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2.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4 .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素养目标红 烛作者简介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知人论世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其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简介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得名。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文学流派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排列)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体现出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为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基本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以求齐整之感。艺术主张写作背景“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题目解说文本分析1、诗歌以问问题的形式展开抒情,哪几节出现了疑问句?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色)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灰)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泪)意象解构闻一多红烛意象象征义意象象征义3、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文本分析“红”是赤诚、热烈、忠贞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即作者自己,也要像红烛一样怀抱着一腔赤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4、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文本分析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5、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文本分析不矛盾。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困惑→领悟→赞美6、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文本分析7、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文本分析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世人是怎样的?梦血、灵魂民众尚未觉醒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监狱思想陈腐、受着禁锢8、“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文本分析诗人的内心又开始矛盾,疑惑,之前思考为何甘愿牺牲,在这里又开始思考既然已经决定牺牲了,又为何伤心流泪呢?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流泪是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残风”象征理想的阻挠者,邪恶的反动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9、“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中“侵”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明。文本分析“侵”有侵略、入侵之意。放在文中意为烛火在风中烧得不稳,摇曳晃动。“侵”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性质明确。残风象征邪恶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要来侵扰它、阻碍它。且“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忽明忽暗。更能表现出红烛唯恐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的着急。10、红烛的“脂膏”象征什么?文本分析11、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黑暗势力、民众)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比喻,将蜡泪比作滋养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而献身祖国。“脂膏”是诗人抱定决心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12、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涕。文本分析13、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文本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四扬三抑”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抑扬扬扬抑抑文本小结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文本归纳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1.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课堂探究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课堂探究①《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②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3.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什么作用。课堂探究① 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② 诗情流动,波澜起伏。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让我们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神而怦然心动。4. 《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