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语言构建与运用:积累古典诗歌常见意象,把握陶诗“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归”的多层解读,培养逻辑分析与辩证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田园景物描写的意境美,体会“以俗为雅”的审美特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传承陶渊明身上体现的文化品格。壹 学习目标陶渊明(365-427)又名:字:自号:谥号: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东晋知人论世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后又时隐时仕。至义熙元年(405)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知人论世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过上隐居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平淡、清高 ,有气节【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知人论世时代与陶渊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早年28岁前“大济苍生”陶渊明的仕隐经历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田园共20多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中年29 — 41岁“误入歧途”晚年41岁后“归隐田园”文学知识田园诗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诗歌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人尊称为“田园诗的始祖”。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田园诗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诵读感知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何而归?活动1:从何而归?——解读“归”的起点提问:诗人是从哪里回到田园的?诗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这个地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网”强调被困住的状态,“笼”突出失去自由的压抑。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从何而归?活动1:从何而归?——解读“归”的起点提问:诗人是从哪里回到田园的?诗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这个地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误落”:“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从何而归?活动1:从何而归?——解读“归”的起点提问:诗人是从哪里回到田园的?诗中用了哪些词语描述这个地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在”“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暗含挣脱的迫切。背景补充--出仕经历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五次奔走“学仕”。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三年后归隐);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一年后归隐);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第五次:405年(41岁)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81天后辞归)。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思考: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做官?“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而是一种失误。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仅一个“误”字就能解释?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救济天下”的抱负。要实现理想追求,只能当官,走仕途之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家学渊源:曾祖父陶侃为开国元勋,祖父、父亲均担任过太守。③生活所迫:父亲在9岁去世后,家道中落,谋求生计为何而归?活动2:为何而归?——解读“归”的动因提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尘网”?请从诗中找依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适俗韵”: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为何而归?活动2:为何而归?——解读“归”的动因提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尘网”?请从诗中找依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他“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为何而归?活动2:为何而归?——解读“归”的动因提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尘网”?请从诗中找依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池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是本能,诗人以此表明“归田园”是顺应天性的选择,比直接抒情更含蓄有力。“守拙”与“适俗”:“适俗”是迎合世俗、投机取巧,“守拙”是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体现了诗人对精神独立的追求。归向何处?活动3:归向何处?——解读“归”的目的地提问1:诗人回到的田园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田园景物的诗句,用词语概括其特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简朴(无华丽建筑,仅“草屋”)生机(“荫”“罗”写出自然生长的状态)宁静(朦胧柔和的意境,人间烟火却不喧嚣);鲜活(以动衬静,乡村的生机与安宁并存)白描以简单凝练的笔触,不加烘托,不加渲染,直接描绘出形象的手法,可称为白描。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都可以有白描存在。白描一般不适用修饰词,重在用词的准确凝练。《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知识链接诗人是如何这些勾勒美景时是重简练还是重细腻?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工笔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工笔通常是用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VS归向何处?活动3:归向何处?——解读“归”的目的地提问2:诗人为何对“草屋”“狗吠”这些平凡景物如此珍视?与“尘网”对比,这些景物代表着自由与本真,诗人因久被束缚,故对平凡的自然充满热爱。归去如何?活动4:归去如何?——解读“归”的结果提问:回到田园后,诗人的生活状态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有余闲”与官场的“尘网”形成对比,官场的“尘杂”是世俗的纷争与虚伪,田园的“闲”是精神的自由与安宁。“返自然”:“自然”既指田园环境,更指顺应天性的生命状态,是诗人精神的“回归本真”。请结合上面的问题和答案,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尘网、樊笼为何归愉悦、欣喜文本总结本节课通过对“归”的四层解读,我们理解了陶渊明从“尘网”回归田园的动因与喜悦。他用“尘网”“樊笼”控诉官场的污浊,以“羁鸟”“池鱼”倾诉对自由的渴望,借“草屋”“炊烟”描绘田园的诗意,最终在“返自然”中实现了精神的回归。这首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曲对“独立人格”的颂歌。在魏晋乱世中,陶渊明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人物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曹操陶渊明宦官集团家庭,根基深厚。太尉之子小官吏之家,后家道中落。寒门士子熟读兵书,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唯才是举,识人善用。前期受祖父陶侃影响,修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仕;后受曾祖孟嘉影响,淡迫名利,追求个体的人格自由。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士族门阀制度。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门阀制度的鼎盛期建安风骨团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盛行玄学和清谈。老庄思想也开始兴起。对比阅读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对比阅读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视听近远静动衬白描手法语言的质朴自然景物特点:恬静、幽雅、朦胧、和谐表现手法: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情感主旨: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