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阅读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阅读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行役诗的丰富情感是?
千古哀情,悲歌绝唱
—《登高》诵赏
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杜甫被称作“诗圣”,诗作被称作“诗史”。
请结合所学,谈谈为什么《登高》会被誉为“七言律诗之冠”?(多角度)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时伤事:登临地、眺远景、叹自身、伤国事
触景伤情(凄楚) 仰视 俯视 视觉 听觉 色彩 鸟:自比 动静结合 意象皆孤独之象
化抽象为具体,悲之广+悲之多;仰视 俯视 ;落木≠落叶双关 枯萎衰败 ,迟暮;叠词 ;个体渺小与短暂 ;句内对偶
时 + 空;触景生情;副词,强调 ; “台”,辽阔孤寂; ”秋”,一语三关,季节+生命+国运
艰难:双关,国家和自身命运;苦,极其;恨,遗憾;繁,使……多;新,刚刚;欲浇愁反添愁;
羁旅之愁,国难家愁,孤独之感,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1.顿挫
2.沉郁
3.触景生情
4.双关
5.化抽象为具体
亲友已故,执意登高。 怎一个“惨”字了得!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二、深味探其情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触景生情
(2)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悲之九:新停酒杯。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家道艰辛且体弱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生平与创作
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712-745)
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756-759)
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759-770)
《望岳》
(涉世不深)
《出塞》
(忧国忧民)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登高》
(诗风更加沉郁)
家道的艰辛
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
时代的苦难——“安史之乱”
体弱多病、壮志未酬
背景介绍
“悲”之根本
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悲”之根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透视出来的情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大而言之的国家: 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 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沉郁:内容意境的悲慨、壮大、深厚;情感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语言的刚健有力、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
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写作特色
二、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特点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本诗在章法上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解读文体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特点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本诗在章法上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浪漫与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比较阅读
李白VS杜甫
李白VS杜甫
活动1:绘人
根据诗意,描绘诗中的李白、杜甫形象。
李白VS杜甫
活动2:配景
在画出两位诗人形象的基础上,添加元素(意象),形成两张完整的插图,以体现两诗的最重要的诗意。
李白VS杜甫
活动3:品风格
两者在面对自身遭遇的痛苦困境,选择了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杜甫《登高》一诗以“描写叙述之重”(悲凉的意象意境)渲染烘托“现实之重”(身世和国事之悲)。这种“以重写重”的手法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
李白采用的是“以轻写重”的方式来化解心中的苦闷,以“描写叙事之轻”(梦境的轻盈浪漫)去写“生存之重”(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以轻写重”的手法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VS杜甫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歌鉴赏五步法
知人论世
疏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高考链接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② 益渺然③ 。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③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