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校园标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校园标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课 校园标识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校园标识” 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学生认识校园中常见标识的特点与作用,感受标识设计中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运用。结合二年级学生对校园环境已有一定熟悉度、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寻找校园标识、分析标识元素、设计简易标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标识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初步掌握用简单图形和色彩表现标识含义的方法。教学中渗透标识与校园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关注校园细节、用艺术语言表达实用信息的能力,为后续设计生活类标识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校园标识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如指示方向、规范行为),知道标识与生活需求的关联,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艺术表现:认识校园标识的线条(如直线、曲线)、形状(如圆形、方形)和色彩(如红色、绿色)等元素,能在标识中识别这些元素,尝试用简单工具(如彩笔、剪刀)绘制基础图形。
3. 创意实践:结合校园场景(如教室、操场),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设计一个简易校园标识,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校园标识的造型美(如简洁的图形)、色彩美(如鲜明的对比色),体会标识中通过视觉元素传递的信息,提升对实用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校园标识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能在标识中识别这些元素,并尝试用简单工具绘制基础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标识元素与信息传递的关联,能用线条、形状和色彩初步表现校园场景中的实用信息。
教学准备 1. 教具:校园常见标识实物或高清图片(如 “保持安静”“上下楼梯靠右行”“卫生间” 等);标识设计元素示意图(如直线代表禁止、圆形代表提醒);绘画工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标识设计步骤图(构思→画图形→涂颜色)。
2. 学具:每人 1 张画纸、1 盒彩笔、1 把安全剪刀、1 瓶胶水(可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校园场景短片(含各类标识,如教学楼门口的指示牌、楼梯间的警示标识等),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短片里,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图案或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出主题:展示 “保持安静” 的标识,介绍:“像这样用简单的图形或文字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图案,就是‘校园标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设计校园标识,让我们的校园更有序、更美丽。” 观看短片,回忆并分享看到的标识(如 “我看到了一个喇叭上画着斜线的图案”),尝试说出标识的含义。
观察 “保持安静” 标识,初步理解 “用图形传递信息” 的含义。 通过熟悉的校园场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标识的存在;结合具体标识引出主题,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欣赏校园标识,感知信息与元素:
展示 “上下楼梯靠右行” 标识,引导观察:“这个标识用了什么线条?箭头的方向是怎样的?它想告诉我们在楼梯上应该怎么做呢?”(引导感知线条与指示内容的关联)
展示 “小心烫手” 标识,提问:“这个标识是什么形状的?用了哪些颜色?看到这样的颜色和形状,你会有什么感觉?”(引导感知形状、色彩与警示信息的关联)
认识标识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元素:
出示元素示意图,结合标识讲解:“标识里直直的线(如禁止标识上的斜线)是‘直线’,圆圆的图案(如提醒标识的外框)是‘圆形’,醒目的红色(如警示标识)和绿色(如允许标识)是‘色彩’,它们就像会说话的符号,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示范设计方法:
以 “禁止奔跑” 为例,用彩笔在画纸上演示:“先用红色直线画一个圆圈代表提醒,再在圆圈里画一个正在奔跑的小人,最后用红色斜线把小人划掉,代表禁止奔跑。” 强调 “图形简单,颜色鲜明”。 观察标识,用自己的话描述线条、形状和色彩(如 “箭头用了直线”“标识是三角形的”“有红色和黑色”),尝试说出这些元素带来的感受和传递的信息。
对照示意图,在标识中找出线条、形状和色彩并举手分享。
观看示范,模仿握笔姿势,在草稿纸上尝试画简单的直线和圆形。 用生活化的提问引导学生感知 “标识元素与信息传递的关联”,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会说话的符号” 类比让元素更易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具体标识示范,让设计方法更直观。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请想一想我们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标识,或者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标识来提醒大家?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标识的图形,再涂上合适的颜色。比如设计一个‘爱护花草’的标识,可以画一朵小花,再用绿色涂叶子,红色涂花瓣。”
巡视指导:
对绘画困难的学生:“先画一个简单的形状,比如方形,再在里面画一个你想表达的事物。”
对色彩搭配犹豫的学生:“想想哪些颜色放在一起很显眼,比如红色和白色,这样大家一眼就能看到。” 选择想设计的标识主题(如 “禁止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在画纸上画出图形,再涂上颜色,遇到问题举手请教老师。 将标识设计与校园需求结合,任务明确且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大胆创作。
课堂展示 邀请学生展示作品,引导介绍:“你的标识是为校园里的哪个地方设计的?用了哪些线条、形状和色彩?这个标识想告诉大家什么?”
组织互评,提供句式:“我觉得你设计的______(标识主题)用______(线条 / 形状 / 色彩)很合适,因为______。” 拿着作品上台介绍,认真倾听他人分享并尝试互评。 提供展示平台增强自信心,介绍环节强化 “元素 - 信息” 的关联认知;互评句式降低表达难度,让学生学会用艺术语言交流。
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校园标识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还设计了属于自己的校园标识。这些标识虽然简单,但都藏着让校园更美好的心愿,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表扬亮点:“有的同学设计的标识用了鲜明的颜色,让人一眼就能看到;有的同学画的图形很简单,但能清楚地告诉大家信息,特别棒!”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看着自己的作品,感受用艺术表达实用信息的成就感。 梳理知识脉络,强化 “设计与实用结合” 的核心,让学生明确进步方向。
拓展提高 展示学生作品做成的 “校园标识小手册”(贴学生设计的标识、写设计想法),说:“我们可以把这些标识手册分享给其他班级的同学,还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家里需要哪些标识,试着设计一下哦。”
布置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标识,用今天的方法设计一个,明天带过来和大家分享。” 观察手册范例,兴奋地讨论自己想设计的家庭标识,记住作业任务。 拓展作品的用途,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板书设计 校园标识
设计元素:线条(直线 / 曲线)、形状(圆形 / 方形)、色彩(红 / 绿 / 黄)
设计步骤:想主题→画图形→涂颜色
作品展示区(预留)
教学反思 本次《校园标识》教学中,学生对 “设计校园标识” 表现出较强兴趣,多数能结合校园生活经验选择设计主题,在识别和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方面有明显进步。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绘画时图形不够简洁,导致信息传递不清晰;少数学生在将校园需求转化为具体标识时思路不明确,作品缺乏实用性;还有学生对色彩与信息的关联感知不够,使用的颜色不能突出标识的作用。后续教学需优化:提前准备 “校园场景需求表”(如操场、卫生间的常见需求),帮助学生明确设计方向;增加图形简化练习(从复杂图形到简单图形),逐步提升概括能力;通过对比不同色彩的标识,引导学生观察色彩与信息的匹配关系,强化对设计实用性的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