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卡片:“新文化运动”两只蝴蝶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1916年8月23日)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1917年12月)老鸦胡适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1924年10月3日)我的失恋(鲁迅)——拟古的新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9.4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胡适:《谈新诗》,《星期评论》 1919年10月10日“从三百篇到近来新诗的发生,不但打破了五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了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第四次的诗体大解放(从诗经——骚体——唐诗——宋词元曲——自由体新诗)。这种解放,初看去似乎很激烈,其实只是《三百篇》以来的自然趋势。”——胡适:《谈新诗》,《星期评论》 1919年10月10日扶夷江天一巷对下句,猜人物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新课导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háo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视频朗诵欣赏,说说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宏伟强力壮丽炽热朗读辨境自学指导读思展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意象的特点,梳理诗歌内容及结构。学生分享思考成果。1.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在哪儿?2.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哪些特点?3.本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七行,但有一定的层次。试梳理诗歌的内容。“我”1. 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在哪儿?看得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地球边缘歌号者巨人自学指导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北冰洋:壮丽、晴景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特点: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分析意象诗人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律吕毁坏,创造,努力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思考探究思考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①怒涌的白云是无数的,奋力推倒地球的太平洋是无限的,滚滚洪涛是不断的。它们都具有爆发力和持久力,既能摧毁腐朽的,又能创造新生的,这些力量给人以希望。所以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是艺术的绘画、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激情的诗歌、时代的韵律,令人振奋,催人努力,开创全新的世界。②诗人受国内五四运动的感召,内心充满对祖国的信心和祝愿。他相信:这次运动的力量会像太平洋的洪涛一样,定让祖国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无数的青年和工商业者已经像自己一样觉醒,正在“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推倒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只要努力,这无穷的力量定能创造“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思考探究1.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太平洋推倒地球:时代背景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合作指导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创造,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诵读诗歌 品读诗情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动荡的时代对旧世界的破坏蕴蓄已久的力量破坏与创造对力的赞美意蕴解读思考探究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也欢呼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从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扶夷江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同年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写下了《笔立山头展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笔立山头展望》思考探究扶夷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排比与拟人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思考探究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研读析旨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2. “滚滚洪涛”以及“力”有什么深刻含义?破坏力:“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破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创造力:“五四运动”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合作指导3. 这首诗树立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自然景观:雄伟、壮阔、宏远自然形象→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合作指导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扶夷江诗歌主旨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扶夷江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拓读明技扶夷江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学·方法对比阅读《天狗(节选)》《太阳礼赞(节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郭沫若这三首诗歌在修辞、句式、标点方面的共同点。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 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niè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天狗节选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 qù 着你。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ōu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太阳礼赞(节选)对比阅读《天狗(节选)》《太阳礼赞(节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郭沫若这三首诗歌在修辞、句式、标点方面的共同点。(1)运用排比的句式,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2)运用“力哟!力哟!”(连续反复)“太阳哟”(隔离反复)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思考:《立》这首诗歌中还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手法、象征意义】(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自由体新诗的特点)。(4)叹号的使用。扶夷江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扶夷江“炉中煤”,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直抒胸臆的特色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