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学习任务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章句之意。
2.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
3.赏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说语言,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4.理解孟子的“大丈夫”概念,涵养“浩然之气”,砥砺独立人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被追封为“亚圣”。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语文教科书中。
作品简介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孟子》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探寻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 滕文公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生活的时代:大争之世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初读文本】
自主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怜爱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于)掌上,省略+状后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古代圣王
施行
【文意疏通】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状语后置句
……的原因
突然
惊骇,恐惧
求取
表因果,因为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厌恶
这样
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文意疏通】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文意疏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判断句
萌芽,发端
就像
取独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文意疏通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侍奉
任务探究一
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 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 点明“四端”的意义。
探究任务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①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②有不忍人之政矣;以③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④之掌上。
文本研读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分析课文开篇有何作用。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
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是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
所以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③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④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nà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分析以上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用“孺子入井”来举例论证,说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良心的本能反应,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并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无辞让①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②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③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④也。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之端
义之端
礼之端
智之端
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列举实例理解内涵。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张定宇)
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廉颇负荆请罪)
辞让:就是谦逊推让。(孔融让梨)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3.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思考以上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 ,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道理。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①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②,泉之始达③。苟能充之,足以保④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请同学们诵读以上文本,简要概述以上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分析作者是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的。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通过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拥有“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以上文本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时,阐释“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举例
孺子入井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排比
比喻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综合探究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扩充“四端”
对比
假设
犹有四体
若火、泉
人有“四端”
不矛盾。
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
要。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也就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生活中,善良无处不在,用心感受,会体会到不同的善良。 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到活着的意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暗淡无光,注定是匆匆人世走一遭,留不下一丝美好。所以,生活需要善良,做人更需要善良!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