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太白

青莲居士
称号
诗仙
朝代
唐代
诗派
浪漫主义诗人
爱好
饮酒、赏月、作诗、漫游
豪放飘逸、雄奇壮丽、想象

知人论世
(701年—762年)
丰富
14岁 立志“安社稷” “济 苍 生”
25岁仗剑远游, 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
中国文人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少年游侠:
浪迹天涯,遍交好友
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中年游宦:
在朝为官,匡扶天下
济苍生安社稷,建不世之功
老年游仙:
功成名就,飘然而去 归隐山林,求仙学道
知人论世
长安
终南山

截图(Alt+A)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姑苏

淮南扬州

洛阳
洞庭湖
知人论世
8 金陵
/镜
湖 越
汉 襄阳
水安。

江夏
李白一生漫游图
宋 庐 山
天姥山


齐 州
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 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 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 消,这首诗便是他的 “发愤之作”。
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较多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作者相关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部分是“忽魂悸以魄动……
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整体感知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请概括天姥山的特点,思考为何要这么写?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神奇
高大雄伟
(对比、夸张)
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表现了无比向往之情,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
---------交待入梦之由
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请尝试为本段划分层次
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请尝试为本段划分层次
画面描绘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第二段 第一部分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意境:清幽宁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月夜飞渡
感情:愉悦神往
第二段 第一部分
思考探究
1、“一夜飞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急切兴奋之情。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 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第二段 第二部分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意境:雄奇壮美
登山奇观
感情: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第二段 第二部分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第二段 第三部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意境:险怪阴森
山中奇景
感情:悸动惊恐
第二段 第三部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以彩虹为衣,以清风为马,云中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飘然而下。老虎弹着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第二段 第四部分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以彩虹为衣,以清风为马,云中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飘然而下。老虎弹着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绮丽、盛大和乐
仙人盛会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
愉快的心情
第二段 第四部分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探究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仙人的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
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
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
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月夜飞渡
登山奇观
仙人盛会
恬静幽美
壮观雄奇
险怪阴森
盛大欢乐
梦游之旅
愉悦神往
迷醉神荡
悸动惊恐
惊叹艳羡

山中奇景


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3.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渌水、清猿 、海日 、青冥
从本诗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奇特的构思: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
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探究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猛然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梦醒神伤
第二段 第五部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消失,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得露出开心的容颜!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梦后感慨。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后者是主要的感情。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入梦缘由
梦中见闻
梦后神伤感慨
特点:雄峻巍峨
手法:夸张、衬托
浪漫主义笔调
积极---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消极---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月夜飞渡--登山奇观-- 山中奇景--仙人盛会--梦醒神伤
李白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拓展延伸
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从主旨: 情感、意象意境、艺术风格 · · · 中任选一角 度,为本首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这首诗所构造的神秘奇幻的仙境,让人身临其境,而并非虚无缥缈
这首诗屹立在李白的梦中,他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虽心已逍遥九天之上
一句“世间行乐亦如此”,万丈天姥山,千古异象,如混沌之中开天辟地之景,世 地裂,金光璀璨的楼阁, 一道道身影飘然而出,仙风道骨,如神似仙。那开天辟地之 能,无一不体现了仙人的无所不能。这便是李白所追求的,如他所愿,在后世他便“
成仙”了。
纵观古往今来,恐怕只有李白的诗能被赋予如此仙气。孤魂惊起,梦醒了,之前的 云雾缭绕的仙境世界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 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则是他的脊梁,尽是被权贵打压的愤懑之气,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是啊,若不是 那可恨的权贵阶层,我国千古以来的天才,文豪又岂会如此憋屈,他们的才华又岂会 被掩盖,正如苏轼、辛弃疾等诗人。这片神州大陆从不缺人才!在最后一句话里的“ 折腰”一词出于东晋的陶渊明,他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更是李白所表达的 对权贵阶层的蔑视与不满,这首诗仙风缠绕,但若隐若现中又带有一丝消极的愁虑,
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而最后一句话的不卑不亢之情直冲云霄,更显出飘逸,激昂之 音
习作展示
李白的诗风很好辨认,譬如你将唐朝所有诗人的代表作放一起,李白 公品很快会被 发现,因为他的风格与其他诗人太不同了。
第一次读《梦游》时,我第一时间想到初三学的《行路难》。这两首诗太凸显字
扬的个性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仔 开心颜 ”这两句表现了李白豪迈的气概和鄙视权臣的傲骨,个性张扬的语言体现了他内 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这种追求使他的诗歌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诗好赖与否,与诗人作诗时所用的手法也有关。《梦游》大量运用夸张和比喻。我觉 得如果不是李白读书广,可能第二段就不会写得那么神秘美妙了。运用夸张式的比喻,更 能凸显梦境的亦真亦幻,李白豪迈无羁的性格和他作为诗仙的洒脱。
李白在诗中运用的意象也为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我们还学了李清照的 《声声慢》,这首词运用意象之多,使得我们读完词就感受到了李清照内心深处一种绝望 的忧愁,从这里可见意象作用和好处之大。意象可以烘托出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也为 《梦游》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含蓄地李白对人生的感慨和官场的失意。
全诗只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却已经流露出李白对黑暗、庸俗社会的厌恶和追求自由 乐土的理想。可见,这首诗是李白的佳作,也是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习作展示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盖三殡不劳中
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 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而赞口不绝,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 ,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展开丰富、 · 奇妙 的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 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 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 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 ,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 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 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 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象 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 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宕起伏,回肠荡气。
习作展示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
又不像屈原般愤世嫉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
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蔑视权贵,我们更能从中更清 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 、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以及所向往神仙的世界,那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 , 踏上漫游的旅途,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呐喊和向往。
翻开泛黄的丹青古卷,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青莲的超尘脱俗和神奇飘渺,让 我久久不忘其余韵。
习作展示
迷离尚恍,气势恢宏
—— 《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天姥山塑造技法短评
《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塑造天姥山形象时极具特色,为人称道。
衬托,开篇便见比较。而且在作者笔下,与传说中的仙山相比,天姥山也丝毫不差短封的修
句话,就将天目山赋上了一层传奇色彩。“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正所 所 向 、林
之所往。由此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热爱与向往。
夸张、想象,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诗人虽从未见过天姥山,但凭借自己卓越的想象力与心
姥山的热爱描绘出“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等宏 大壮阔的景象。令天姥山尽显神秘、迷人的奇幻形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山路盘° 曲,石径盘旋,暮近黄昏的时候,诗人微倚在山腰石头上轻轻拭汗,这场景虽是虚写,却如此生动真
实 ,令人赞叹不已。同时又巧用仙人,描绘仙境。在诗人心中,这是里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因此才 · 可以与瀛洲相比。“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两句话就将仙人不俗的气质和形象勾勒 了出来,同时又将天姥山彻底地升华至仙山一列,使这里变得仙气缭绕,引发人们对观赏这仙境的渴 望与向往。
借助时间,实假似真。从“湖月照我影”到“半壁见海日”再到“迷花倚石忽已瞑”从夜晚到清 晨再到黄昏作者却未能登顶。侧面衬托出了天目山的高耸。天目山的高度,在整篇诗中并未起到,但 通过这些细节,深刻的显示在人们的脑海里。仅从时间的变化,就让人记忆犹新。诗人虽是 “梦游” ,却写得比实感更令人震撼,令人神往。同时也体现出天姥山的魅力所在。
意象与韵律——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高耸神奇,李白以优美雅致的意象、朗朗上口的韵律,更显其 传奇色彩,令人向往。
以五岳为正衬,显天姥之高峻。李白先写五岳之高,后又以“势拔五岳掩赤城。 一乘显吴 高耸入云、神秘莫测之景。且以本身就极为高耸的五岳作为意象,更显天姥顶天立地:
画山水意象,现天姥奇景。梦中的李白飞度镜湖月,踏上天姥山,沿着山水知音谢灭
天姥山。“镜湖”、 “剡溪”、“渌水”、“清猿”等意象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天姥山神奇幽静之
。李白的梦是那样幽美,笔下的意象拼接成一幅天姥山景。诗人用词是那样巧妙,“渌”、“清”上 字便展现了天姥山凄清幽静,这不正是人间美境,不正是李白心中所向往的山水之景吗 然而诗人笔 锋一转,以“栗深林兮惊层巅”展露出天姥山之震动,而后便是仙府的出现——“日月照耀金银台” 。诗人笔下的天姥山,便从幽清之地转化为仙人所居之地,以“日月”来照耀“金银台”,更是突出 · 仙府之光明闪亮。天姥山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神话色彩,变得神圣而虚渺。驾云的神仙从天姥山下 到凡间,来到诗人的梦中,多么浪漫!然而世间美妙的事物终是昙花一现,诗人从浪漫神奇的梦中醒
来,发觉那些美好神圣的仙人意象都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诗句中饱含着诗 人的失落与回味之情啊!醒来后的李白,忽然发现梦中浪漫的天姥山如烟霞般逝去了,也会叹息感慨 吧
李白塑造这样一个浪漫奇幻的世界,不单单借助了优美的意象,更是借助了朗朗上口、跌宕起伏的 韵 律 。
押种种韵律,谱朗朗诗句。诗人在第二段诗中转五次韵,写七层景,层次分明,朗朗上口。诗人多次换韵, 显出天姥山神奇多变的特点。而第二段末尾处的“麻”、“霞”二字,以一个韵角写了梦醒前与梦醒后的写 法则是点睛之笔。诗人并不以换韵的方式来区分这两种层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沉浸在神圣浪漫的梦中,身 醒而神未醒的状态,突出了天姥山美景迷人的特点。诗人对韵律的巧妙运用可谓是给这首诗锦上添花,使其 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无论是对韵角的变换,还是对押韵的方式,诗人都无疑做到了极致。
纵情于山水,不拘于权贵。诗人在最后一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慨叹。 此时的他正因受权贵排挤而被逐出京城,却不怨天尤人,而是下决心要远离朝廷,甚至取“白鹿”为意象, 把自己当作是神仙或隐士。如此心态,古今又有几人有
诗歌中意象的铺垫,韵律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能力。李白在梦中见金银台,或许也把自己当作了仙人 吧 意象的拼凑展现了天姥山仙境一般的景象,这也正是李白所向往的仙境啊!
李白对意象及韵律的巧妙运用,不仅刻画出仙境一般的天姥山,更刻画出了向往山水之乐的诗仙形象。天 姥山神奇美丽之景,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与赞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