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走近老子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走近老子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正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心部位揉和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重点字词第十一章辐毂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课文翻译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举例论证。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等例来进行论证。文本探究分类 分 析有 无 物品上学习上艺术上生活上交友上精神上政治上3.请你思考生活中“无”的作用,并举例。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功能;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生死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可以使我们更加精力旺盛的学习小说的开放式结局、中国画的留白、音乐中的停顿让节奏停下来,合适时机的关机,是为了更好的重启保持距离和分寸,相处的更加舒服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休养生息、退耕还林、休渔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尖的人自我夸耀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我夸耀为,做行走不稳同“形”重点字词第二十四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课文翻译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道理:这一章主要讲人应该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诚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文本探究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正面结论余食赘行比喻论证排比举例2.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智慧聪明重点字词第三十三章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课文翻译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自知”“自胜”是立身之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文本探究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理解为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强行者有志”指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者)的意志。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露迹象解决同“判”,分离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同“蔂”,土筐重点字词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接近成功重点字词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常人所不想要的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不加以干预重点字词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文翻译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课文翻译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课文翻译1.第六十四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文本探究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重视细节、注重积累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故圣人主张无为而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结尾处越要小心圣人不妄动、不妄为2.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妄为。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无为而治”的道理虽读起来博大精深,但领悟了其实很简单: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如“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小 结第十一章——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第三十三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做法。分析《老子》在论述上有何特点?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善用对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将“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进行比较,意在说明,人要知人,更要自知以及人贵自胜的道理。4、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1912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老子凭“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凭“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不少于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