接佐证秦朝政治腐朽黑暗,排除D项。故选A项。2.A【难度】0.65【知识点】王权的加强【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96年至1301年(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12至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A项正确:14世纪时法国并未确立议会制共和政体,排除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3.A【难度】0.4【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德”与政治贡献、效法祖考之德相关,这与宗法制度下强调血缘关系、祖先权威以及对政治秩序的维护紧密相连。春秋中期后“德”侧重于个体品德操守,说明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对人们行为和观念的约束作用在减弱,反映了宗法制度逐渐瓦解,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成发展主要是在夏商周时期,且材料主要围绕“德”的内涵变化,并非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相关内容,排除B项:百家争鸣局面兴起于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材料也未体现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排除C项;“德”的含义从统治集团治理能力到个体品德操守的变化,与君主权力是否被制约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4.D【难度】0.4【知识点】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诸子对货币问题的不同主张,本质上是基于各自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和构想,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各学派对货币问题的观点差异并非源于文化取向的差异,而是对社会治理的不同思考,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只有法家明确提出对铸币权的控制,其他学派并未体现对货币统一的渴望,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各学派虽然讨论了货币问题,但其核心关注点并非经济本身,而是通过货币问题反映对社会秩序的思考,排除C项。故选D项。5.c【难度】0.4【知识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中,贸易往来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地图中清晰地展示了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这与世界市场拓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通过贸易进行经济交流相契合,C项正确:物种传播通常会有具体的物种名称、传播路径等相关标注。此地图主要展示的是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并非物种传播相关信息,排除A项:人口迁移一般会有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迁移方向及原因等相关描述。地图中没有体现这些人口迁移的要素,排除B项:虽然地图有白银流向,但同时还有贸易路线。单纯说白银的全球流动不能全面涵盖地图内容,相比之下世界市场的拓展更全面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11页2026 届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综合素质评价(一)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共 6 页,19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刘向在《〈战国策〉序》中写道:“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这些可以佐证,秦朝( )A.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B.实行严刑峻法C.知识分子流动加剧 D.政治腐朽黑暗2.1296 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B.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3.西周时期,“德”指统治集团治理天下的能力,西周贵族赞颂祖先有“德”总是列举其政治贡献并强调效法祖考之德。从春秋中期开始,“德”逐渐用来说明个体的品德操守。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C.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D.君主权力得到制约4.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对货币统一的渴望C.聚焦于经济问题 D.对社会秩序的思考高三历史试题·第 1 页,共 6 页5.下面这张地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物种的全球传播 B.人口的跨地域迁移C.世界市场的拓展 D.白银的全球流动6.1917 年 3-4 月,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考虑客观条件及其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学会‘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的政治任务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提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列宁这一论述( )A.宣告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B.表明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C.促使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D.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7.20 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在于( )A.都与本国国情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C.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结晶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 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9.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先是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高三历史试题·第 6 页,共 6 页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10.19 世纪初,各种报刊认为一个积极活跃的反对党是英国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反对党的重要性仅次于内阁。1826 年,约翰 霍布豪斯首次使用“国王陛下的反对党”一词,与“国王陛下的政府”相提并论。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嘲笑。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政体变革由政党主导 B.民主政治发展的艰难性C.责任内阁制得到发展 D.分权制衡体制形同虚设11.伏尔泰在谴责宗教裁判所,歌颂文明和进步时,也谴责了下层社会的野蛮,他希望他的仆人、裁缝匠、供应人都信仰上帝,这样就很少有人会去抢劫他的百万家财了。在黑格尔的笔下,“理智的启蒙可以使人更聪明一些,但不是使人更善良一些。”据此可知,两人的思想( )A.已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B.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C.与实践存在着一定差距 D.忽视了精英政治的影响12.班图人最早在西非草原地区栽培西瓜,他们不仅食用西瓜,还利用其瓜子榨油。公元前2000 年的埃及墓壁彩画上出现了西瓜图像。西瓜最早生长在西非草原,后随班图人的迁徙传播到赤道以南广大地区。这可用以说明( )A.非洲是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B.班图人的迁徙催生了非洲农业C.非洲农业的区域差异显著 D.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经营形态13.下列遗址可佐证“早期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一组是( )A.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 B.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C.石峁遗址与三星堆遗址 D.大汶口文化与马家窑文化14.1145 年,浙江金华长仙乡民户汪灌等十一户,自动按户集资,以供应役户,后改为置田百亩,收入作为轮充役户的费用。1162 年,知州吴芾对此加以肯定,并“劝民义役”。“义役”的出现反映出( )A.政府人身控制松弛 B.基层治理水平提升C.豪强势力左右乡里 D.政府改革赋役形式15.南朝梁武帝萧衍虽崇信佛教,但仍设立五经博士,命人整理并制定《五礼》;地方官员范云,任始兴内史时“修庠序之教,劝民农桑”,并制定乡约规范百姓行为,强调“孝悌力田”。这些行为( )A.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高三历史试题·第 1 页,共 6 页C.助推了后期儒学的复兴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10 年,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开始在他的工厂实行每天工作 10 小时的制度。1817 年,罗伯特·欧文进一步提出:“8 小时工作,8 小时娱乐,8 小时休息。”1917年 11 月,俄国工农兵代表苏维埃颁布了(8 小时工作制)的法令,1919 年通过的《凡尔赛条约》中的“国际劳动宪章”提到了八小时工作日。1919 年,法国颁布法律确立 8 小时工作制。1924 年,比利时宣布实行 8 小时工作制。1938 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案规定每周工作 44 小时,1940 年改为每周工作 40 小时。1947 年,日本《劳动基准法》, 规定全国实行 8 小时劳动制。材料二 我国已于今年(1995 年)5 月 1 日起实行每周 5 天工作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对安排、组织、引导好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给予应有的重视……二、文化、体育、教育、园林部门应要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公园和游览景点……根据新工时制调整开放时间,尽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委努力创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节)目并积极组织演出。四、交通、旅游、园林等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合理疏导人员流向, 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五、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传播媒介要通过形象生动的宣传,引导人们过好健康、文明、有益的休息日。——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新工时制后努力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通知》(1)根据材料一,概括八小时工作制在世界主要国家得以确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 1995 年我国正式实施每周 5 天工作制的背景,并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工作日制度和工时制度调整的历史经验。1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报纸中的时代记忆材料 1919 年 5 月 16 日、17 日,上海先施公司连续两天在《申报》上刊登了慷慨激高三历史试题·第 6 页,共 6 页昂的“敬告国人书”:外交失败,悲愤同深,每念艰难,益增悚惧。敝公司虽系统办环球货品,然宗旨首重国货,欧美货次之,其某国货,则仅供市上之需求耳。此次公愤所在,敝公司具有天良,宁甘化外,无如营业所系,未及与诸君共效驰驱,午夜扪心,良多愧赧。然自派往参列国民大会后,即首先拍电东洋,实行停办各货,以为之倡,有电局可稽,区区此心,可质天日。至于现存之货,既属买入,则血汗所关,不得不忍辱须臾,竭力沽清,即行停止。想诸君爱国保育,当能共鉴愚诚也。——摘编自连玲玲《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1)从报纸中,你能读出哪些时代记忆?(2)如果你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编辑,请撰写一篇新闻稿(要求:符合时代主题,史论结合,史实充分,立意明确)18.(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是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共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包括镐京与洛邑,它是政治共同体的“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具有统治中心之意。材料二 春秋时期,政治共同体被延续下来,只是衰败的周王已无力承担实际的统治,政讼所及不出王畿,取而代之的是会盟称霸的诸侯分享了周王的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影响力的式微,政治共同体荡然无存。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日趋强劲的认同催生了华夏文化共同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沐等《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共同体的特征。(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共同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往今来,有很多地区出现过辉煌的文明,大部分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东亚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绵延不绝,令世人惊叹。许倬云先生在《经纬华夏》中认为世界其他地区“内部的充实和一致性,以及面临外部重压下的调节能力,都无法和中国历史上呈现的弹性相比”。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对文明的延续非常关键,例如西亚、北非、恒河流域虽然地势较为平坦肥沃,却屡遭外族入侵而毁灭。中南美洲先是封闭导致落后,之后毁灭于西方殖民者入侵,等等。下图是依据相关著作绘制的“影响文明延续相关要素”示意图:高三历史试题·第 1 页,共 6 页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以“文明的延续”为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论题明确,中外结合,逻辑严谨,全文不少于 120个字)高三历史试题·第 6 页,共 6 页2026届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综合素质评价(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写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刘向在《(战国策〉序》中写道:“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这些可以佐证,秦朝()A.加强思想文化控制B.实行严刑峻法C.知识分子流动加剧D.政治腐朽黑暗2.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B.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3.西周时期,“德”指统治集团治理天下的能力,西周贵族赞颂祖先有“德”总是列举其政治贡献并强调效法祖考之德。从春秋中期开始,“德”逐渐用来说明个体的品德操守。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逐渐瓦解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C.百家争鸣局面兴起D.君主权力得到制约4.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A.文化取向的迥异B.对货币统一的渴望C.聚焦于经济问题D.对社会秩序的思考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5.下面这张地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一→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贸易路线A.物种的全球传播B.人口的跨地域迁移C.世界市场的拓展D.白银的全球流动6.1917年3-4月,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考虑客观条件及其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学会‘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的政治任务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提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列宁这一论述()A.宣告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B.表明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C.促使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D.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7.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在于()A.都与本国国情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C.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结晶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9.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先是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一模历史电子原稿试题.docx 华师一附中26一模历史答案解析.pdf 华师一附中26高三一模试题原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