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安加德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2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骨器是河姆渡第四层文化遗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共655件。大宗的是生产工具,占骨器总数的94%。包括用于农业生产的骨来、渔猎的骨镞、骨哨,还有纺织缝纫用的针、管状针、匕等。这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 )A.呈现旧石器时代典型特征 B.生产生活工具的多样化C.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D.手工业技术的高度发达2.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3.《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4.如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全国户、口数。据此可知,当时(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户 管户总数 约891万 约193万课户 约535万 约76万不课户 约356万 约117万口 管口总数 约5291万 约1699万课口 约821万 约237万不课口 约4470万 约1462万A.人口下降社会阶级矛盾缓和 B.藩镇割据导致均田制度崩溃C.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社会动荡国家赋税收入减少5.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6.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定居的农业社会),有行国(游牧社会)……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主要反映了( )A.北宋积贫积弱无力对抗北方民族政权 B.北方民族政权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C.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具有强烈忧患意识 D.北方少数民族业已完成封建化进程7.唐初将隋朝多次海外探索涉东海区域统称“流求”,但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至两宋,“流求”指涉地域由虚趋实,逐渐指向台湾岛。元明时期,根据东海形势变化,“琉球”在官方主导下指向今琉球群岛。这一变化反映出元明时期( )A.初步奠定古代中国版图 B.官方主导海外探险活动C.宗藩体制逐步发展成熟 D.朝廷海疆意识得到加强8.漠西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和车凌蒙克(通称“三车凌”)投归清政府。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敬诚殿召见并赏赐他们。《万树园赐宴图》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该图( )《万树园赐宴图》(局部)A.体现清代多民族国家统一 B.赞扬清代灵活的民族政策C.具有艺术和经济双重价值 D.旨在彰显君主制的优越性9.1826年,魏源代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将总目分为吏政、户政、礼政等六部;1898年,麦仲华编写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则将总目分为通论、君德、官制、法律、学校、农政、矿政、工艺、商政、币制、税则、邮运、兵政、交涉、外史等20类。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六部职能的转变 B.时势与社会的变化C.近代教育的发展 D.清末新政深入推进10.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列强宣战;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参战国协定:“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省者,决依条约保护”。作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的山东巡抚袁世凯也与刘、张态度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A.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动 B.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C.民主革命时机已成熟 D.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旨11.许多学者依据康有为《戊戌奏稿》中“开国会、立宪法”的相关资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的第一次宪政运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戊戌奏稿》经过了康有为的篡改,戊戌变法是一场维新改良运动而非君主立宪运动。这说明( )A.研究历史文献不能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研究需要去伪存真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12.中国共产党从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虽磨难重重,但步伐坚定;虽历经坎坷,但前途光明。我们能从党的文献中能看到党的成长,下列内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②……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③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④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在质量上(抽肥补瘦)平均分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13.如表是不同年份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统计数据,该表中数据变化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其他民国十六年 53.8% 19.1% 19.1% 8.4%民国十七年 10.9% 76.6% 7.2% 5.3%A.取得国民大革命的初步胜利 B.促使民主革命任务发生变化C.为党工作重心转移奠定基础 D.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14.1938年11月 30日,日本政府御前会议作出《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的决定。该方针把华北和蒙疆划定为国防上、经济上,特别是有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日华紧密结合地区。这一方针出台的原因是( )A.百团大战给予日本沉重打击 B.日本确立“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D.日军开始以掠夺资源为军事目标15.1950年4月,中苏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随后两国贸易额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其后中国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据此可知,中国当时( )A.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突破了美国外交孤立的政策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16.下图是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推断的信息是(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C.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D.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徽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 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8分)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2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材料二 宋元明时期的气候折线图材料三 元朝大运河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元朝时期的历史,有何史料价值。(6分)除上述材料的角度,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元朝的兴衰。(2分)在进行历史研究探究元朝兴衰研究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4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简表传统外交制度:华夷秩序 现代外交制度:条约秩序结构特征: 华夏—蛮夷 国家—国家价值原则 君权(礼治) 主权(法治)组织体制: 大一统与服事制 科层体制羁縻怀柔与番属土司 驻外使领馆与职业外交官运行机制: 朝拜册封(不平等原则) 官僚机制(平等原则)多事四夷,以夷制夷和尊王攘夷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为已经失去五十年或十二年以上之领土,而能获得美英共同声明归还我国,而且承认朝鲜于战后独立自由,此皆为国民革命之主要目标与期望,而今竟能发表于三国共同声明之中,实为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也。”声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反响,当地多份报刊纷纷加印版面,刊登三巨头以及蒋宋夫妻的大幅照片,并发表《日本帝国之丧钟》的社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亦“为亚洲方兴未艾之强国”。——摘自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等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的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两个板块,一东一西,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上,体现了周边外交的立体感。中亚和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个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首倡之地。在经贸合作领域, 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自建交起已增长100多倍。地区政策的形成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进展,表明在中国的思维方式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不再只聚焦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诉求,而是以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摘编自方长平《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三国共同声明”的名称,并简述“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的具体成果。从东方主战场的角度阐释时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的理由。(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的必要性。结合所学,举例说明21世纪中国在这两个地区参与“制度化建设”的努力。(6分)广安加德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2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详解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D A B D A B A B B D B A A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17.(1)主要特征:以村落为基础,以乡里为单位,以家族为主要依托;乡村自治色彩逐渐减弱;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不断强化;国家行政治理与宗族教化相结合;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4分,任意两点)(2)变化: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变为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21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4分)原因:单一的政府治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4分)(3)认识:乡村治理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不断创新治理体系;应调动广大的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2分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1)史料价值:《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对研究元明的兴衰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二手文献史料;宋元明时期的气候折线图,是对宋元时期气候的真实客观记录,对研究气候变化对元明兴衰的影响就有重要的价值,是一手文献史料;元朝大运河联接了南北,促进了元朝以及后世的经济繁荣,其见证了元明时期的兴衰,对研究元明经济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手实物史料。(2)角度:民族矛盾;政治腐败;经济困境等。(任2点2分)(3)原则:论从史出;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原则;孤证不立原则等。(任2点4分)【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可知,《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对研究元明的兴衰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二手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宋元明时期的气候折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时期的气候折线图,是对宋元时期气候的真实客观记录,对研究气候变化对元明兴衰的影响就有重要的价值,是一手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元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运河联接了南北,促进了元朝以及后世的经济繁荣,其见证了元明时期的兴衰,对研究元明经济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手实物史料。(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角度:结合史料研究的相关所学知识,以及元朝时期的历史史实,可以从民族矛盾、政治腐败、经济困境等角度描述研究元朝的兴衰。(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原则:结合史料研究的相关所学知识,探究元朝兴衰研究时需要注意论从史出;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原则;孤证不立原则等。19.【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外交奉行“封贡”外交,“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流行。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秩序逐渐确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之后,驻外使领馆和职业外交官逐渐出现,现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现代外交有了长足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总之,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逐渐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外交现代化逐步推进。(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20.【答案】(1)名称:《开罗宣言》内容:规定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决定对日作战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2点4分)理由: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协调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资源和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军队直接入缅作战,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2点4分)必要性:地理位置重要(发展周边外交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中国与两地的经济合作密切;开辟大国特色外交新路。(2点4分)努力: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立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2点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名称与成果,根据材料一“声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反响,当地多份报刊纷纷加印版面,刊登三巨头以及蒋宋夫妻的大幅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罗宣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成果是规定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并且决定对日作战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并发表《日本帝国之丧钟》的社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亦‘为亚洲方兴未艾之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由可以从军事贡献上,国际局势上,与协同作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军事贡献上看,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并且协调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资源和情报上的重大支持;在国际局势上看,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从协同作战方面,中国军队直接入缅作战,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必要性,根据材料二“一东一西,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上,体现了周边外交的立体感”可知,地理位置重要(发展周边外交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中亚和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个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首倡之地。在经贸合作领域, 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自建交起已增长100多倍。”可知,“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以及中国与两地的经济合作密切;根据材料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可知,开辟大国特色外交新路。第二小问努力,根据材料二“中亚和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个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首倡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努力有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材料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立亚投行以及成立丝路基金。(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