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边上放号》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立在地球边边上放号》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分类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古体诗
吟——乐府体
歌——诗经体
行——楚辞体
绝句
律诗
近体诗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代
五四
白话写诗;
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郭沫若(
文学常识 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押韵自由,语言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真实情感为主要内容。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代表诗人
郭沫若
徐志摩
艾青
戴望舒
新诗发展史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
1923年: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诗
郭沫若与鲁迅那一段“ 激情燃烧的骂战 ”
一句有名的话“远看一只狗,近看一只郭沫若”,据说就出自鲁迅。
原话更是讽刺幽默:“远看是一条狗,近看是一条东洋狗,就在眼前,噢,原来是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与鲁迅那一段“ 激情燃烧的骂战 ”
郭沫若认为,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刻画太过于尖锐了,这完全是一种阶级优越感,鲁迅先生的小说也很无聊,郭沫若甚至都读不下去。
建国以后,我国现代文学家的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郭沫若屈居第二。这俩人是谁也瞧不上谁,动辄就“口诛笔伐”彼此,来场“文斗”。
郭沫若太年轻,又太早成名,此时的他觉得依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有美好的明天,于是鲁迅的思想他是完全不同意的,次年郭沫若创办创造社,第一炮就瞄准了鲁迅。创造社以批判鲁迅的《呐喊》为“噱头”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也让创造社迅速打开了知名度。面对小辈们的“手段”,鲁迅倒是显得很大度,他只是说郭沫若太过激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郭沫若与鲁迅那一段“ 激情燃烧的骂战 ”
郭沫若与鲁迅之争,看似是个人情感和观念的较量,实则在传达着对国家的深厚热爱。他们或许因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存在争议,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的心灵共鸣始终贯穿其中。
1.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2. 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
素养目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郭沫若
(1892-1978)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笔名沫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在他的故乡有沫水和若水两条河,因为小时候是喝这两条河水长大的,所以他在后来发表《女神》诗集时就采用了沫若这一笔名并开始为人们熟悉。
出版诗集《女神》《瓶》《前茅》《战声》《凤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天狗》等。
郭沫若简介
才华横溢,文政双绝:
政治辉煌: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政治上的辉煌成绩
才华横溢,文政双绝:
1、文学——诗歌《女神》、历史剧《屈原》、小说《漂流三部曲》等
2、史学——《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史学界成为划时代的著作;
3、古文字学——《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被赞为继罗振玉、王国维之后“最伟大之巨著”。
4、翻译——《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学上的辉煌成绩
《女神》简介
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时代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这些人发起的“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1915年后)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919年9、10月(新诗)
科学+人民
旧世界
新世界
推翻
创造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读hào:则为“号令”“放号”理解为“发出号令“我立在地球边上发出号令暗语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号手。
读háo:可取“拖长声音大声呼叫”,理解为“我立在地球边上热情地呼唤”。诗人立足于地球边上,见到北冰洋睛空中怒涌的白云和浩瀚的太乎洋波涛滚滚心潮澎湃,使其忍不住将心中沸腾的激情喷涌出来。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动天地的呼号。

解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课文探究
1、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2、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哪些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
北冰洋:壮丽、晴景
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
太平洋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北冰洋
白云
太平洋
地球
洪涛
这气势磅礴的力哟
3、“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4、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比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的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6、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结: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内容小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主题归纳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这首现代诗写的很有特色,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就宏大的意象。
(2)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
拟人: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 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象征: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链接时事:“有戏号”卫星的宇宙“放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聆听那一声响彻百年的呐喊,并思考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发出自己的时代强音?
百年前,先辈们渴望并呼唤着力量的喷发。百年后,郭沫若先生想象中的‘力的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在怎样的新时代图景中变成了现实?
链接高考作文
2025届南京高三一模作文
作文题目:
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