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两人合力救助,直到救护车赶到,他们才松了一口气。事后姜昭鹏说:“当时满脑子都是不能让同学出事,高考可以想办法,同学的命更重要。”当姜昭鹏终于可以打车赶到考场时,但由于迟到时间太久,他已经失去了参加那场语文考试的资格。
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探性善之源 铸浩然之气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善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仁政论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题目解读】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教材注释 补充注释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虚词
狠心
古代圣王
才/于是

施行
运转,运动
【省略句、状后句】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教材注释 补充注释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虚词
……的原因
突然
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
结构助词,的
通“纳”结交
求取
博取荣誉
同乡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厌恶
这样
用来……的
【判断句】
由此看来
谦逊、推让
意动用法,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教材注释 补充注释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虚词
【判断句】
萌芽,发端
取消句子独立性

好像
四肢
伤害
【宾前句】
连词,表承接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连词,表转折
安定
侍奉
如果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且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需要学习,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意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 赏 析 艺 术 特 色 】
小组合作,从论说语言特点和论辩技巧两个方面寻找本文分的艺术特色,将找到的特色点及对应的语句填写在论辩智慧记录表上,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论辩智慧记录表 语言特点 语句 效果
辩论技巧 语句 效果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比喻
排比
以“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 赏 析 艺 术 特 色- - 语 言 特 点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运用事例展开论述,选取小孩将要掉入井中的极端情况,通过探究观者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并用排除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产生惊骇、哀痛、怜悯的感情,是人的天性如此。
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将扩大充实四体喻为燃烧的活和流出的泉,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四端”是与生俱来的道理。
【 赏 析 艺 术 特 色- - 辩 论 技 巧 -- 生 动 形 象 、循 循 善 诱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立论,接着从反面推论,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VS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VS
【 赏 析 艺 术 特 色- - 辩 论 技 巧 -- 生 动 形 象 、循 循 善 诱 】
首先,孟子先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点;
接着,孟子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这里孟子指出人的天性善良,执政者也是人,如果他们推广善心,则天下大治。
再次,从“由是观之”开始,孟子用排比阐述“四端”,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
最后,用对比论证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观点明确,层层递进
【 赏 析 艺 术 特 色- - 论 证 思 路 】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君子、礼
道义、忠恕等
三纲、六步骤、八目
四心、四端等
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性本善
三篇作品均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